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涵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起身,亲手扶起少年,语重心长道:“孩子,记住,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不论身处何职,皆不可忘初心。”
少年郑重叩首:“小人谨记教诲。”
林子涵望着窗外,阳光洒落,庭院之中花开正好。
他知道,这个时代,已经悄然改变。
而他自己,也完成了使命。
转眼间,又是数载春秋流转。林子涵虽远离庙堂,却始终未曾真正隐退。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乡野之间,与农夫同耕,与匠人共话,体察民情,思考新政如何更贴近百姓生活。
某年秋,北方边境传来战报:北狄部落蠢蠢欲动,屡次侵扰边关,劫掠村庄,杀戮百姓。朝廷震动,皇帝急召众臣议事。
沈文博时任兵部尚书,主持军务。他在朝会上力主备战,加强边防,并提议召回林子涵,以其才智辅佐决策。
皇帝犹豫许久,终究未允:“林卿已归隐,不宜再扰其清净。”
沈文博只得作罢。
然而,边境战事愈演愈烈。北狄大军突破防线,攻陷数座边城,百姓流离失所,烽烟四起。
此时,林子涵在江南访学途中,听闻边疆告急,眉头紧锁。
他连夜赶回京城,直奔皇宫求见皇帝。
皇帝见他风尘仆仆而来,神色复杂:“林卿,朕知你心系社稷,然你已卸甲归田,何必再涉险境?”
林子涵拱手道:“陛下,臣虽已退隐,然国家有难,岂能袖手旁观?边疆战乱,不仅关乎将士生死,更牵动千万黎民命运。臣愿暂返朝堂,助陛下平定外患。”
皇帝沉默良久,终是点头:“林卿既愿出山,朕自当倚重。然此番归来,非为权位,只为苍生。”
林子涵拜谢:“臣唯愿社稷安稳,百姓安宁,别无所求。”
于是,林子涵重新入朝,协助沈文博制定边防策略。
他提出三项举措:一是整顿边军,肃清贪腐,提升战力;二是招募民兵,训练义勇,增强防御;三是修筑长城,增设哨所,以防敌军突袭。
三管齐下,成效显著。短短数月,边军士气大振,民兵组织初具规模,长城防线得以加固。
北狄首领见汉军戒备森严,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退兵。
战事平息,边疆重归安宁。
皇帝感念林子涵之功,欲再度任命其为宰相。
林子涵却婉拒:“陛下,臣已老矣,且志在山水之间,不愿再卷入纷争。如今新政已稳固,边防亦无忧,臣心愿已了,愿归故里,安享余生。”
皇帝叹息:“林卿之心,朕铭记于心。然若有大事,朕仍盼你能鼎力相助。”
林子涵拱手作揖:“陛下厚爱,臣铭感五内。若国有危难,臣必倾尽全力。”
于是,林子涵再次退隐,回到江南,在一处青山脚下建屋而居,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他每日晨起读书,午后讲学,傍晚漫步山间,与樵夫渔父谈笑风生。日子虽平淡,却充实自在。
一日,他在山中偶遇一位白发老者,二人攀谈良久,谈及天下大势,民生疾苦。
老者忽然问道:“林公一生为民请命,如今归隐,可曾后悔?”
林子涵微笑答道:“人生如梦,富贵荣华不过浮云。唯有为民谋福,方不负此生。”
老者点头:“世人皆言林公为圣贤,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林子涵摇头:“圣贤二字,岂敢当哉?不过是尽己所能,行其所当行罢了。”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山川,林子涵站在山巅,遥望远方。
他想起赵廷玉昔日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今,他虽未完成全部宏愿,但他知道,自己种下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
夜色降临,山风拂面,林子涵闭上双眼,嘴角浮现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一夜,他睡得很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