某日,他在山间漫步,忽见远处炊烟袅袅,田间农夫劳作,孩童嬉戏,心中顿生感慨。
他想起当年初入仕途时的豪情壮志,想起赵廷玉老师的谆谆教诲,想起那些与沈文博共谋新政的夜晚,想起自己一次次挺身而出,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如今,一切已然不同。
新政已成制度,民心可用,国势渐强。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完成。
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山川,林子涵站在山巅,望着远方。
风起云涌,江山如画。
他闭上双眼,嘴角浮现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一夜,他睡得很安稳。
林子涵辞去宰相之位后,虽退居幕后,却依旧密切关注朝政。他深知,改革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推动与完善。即便不在庙堂之上,他仍以布衣之身行走于民间,倾听百姓疾苦,为新政的深化提供方向。
这年冬末,京师突降大雪,连绵数日不息,城中道路积雪盈尺,百姓出行艰难。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贫民区房屋破旧,难以抵御严寒,已有不少人冻伤甚至病亡。
消息传至林子涵耳中,他立即召集沈文博商议对策。
“往年冬季,朝廷皆有赈济措施,但多被地方官吏克扣,真正落到百姓手中的寥寥无几。”林子涵沉声道,“如今新政已推行多年,若再发生此类事,实属不可原谅。”
沈文博点头:“我即刻命人清查京城各处义仓存粮情况,并调拨棉衣、炭火送往受灾最重的区域。”
林子涵又道:“此外,还需派遣医者巡诊,防止疫病趁虚而入。同时,可令工部组织工匠修缮危房,确保百姓安度寒冬。”
沈文博领命而去,林子涵则亲自前往皇宫,向皇帝陈情。
皇帝听罢,皱眉道:“朕亦听闻此事,正欲召见户部商议赈灾之事。”
林子涵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次赈灾不应仅限于京城,应通令全国,凡受雪灾影响之地,皆需及时施救。否则,恐生流民之患。”
皇帝思索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即刻下旨,命各地开仓放粮,不得延误。”
然而,就在诏令下达不久,一封来自江南的急报送至林子涵手中??当地豪族借机囤积粮食,抬高米价,致使百姓买不起粮,多地出现饥荒迹象。
林子涵看完信后,脸色凝重。他立刻派人通知沈文博,并亲赴江南督办此事。
抵达江南后,林子涵发现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重。许多乡村因积雪封路,无法运送粮食,百姓只能靠家中仅存的一点口粮勉强维持。更有甚者,竟有孩童饿死街头。
面对此景,林子涵怒火中烧,当即下令:
“凡私自囤积粮食者,一律抄家;凡哄抬物价者,按律严惩;凡官员失职,致百姓饥寒交迫者,革职查办!”
沈文博迅速行动,调集附近州县粮食,组织百姓修路运粮,并在各村设立临时粥棚,供饥民果腹。
与此同时,林子涵亲自拜访几位江南大族,劝说他们开仓放粮,共渡难关。
其中一位世家子弟冷笑道:“林公,如今你已非宰相,何必如此劳神?我们这些富户自有安排,岂是你一句话就能左右的?”
林子涵淡然一笑:“阁下说得不错,我如今只是布衣。但我今日来,不是以权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若你们不愿施以援手,那便请做好准备,迎接朝廷雷霆之怒。”
那位世家子弟脸色微变,最终答应开仓放粮。
短短数日,局势得以缓解,百姓感激涕零。
事后,林子涵上书皇帝,建议设立“冬季赈灾专项基金”,由朝廷每年从税收中拨款储备,专用于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此举获得皇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春回大地之时,江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林子涵站在田间地头,望着农夫耕作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
“赵老师,您当年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终于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轻声说道。
回到京城后,林子涵并未急于复出,而是继续隐居乡野,潜心著述。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治国理念、改革经验整理成册,命名为《新儒策论》,并广为流传。
此书一出,震动朝野。许多年轻士子争相阅读,将其奉为治世经典。更有不少地方官员以此为蓝本,制定新政,推动治理。
沈文博曾问:“林兄,你为何不肯复出?以你的威望,若重返朝堂,定能继续推进改革。”
林子涵微微一笑:“变革天下,不在一人之功。如今新政已深入人心,百姓皆知自治之道,官员亦渐趋清明。我若再出,反倒会让众人依赖于我,而非依靠制度本身。”
沈文博听后,默然良久,终是点头:“你果然比我看得远。”
这一日,林子涵正在书房整理文稿,忽有一名少年求见。
那少年衣衫朴素,神情恭敬:“小人李承泽,乃寒门学子,蒙‘奖学金’资助,得以入太学院读书。今已考中进士,愿效忠朝廷,践行林大人所倡之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