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56章(第3页)

第256章(第3页)

由于此地的产业,有着大规模的钢铁和特种钢材、铜钼冶炼以及铜材加工,还有以萤石为原料的氢氟酸化工、以磷矿为原料的磷肥工业,以及小规模的石油开采和精细石化产业等多个工厂,史密斯在拜访这座城市之前,总以为这会是一个他印象中的那种重工业城市——污染很厉害,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烟尘呛人,高耸的烟囱,巨大的工业厂房,穿着蓝灰深色工作服的工人等等。等

但当他到了这座城市后,令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这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或许是与他预料完全不同的缘故。

天空是那种高原上最典型的蓝得耀眼的蓝天白云,整个城市被淹没在无尽的森林之海中,这里的绿植比不是中国普通的1:5,而是1:10,放大了一倍,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

巴彦吉如合、博格达汗、青格勒台等山,四面环绕着库伦,南北群山连绵,东西是广阔的草原,因此库伦是一个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长条形城市。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市南部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阳光下总是波光粼粼。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宽广整齐、风景秀丽。哪有一点像是欧洲传统印象中的重工业城市?

他对这座城市的生态确实感到诧异,于是在库伦专门了解了这里的生态环保,发现确实不一样。

例如这里仍然是火电为主,虽然在中国火电已经不再发展,但毕竟库伦附近煤炭资源非常多,总不能都用来作为煤化工的原料。这里的火力发电,都已经是“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这本身就领先了欧洲一个世代,那里最多还是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就能做到供电煤耗率低至每千瓦时225克以下,全厂热效率达到45%以上,本身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大大减少了——这是从源头,削减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且电厂的整套环保排污设备,也让人叹为观止,例如使用低氮燃烧器,对燃料进行分级燃烧,让污染物几乎被烧尽;例如使用了高效的静电除尘器。烟气进入除尘器后,只有气体可以顺利通过,灰尘颗粒则在静电作用下,积聚在集尘器电极上,被捕捉收集。库伦火电厂使用的静电除尘器,由五级电场组成,总除尘效率大于99%。过程管理上使用全封闭式圆形煤场、全封闭的石灰石棚,以及封闭式栈桥,配合使用喷雾抑尘等多种的防尘和抑尘措施。

就连电煤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也是很讲究的,选用低硫煤,并采用湿法脱硫工艺,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后,再排放。通过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装置,让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后,与石灰石浆液充分接触,将绝大部分二氧化硫,转化为可利用的石膏(制砖、制水泥、铺路)。

所有的水资源,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在厂内回收重复利用。

更不要说那些高度电子化的烟气监测系统等监控设备,这些设备的数据,直接被环保部门管理并监控。

这样完善的综合系统工程下的火电厂,哪有多少污染呢?

另一个产业,钢铁工业,从来就是污染的大户,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一般都是一个工业国内最厉害的领域。

在库伦这里,是所谓的“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技术体系”,目的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兼顾节能、治理固废和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脱硫脱硝多污染物集并吸附后,将氮氧化物解吸下来,制备成纯净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产品。

在钢铁废水方面,是一项名为“多流向强化澄清池+V型滤池”的处理技术,每年可以处理废水5000多万吨。在烟气排放方面,则是大型的烧结机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这些措施综合下来,“治水、治气、治尘、治噪”,足以保证库伦这个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变成绿色环保的“花园式工厂”,被称为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确实对外开放了工业旅游。史密斯去参观的时候,草色青青,树木葱茏,因为是夏天,还有鲜花怒放,可谓鸟语花香,处处是景。

参观了电厂和钢厂,史密斯很清楚,如果库伦其它的工厂都是这个样子,重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确实降到了最低。这个城市在西方没有一点知名度,但它如果放到西方,显然在绿色环保生态方面,是超越了所有的西方城市的,中国的“绿色和平组织”NGO,现在全球很有名气,他们也确实有底气,中国国内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然是超时代的。

再次翻过一叠照片,这是海参崴直辖市的照片,这个直辖市在中国并不以大规模而著名,而是以最先进而著称。

人们一般习惯性地称呼海参崴为“数据之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那里是“人工智能之城”,由于科技人员众多,在中国兴起不久的智能手机,海参崴人的拥有量,也是最高比例的。

秋天的海参崴很美,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十几度的气温,让史密斯印象非常好。不过他听当地人说这里的冬天寒冷湿润,降雪较多,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不使用破冰船的话是只能断航的。

所以这里的冬天取暖是非常重要的,史密斯也好奇地了解了一下,结果他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这两个中国流行词汇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在欧美,大概只有专业人士提到这两个词,在大众媒体中是很罕见的。

他了解到的海参崴主要的一家供热公司,拥有无数座换热站,其中的一个系统,覆盖居民约30万户,已经实现了所谓的二次智能供热网覆盖。他们的中央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基于AI的热源负荷精准预测,然后在换热站,进行一次网调节阀的精准调控,再在小区实现二次网供热平衡调节,实现了被称为“全网闭环的优化调控策略”。

智能AI介入的供热季,据说相比过去的供热体系,达到了整体节能10%以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热源按需定产,实现了“小时级、多时段、多维度”环境参数的自动生产计划,这种智能调控预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9%。

这样的“能源管理”高科技让史密斯感到目瞪口呆,对比一下就知道,英国冬天也很冷,供热对于每家每户都是重要的,但英国的管理,无非就是根据供热户总量,确定固定的热能生产量,哪有这些高科技手段下的精细管理?

史密斯觉得这就像是库伦火电厂给他的印象,西方的燃煤发电厂,多数是原始的,污染很大,就连超临界机组也还很少,更不要说中国现在普遍使用的超超临界机组。海参崴的智能能源管理也是一样,领先的程度,完全是此时的西方无法想象的。

另外一段见闻的印象更深刻,史密斯在海参崴的城市科技馆,看到了关于发展中的“海参崴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的影片介绍,让他感到目眩神移。

这个操作系统,其实就是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台大的电脑,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智慧的管理”。在整个城市中,会设置无数的传感器,向中央电脑传输各种关键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种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被提供给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进行及时的智慧处置。

人工智能的处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低频模式”,这是针对需要长期规划、建设和改善的城市项目;另一种则是“高频模式”,是对城市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可以缩减到“分钟级别”的即时调整。

例如对中低速磁悬浮“轻轨”的管理,每天可以数据化早上的早高峰,然后是晚上的晚高峰,接着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出现一个小高峰,周末的规律则有自己特色,将这些数据整合,就得到了一个合成的数据集,包括七天的基本数据。

得到这些数据规律后,人工智能干什么呢?当然是调整列车的供给,这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根据提前的预测,安排足量又不浪费的列车数量和班次,而在实践中,又根据临时数据的变动,进行分钟级别的调整。

这种交通的智慧管理,有点像是医生,因为知道了病人的“血流图”变动的规律,可以对症下药和手术,使得病人恢复良好的健康。

史密斯当时就感到很敬畏,这样的“精细管理”推而广之,应用到社会和企业的各个角落,其效果完全可以想象——非常高的效率、非常精细的成本控制不浪费,而且外溢的正效应很大,这是一个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衔接得恰到好处的超级系统。

所有的这一切,正是史密斯决定要来中国留学的原因,因为这里就是人类的未来。在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西方还在吹嘘的“民主和自由”毫无意义,他甚至已经在考虑未来移民的可能性了。习惯了一个先进的社会,难道还要回到原始社会去生活吗?更何况,在他能够看得到的未来,西方必然会落后中国越来越多,两边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现在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