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体系则没有实施,包括中国在内,都觉得这些国家不宜实施民兵体制,没有那种国情的土壤。
六国的GC党,均在大量中国派遣干部的协助下,重建了组织和管理体系,尤其是组织部、监察部、调查总局等中国特色的党组织体系,为的就是建立起中国模式的严密而有战斗力的新党组织。同步的当然是新政府的组建,六国几乎都是模仿中国体制,重建了新国家的政府体系。
党政军的重组重建,中国都派遣了大量的干部协助,在这个阶段,天量的物资和资本,投注到亚俄和中亚五国,但中央几乎没有人反对,战略意义太大了,值得中国先期“亏损”一段时间。
当然,中央领导人们也都有数,一旦中北和西北外溢的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这种前期投资回收得很快,因为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他们基本都算中国的邻国,能够对中国本土的市场和经济,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而资源的彼此配合,也就更便利、更低成本。
现在的“西北大开发”已经有了新的含义,首先是“西”和“北”分开了,“西”是指新疆两省等与中亚集合的西北大市场;而“北”则是指北蒙八省等与亚俄西伯利亚结合的中北大市场。其次,西北的含义已经被拓展了,中亚五国和亚俄,虽然是“外国”,但由于逐步发展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一体化,逐渐有了扩大的地域含义——20年后,中国人说去西北,往往可能指的是“外国”的某个城市。
这是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暂时撤退,本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可能。但在这次调整之后,根基就更扎实,尤其是中国本土,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经济的增速居然开始加快,这也是与同期的“南美拉动”分不开的,两个地域的大开发大建设,使得中国的剩余资本、剩余人力以及企业产品的市场,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这种经济上的新动力,是难得的。
第414章环游中国100天
史密斯翻看着自己的日记,他很有感慨,他的“环游中国100天计划”终于完成了,即将离开中国返回英国。
史密斯的家庭颇为富裕,这使得他才有能力,实施这样的大旅游计划。中国现在是全球喜欢旅游人士的第一梦想,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并不多。西方这些年经济一直不景气,中国又是高收入国家,旅游所需的费用不菲,自然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少,更不要说是史密斯这样能够在中国旅游3个多月的人了,大多数人来中国,不过是最多十多天的走马看花,当然没有他那么深入。
不过在短暂返回英国之后,史密斯决定还要来中国留学,他喜欢上了这个英国媒体每天都不停攻击的“最恐怖的红色GC国家”,难怪他们总是一派胡言,因为不能让多数西方人,都真实了解到中国的真相嘛,那样的话,谁还有信心呢?
史密斯一边整理日记,一边对照着,把照片按照去过的城市和地域,分别梳理好,回到英国他想整理成一本“环游中国100天”的游记,如果能够出版就最好了,可以分享给西方的青年们,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中国。
翻阅着一张张的照片,那些旅游中的记忆,仍然是那么的鲜活。
这是平津市,是中国古代好几个朝代的首都,一个庞大无比的城市,由于中国强制性的绿植比,使得他与西方的大城市,区别很大。而且这是北平与天津两个旧时代的大城市合并的,这使得这个城市更加显得规模的庞大,某种意义上,这个大城市,大概就像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毕竟它有2000多万的居民,比多数欧洲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正因为这是个无比庞大的城市,所以引起史密斯最关注的,就是这个大城市复杂的交通系统,实在是让他叹为观止,尤其是公交系统。
按照他的观察,大约23以上的轻轨,已经由原来的轨道系统,重建成了中低速的磁悬浮系统,史密斯此前听说过德国也在搞磁悬浮铁路,但当然没有像中国这样已经完全投入了大规模实用。这种公交系统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个就是噪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列车不与轨道接触摩擦嘛,就没有与之的摩擦噪声,而80110KM左右的时速,空气噪音也很小。他发现在车厢里小声说话也能听见,无需放大嗓门。
据说高铁的空气噪音是不小的,因为是400KM左右的时速,那样的高速下列车与空气之间高速摩擦,自然噪音不小,但城市里自然也无需使用这样的高铁。
而且磁悬浮列车的车轮,由于不与轨道等接触,因此速度提高后振动也很小,车厢里就显得很稳。噪声小又稳,自然乘坐的体验感很好。
真正让他大吃一惊的,还不是这种在欧美,连影子都还没有的中低速磁悬浮“轻轨”公交,而是在地下深处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这在中国也还处于初期试验式推广阶段,在平津市也只建成了从天安门到原天津港区的一条试验线路。
但是时速高达720KM小时,据说以后还有升级到1000KM小时的潜力!简直是魔幻一般的交通体系!
