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官办企业向地方上扩张时,一定会与地方的民营企业起衝突的,远的不说,煤铁集团的民用產品,就已经与民间的產品在打仗了。
最近李元就看到了一份內阁上呈,研发厅下属的车辆厂,一开始生產四轮马车,后来又开发出了两轮的黄包车。一开始是独家產品,数年后技术外泄,民间开始有同类的產品出现,好在市场大,足以消化民间的產品。进入乾正元年后,市面上民间生產的四轮马车和黄包车,与官营厂之间出现了竞爭。官营车辆厂这边向衙门举报,民间厂家偷走技术,要求官府出面打击。
这个举报官府没接,无论是顺天府还是大理寺,都没有接这个案子,理由是证据不足。
倒是五城兵马司干了一件事情,满大街拦下马车和黄包车,要求上牌照,並且缴纳管理费养路费,还要求车夫要学习交通规则。
这个事情就闹的很大,甚至惊动了內阁,所以才有奏本到御前。
李元让胡敏翻出相关的奏本,內容还不少呢。
一边是督察院大规模弹劾京城內部的马车增加太多,一些马车在城內行驶时横衝直撞,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五城兵马司疲於奔命,特此要求出台交通规则,方便管理。
一边是城內的诸多官员和勛贵们,上奏弹劾五城兵马司,说他们滥用权利,无端扣押私人车辆。而且还搞区別对待,车辆如果是官营的,最多交一点罚款就放行了,如果是民营的长期扣押,
给民营的车辆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內阁这边將两边匯总之后,上呈御前,將事情说的清楚明百后,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呢,一个是方颂的建议,五城兵马司维持秩序防火防盗,工作压力很大,所以要多多体谅,出台相关的交通规则和管理办法,有助於城內的治安和行人安全。所以,要支持五城兵马司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另一个办法,则是李清提出的。现阶段五城兵马司任务太多,规模日渐增大,已经很有必要另起炉灶,从督察院剥离出来,成立一个直接向內阁负责的衙门。至於交通法规和管理办法,李清也是赞成的。
看完这份报告后,李元再次意识到,官民並举的產业,註定要牵扯到竞爭之中。
內阁的报告表面上看说的是交通压力,打包內含了各路的私货。
不单单是城內交通的问题,还有民办车辆厂要求五城兵马司一视同仁的问题,还有內阁两位阁老互相拆台的暗算。
林如海这个首辅则乾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两个问题,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执法问题,
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地位问题。
李元还从这份报告里,看到了林如海的私心问题。现在將这份报告与贾璉的奏本放在一起看完之后,又多了点李元对国企的偏心问题。
思量想去,李元觉得先解决內阁这份报告,再对贾璉的奏本做出一个论断。
於是李元在內阁的报告上批阅,【五城兵马司现有格局,乃贾卿一手搭建,车辆厂也系贾卿所创之研发厅下属企业,此事交由贾卿处,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来,內阁討论后再行上呈。】
內阁这边报告上呈都半个月了,李元迟迟没有处理,內阁这边还以为留中了,没想到李元又批阅下发了。
这批阅的內容內阁林如海看完之后,將方颂和李清都叫来,让他们两个看看。毕竟当初综合这俩的意见之后上呈的报告。
方颂和李元看了皇帝的批阅,自然无话可说,林如海让人送给贾璉。
贾璉这边拿到报告后,很是意外,內阁处理不了,丟给皇帝,又丟给我来处理?
就这么一点事情,內阁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处理意见?
既然如此,那就別怪我不客气了。
贾璉很快给出了几点意见,民办车辆厂盗取官办车辆厂技术一事,现在看是一笔糊涂帐。建议成立一个专利局,今后所有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技术创新人的利益。京城车辆数量增加太快,建议新设交通管理局,专管全国车辆和交通,並出台相关的交通法规。
总之就是新生事物不断的增加,人类社会不断的打补丁,一样一样的管起来。为此,贾璉还特意强调了,车辆上牌的重要性,车夫发执照的重要性。贾璉的意见回復后,又转到內阁,林如海把李清和方颂一起叫来,问他们还有没有意见。
方颂和李清一看贾璉这个方案,两人都沉默了,谁都没捞到便宜,唯独便宜了一个新设的衙门至於这个交通道路和车辆管理局,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他们心里也都没底,到底该是个啥级別,更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