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卡米怀着美好的憧憬,登上了去中国的客机。苏珊泪眼朦胧,她至少还要在美国呆上几个月,等到卡米找到工作后为她办理好手续。卡米把家里的储蓄,绝大多数都留给了苏珊,她现在没有工作,这几个月要熬过去。
李丽尔疲惫地回到了宿舍,舍友关心地问她:“今天的面试情况如何?”
她摇了摇头:“还不知道,让我等通知呢。希望有好运气吧。”
李丽尔是匈牙利人,她的本名Lilla,按照中国习惯,一般会翻译成为丽丽儿,不过她来到中国留学后,就想留在中国,于是把自己的中国名字改成了李丽尔。
李丽尔的成绩不错,读完本科,继续攻读硕士从成绩上没有问题,但她也不是那种能够获得中国大学全奖的最优秀学生。继续在中国全职攻读硕士,最多只能是半奖学金,这是不够生活的。匈牙利经济落后,她的家庭无法给予她更多支持,尤其这几年更糟,匈牙利国内动荡,家里还指望她在中国工作后,能反过来支援家里呢。
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先工作,然后努力攻读在职硕士,继续提升自己。问题是,作为外国人本科毕业生,在中国就没有“包工作”的优待了,需要自己找到单位,才能申请长期工作签证。要是能读完硕士,就没有这样的烦恼,除非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中国政府提供“包工作”的待遇。
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并不奢望能够留在大城市,而是申请了多个中国西北新城市的工作,这样能够提高成功率。但是由于没有中国大学生“流动实习两年”的经历,因此与公职是无缘的,只能是私企,或者是混合制企业,这就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了。
不过她也不是一点优势没有,在四年级的时候,她申请了到西北的半年流动实习,这个资历还是很有用的。她也是在那个时候,决定了自己要去西北工作,那里的情况远比她以前设想的要好——城市还在建设中,这当然比不上东部的城市,不过这些新城市发展非常快,从规划就看得出来,成型后,恐怕要比东部城市更先进和现代化,毕竟一切都是崭新的。
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不想回到匈牙利那个小地方,苏联体制下,一切都很窒息,整天工人闹事,找工作很困难。
她还曾经谈过一个中国男朋友,不过那就是个脚踩两只船的渣男!幸好看穿了他的真面目,没有让自己陷得太深。但这种情况下,她也不能走婚姻入籍的方式,只能都是一切都由自己一个人扛了,难道临时去找一个男人结婚吗?那简直太儿戏了,而且易于被中国官方认为是假结婚、真移民,这样会被严厉处罚的。
虽然有困难,不过李丽尔还是有信心的,自己学的工业管理专业,虽然在东部大区,被戏称为“万金油”的大路货专业,但是在西北,很多新工厂还是需要这样的专业人员的,毕竟中国的大工业,有一部分正在规模性地向西北迁移嘛。
李丽尔并不觉得西北的气候是一个大问题,当然比不上匈牙利祖国的大陆性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那里凉爽湿润。但西北现在也不是那么干燥了,绿化也做得很好,去年的报纸上还宣布,大西北地域第一期绿色生态工程全面完工,现在已经几乎没有那种风沙漫天的情况了,就是冬天比较难受一点,风大又干冷嘛,夏天倒是不难受,虽然阳光炽烈,但只要不是直接被阳光照射,阴凉处还是很干爽的。
李丽尔又上宿舍的公用电脑,搜寻了一些西北新城市的招聘职位,通过软件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努力找,总会有结果的,自己从来就是一个努力的人。
她想起家里的状况,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父亲虽然还在工厂,但与失业了并没有什么区别,匈牙利现在就和波兰这些国家一样,一团糟。据说苏联已经撒手不管了,说这些国家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就自行决定吧。波兰的社会主义政府已经垮台,估计匈牙利的现政府,也撑不了多久了。
李丽尔知道,中国的舆论,并不将东欧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向,视为社会主义的挫败,而是认为他们模仿苏联体制,在过去走错了路,现在转向资本主义,这更是大错误,是主动地变成了西方的现代奴隶,未来恐怕会更糟。
她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小女子,搞不清楚这些说法是对是错。不过直觉匈牙利的未来,并不乐观。无论如何,把握自己眼下可以把握的,才是正确的。中国无疑是当下全世界情况最好的国家,4年的留学生涯,自己也爱上和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努力找到工作,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养活远在匈牙利的父母。压力很大,但这就是自己的人生。
九十年代的中国,由于西方经济危机,以及苏联东欧的衰败,大量的人才,开始向日渐开放移民的中国流动。在原来技术移民和婚姻移民的基础上,现在是整体的工作移民体制了。
第404章中国创业的世界潮流
中国广东省,东港市,一个被称为“华强北”的ICT元器件大市场。
“维里埃贸易公司”的老板维里埃,坐在一个摊位技术员的电脑旁,几个小时前,他看着技术员将他要求的元器件参数,从电脑上用邮件发给了厂家,他现在是来等着拿成品的。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中国的这种高效率,即使在中国,大约也只有不到10个城市,能够提供这种快速制造和组装ICT产品的能力。
维里埃是法国人,在中国留学结束后,他并没有回国,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商机,于是在东港市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
以往在西方销售的ICT产品,大部分是西方大企业进口中国的核心元器件,再组合一些西方自产的零部件,然后品牌化地大规模销售。也有一部分是直接从中国进口中国品牌产品或者是贴牌生产。
这样的模式适合大规模的产品制造和销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收入的人群对ICT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维里埃发现的机会——个性化服务的ICT产品,他的贸易公司现在主要的产品,就是个性化的笔记本电脑。
维里埃敏锐地捕捉到了欧美大企业,对其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电子消费品的迫切需求,开始利用东港市及其附近地域,完善而发达的产业链、物流链,为客户提供采购、外包、包装、仓储、运输乃至工业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将他的贸易公司,发展成了一个基于东港市的国际供应链管理企业。现在他已经把原来的“维里埃国际贸易公司”改成了“维里埃国际供应链公司”。
说白了,就是在大洋彼端的欧美大企业,只要是把一个样品或是创意,交给维里埃公司,他们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在东港市或周边地区,找到工厂生产,并把成品运送到客户的门口!
这种模式,显然只有依托中国国内,类似东港市这样拥有完善供应链体系的产业链,才能完成。例如以东港市为圆心的珠三角制造业的一条龙配套,可以将一个新产品的交付期(从订单下达到交付的时间,包括备料、生产、运输等所有中间环节)缩到最短,这是除了中国其它的几个ICT大基地以外,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更不要说一些最核心的零部件,除了中国以外,别的国家的ICT科技,根本没有跟得上。
那些欧美大企业,如果靠自己来搭建这样的供应链,单单他们在中国找到所有的供应商,恐怕半年时间都过去了,但是找到维里埃公司的话,几周就完全解决了。这已经不只是“供应链外包”了,某种意义上,这是“半设计外包”。
这个模式,使得他的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已经成为欧美多家巨头的战略供应商,年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美元。
作为法国人,维里埃并不是学ICT出身的,由于巴统的长期影响,ICT的多个专业,中国是不允许西方学生学习的。不过毕业后这几年创业,边干边学,他也算得上半个ICT专家了,虽然他懂的主要是性能应用,而不是真正的技术奥秘。
维里埃深知,公司的成功,其实是依靠东港这里的基础设施、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世界一流的能力汇集,才使得维里埃公司的商业模式得以成立。如果在法国或者去美国,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立足,欧美大公司怎么还可能需要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