这个系统,是用大型盾构机在地下6070米的深处挖掘隧道,然后用一种“全尺寸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构件”搭建地下低真空管道,据说构件的精度,要求三维方向,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在欧美,听也没听说过。
列车自然是行驶在这个地下管道中,由于管道内是低真空的,虽然管道内不可能完全抽真空,但空气也很少,所以空气阻力就很小,能够使得列车以极高速度运行,现在是720KM小时,如果未来科技进步,动力系统效率更高,空气更稀少,导致空气阻力更少,那么速度就能再次加速。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们正在推进完全真空环境的这种磁悬浮交通体系。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完全真空环境,那么列车时速达到2000KM小时以上,甚至最后发展到4000KM小时,都不再是不可思议的神话。那样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的飞机。
由于在地下深处,自然也没有什么噪声可言——都被地下土壤吸收了嘛。低真空环境下几乎没有外来干扰,当然振动就非常小。唯一的就是加速和减速时,需要注意。
地面和地下的这两项磁悬浮公交体系,就让史密斯觉得——中国人完全生活在未来世界,而西方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如果中国人到了西方的大城市例如纽约,恐怕在交通上就让他们会认为,美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生活在上个世纪。但这确实就是现实。
除了公交系统,史密斯对平津市的私人交通,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全电化,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称呼。他们的私人轿车,已经完全淘汰了汽油机,史密斯亲眼看到了原来的加油站,正在改装为快速充电站和汽车电池替换站。这些电力的锂电池新能源车,在缺电之后,或者在“充电站”大约充上10分钟左右的电力,或者直接租赁充满电的电池,替换自己汽车上的电池。
这样的纯电车,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单程400KM左右,与汽油机车相比,逆势并不大,据说再有两三年,很可能达到1000KM里程的水平,那就要比汽油机车厉害多了,关键是能源价格太低了,现在他们开每公里只有2分钱左右的电费,要是换成汽油,大约是100倍,虽然中国的油价太贵了,但换到英国,也是10倍以上的价格。
城市里很多家庭,还有所谓的从自行车发展而来的“电瓶车”,这种车使用小型的锂电池,每次充电也能行驶50KM左右,是很好的代步工具。
在史密斯看来,平津市的整个交通体系的全电化,比起西方来,先进得太多了,他是赞同环保理念的,相比汽油机甚至是柴油机,使用锂电池无疑要环保得多。
放下平津市的一些照片,史密斯又拿起了另外的一叠照片,这是在库伦,是被中国人习惯叫做外蒙或者北蒙这个地域的一个重要城市,以前还曾经被叫做乌兰巴托。
库伦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城市,因为北蒙这里,以前整体缺水,所以很长时间,这里的发展都是被压制的,如果不是过去二十多年的中苏贸易兴起,这里恐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边城。
直到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确定了“中北大市场”的战略,而从贝加尔湖等地引水入北蒙的超级工程确认,库伦因此变成了中北大市场的重要枢纽城市,重新被定义为人口规模可以达到600万的“较大型城市”后,这里开始高速地增长。
北蒙地域总体还是地广人稀,但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例如单单新中国建国前的外蒙古地域,就有铜矿储量20多亿吨,煤矿储量3000亿吨,石油储量80亿桶,铁矿储量也有20亿吨。在水资源不缺的新形势下,利用外蒙资源,发展一个以重化工为基础,供应整个中北大市场的重要城市,当然是非常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