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
烛影摇红,陈师道一席青衫坐在桌案前。
窗外夜雨淅沥,案上摊着典制,朱笔勾画处正是“三班分奏”旧制。
“陈兄此言当真?”对座官员捏着茶盏的手一颤,“如今都堂议事三省共决,为何恢。。。
这一日,林子涵正于山中讲学,忽闻门外传来急促马蹄声。他抬眼望去,只见一名快马使者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奔入院中。
“林大人,京中有急事,请您即刻启程!”那使者满脸尘土,声音焦急。
林子涵神色一凝,缓缓起身:“何事如此紧急?”
使者双手奉上一封火漆密函:“陛下亲笔诏书,请大人速回京城!”
林子涵接过密函,拆封细读,眉头越皱越紧。片刻后,他将信纸放下,沉声道:“看来,我终究是逃不过这一劫。”
原来,北狄虽已退兵,但边疆局势仍未彻底稳定。近日,又有消息传来:北狄与西戎暗中结盟,意图联合南侵。更令人震惊的是,朝中竟有官员与敌勾结,泄露军情,致使数处要塞失守,边关告急。
皇帝震怒,下令彻查内奸,同时召集旧臣商议对策。沈文博力荐林子涵再度出山,皇帝亦知此时非他不可,遂下诏召其返京。
林子涵长叹一声,对众学子道:“国难当头,岂能坐视不理?”
次日清晨,他便收拾行囊,辞别乡邻,踏上归途。
回到京城后,林子涵未及歇息,便被召入宫中。
皇帝面色沉重,亲自迎至殿前:“林卿,朕知你不愿再涉庙堂纷争,然今日之势,非你不能解。”
林子涵拱手道:“陛下厚爱,臣不敢推辞。只是此番归来,并非要复任宰相之职,而是为国计民生尽一份心力。”
皇帝点头:“朕明白。如今朝中诸臣意见分歧,有人主张主和,有人主张决战,朕一时难以决断。林卿,你有何高见?”
林子涵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北狄、西戎虽强,然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若朝廷能迅速整顿军备,稳住边防,同时分化敌人联盟,使其自乱阵脚,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皇帝目光一亮:“如何分化?”
林子涵道:“可遣使前往西戎,许以通商互市之利,瓦解其与北狄之盟。此外,还需派出密探深入敌营,挑拨其内部矛盾,令其互相猜忌。若能成功,便可化解当前危机。”
皇帝连连点头:“好!此事便交由林卿全权处置。”
于是,林子涵再次主持大局。他先命沈文博调集精锐,加强边军布防,以防敌军趁虚而入;又秘密派遣使者前往西戎,以重金收买其贵族,散布谣言,挑拨其与北狄关系。
与此同时,他在京城设立临时军机处,召集各地将领前来议事,统一调度兵力,制定详细的防御计划。
不出所料,短短月余,北狄与西戎之间果然生出嫌隙。西戎王听信谗言,怀疑北狄有意吞并己方,遂撤回援兵,甚至开始封锁边境,阻止北狄商队通行。
北狄首领大怒,欲发兵讨伐,却因内部动荡而无暇顾及南侵之事。
趁此良机,林子涵果断下令边军出击,一举收复失地,并在关键要塞修筑工事,稳固防线。
战局逆转,北狄被迫求和,遣使来京谈判。
皇帝大喜,设宴款待北狄使者,并命林子涵代表朝廷与其交涉。
谈判过程中,林子涵据理力争,提出三项条件:一是北狄须归还侵占土地;二是不得再与西戎结盟;三是开放边境贸易,互通有无。
北狄使者犹豫再三,最终答应全部条件。
至此,边疆危机得以解除,百姓免于战火之苦。
事后,皇帝欲再度拜林子涵为宰相,却被其婉拒。
“陛下,臣已年迈,志不在庙堂。”林子涵语气温和却坚定,“新政已深入人心,朝廷人才济济,足以支撑社稷。臣愿归隐山林,安度余生。”
皇帝叹息:“林卿之心,朕铭记于心。然若有大事,仍盼你能鼎力相助。”
林子涵拱手作揖:“陛下厚爱,臣铭感五内。若国有危难,臣必倾尽全力。”
说罢,他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京华烟雨之中。
几日后,林子涵再次踏上了归乡之路。
沿途百姓闻讯,纷纷前来送行,有老者泪流满面,有孩童跪地叩首,皆感念其恩德。
林子涵一一安抚,语重心长道:“为民请命,乃士人本分。诸位安心度日,便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回到江南后,他依旧过着讲学授徒、耕读山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