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不了陈幼宜,只能拙劣地模仿,祈祷不要被看出端倪。
走进便利店,看见那群混混找茬,我迅速后退两步,藏进阴影之中。
这是陈幼宜偶尔会有的动作,高中三年留下的阴影无法抹去,她抵触侵略性太强的男性。
但很快,理智将战胜她身体的本能反应。在夜市里,她曾保护过一个被醉汉骚扰的女学生,在同样恐惧到极点的情况下。
混混们骂骂咧咧离开,我佯装心惊地上前,开启我和店员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段对话。
他不曾料到,我已默默观察他近一个星期。
原来他叫李怀舟。
他居然在听江城连环凶杀案的新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来是为评估警方掌握的证据量,从而调整后续行动,二来可以重温犯罪时的支配感,认为自己“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
我觉得,李怀舟更倾向于第二种。
说不定他背地里最大的兴趣,是一遍又一遍翻看案件相关的评论区。
我故意提起那桩案子,骂凶手是个“变态”,李怀舟挑了下眉。
交换姓名后,我需要对他释放一点善意,加深彼此的联系。
一串脆骨丸子不多不少,刚刚好。
随后几天,我邀请李怀舟一起干些别的。
速写,聊天,送他护手霜,和他讨论凶杀案的细节……
我凝视他,研究他,分析他,知道他会被什么吸引,又会被什么取悦。
速写是为观察李怀舟的双手和面庞,寻找和案件相关的线索,可惜,我没找到近期的可疑疤痕。
聊天是为拉进距离,塑造我单纯无害的形象,让他掉以轻心。
至于对着李怀舟分析案情——
是我存心挑衅他。
听我说完“凶手是个心理扭曲、现实不顺、软弱至极、活该下地狱的混蛋”,李怀舟的脸色差到了极点,十分耐人寻味。
他的反应,进一步加深我的怀疑。
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接近李怀舟的期间,我也有过疏漏。
第一次是面对混混的寻衅滋事,我帮了他一把,本想搏一搏好感,结果弄巧成拙,反倒让李怀舟不开心。
为什么?
李怀舟自卑又自负,怎么可能在身处劣势时,心甘情愿接受女人的施助。
我撼动了他岌岌可危的自尊心。
没关系,换一个方式从头再来。
李怀舟想维持上位者的姿态,那就如他所愿。
回宿舍后,我特意冲了个冷水澡,第二天发起低烧。
让自己生病,不难。
“外面太冷了,今天我也在这多待一会儿,可以吗?”
“如果没认识你,也许我现在正孤零零躺在宿舍的床上,一杯热水都喝不上,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谢谢你愿意照顾我。”
我病怏怏坐在角落,每当李怀舟递来一杯温水,就向他投去一道感激的目光。
毋庸置疑,李怀舟受到了取悦。
第二次纰漏,是和李怀舟喂猫时,我险些掉了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