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50章(第1页)

第250章(第1页)

第403章移民中国潮与工业互联网

卡米漫不经心地拆开信封,这样的广告信件太多了。喔,不对!他拿起信封,看到寄件人是中国大使馆签证中心,他的心脏开始砰砰地跳了起来。

他定了定神,从信封中抽出了函件,打开折叠的函件的时候,手不由得有点颤抖,“Yes!”他不由得喊了出来,他的签证通过了!可以去中国三年!

他兴奋地跳了起来,新婚不久的妻子苏珊听到他的喊声,进门来好奇地看着他,没等苏珊问他,他已经兴奋地对苏珊喊道:“我的中国工作签证通过了,三年签证!”

苏珊也兴奋地跳了起来——这是一种新的中国工作移民政策,卡米到中国找到工作后,就可以申请家庭(限于夫妻和子女)签证,她也就可以去中国了,而且持有家庭签证,她也可以在中国找工作!

如果卡米在中国的工作顺利,那么一年后他就可以开始申请中国永居权(绿卡),一旦成功,他们就可以在中国定居了。等到绿卡满5年,就可以申请中国国籍了。

卡米是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的博士,符合中国的技术移民政策,但以往到中国的技术移民,并不保证家人一定可以获得签证实现团聚。这几年中国的移民政策开始变得宽松,卡米和苏珊才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两人都是美国人,这尤其有点不方便,因为中美之间的政治冲突严重,总是会影响两国的民间交往,也会影响签证申请。但两人还是想去中国,并且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例如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CCT6级)的测试。

这个时代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向往,有点像李思华原时空中国的某段时间。虽然美国媒体一直把中国黑出翔来,但民间和青年中,中国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大。如果说以前向往中国的美国人,主要是因为政治左倾或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话,最近几年就主要是经济原因了。

无论美国国内主流媒体的舆论如何,但中国人均GDP已经是美国人的1。5倍以上,这总不假,而且美国的有心人都知道,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体制,讲究公平,国民收入相对平均,而且生活便宜,尤其是居住、交通和食品。所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被普遍公认,大约已经是美国的2。5倍以上,这就很有吸引力了。

单单是收入差距,还不足以让太多人动心,毕竟为了高收入而背井离乡,离开从小熟悉的环境,跑到中国那个东方异文明的世界,很多人想想都是发憷的。

但问题是,美国这几年的就业机会太糟了,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实体经济一团糟,像卡米这样的博士,就业也很困难,到杜邦这样的大企业就业很难,找个研究所或者大学的教职同样困难。

卡米清楚地知道,化工产业包括高分子产业,在美国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人的高分子化工很强,他们不仅垄断了社会主义体系内的市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使用中国产品,因为性价比更高。而在西方内部,西德人的化工水平并不次于美国人,美国要在欧洲市场占据上风很难。

缺乏足够的市场,产业的发展自然就比较乏力。而这几年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对于化工这种基础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这几年,美国化工业的技术人员不断裁员,哪有多少新的高薪就业机会呢?研发资金也相对匮乏,研究所也并不愿意招人。

这才是卡米决定去中国念头的根本原因。他觉得,自己这个专业,只有在中国才最有前途。他所知道的一些高分子方向的前沿课题,在中国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快速进展——当初他可不是仅仅为了去中国而学中文的,看懂中国的学术论文同样重要,能够读懂《中国高分子学报》等中国学刊,才是跟上这个领域世界前沿的重要基础。

卡米只有25周岁,正是最能够出成绩的年华,找不到好的工作,得不到充足的研究支持,那就只有虚度年华,也许几年过去,他的所学就废了,这让他内心很焦急。前几个月,他好不容易找了个化工贸易公司的销售工程师职位,来养家糊口,但这无疑是浪费生命混日子。他的妻子苏珊,好歹也是本科生,居然连工作也找不到。

所以在卡米提出去中国的时候,苏珊一下子就同意了。相比吃不起饭,去东方异文明的国度,可算不上什么大挑战,何况听说那里的生活水平很高,而且城市很安全——美国这几年的治安糟透了,经济困难下哪里都有亡命之徒,白天走在街道上,都要小心一点,更不要说恐怖的夜晚了,谁还敢晚上外出?他俩啪拖的时候,都只敢呆在大学里。

至于政治,两人都没有太多考虑。民主自由不能当饭吃,两人的意识形态都不算太固执的那种人。中国的政治思想对不对、好不好,相对美国到底是不是优胜,这样在美国一直热门的政治议题,他们都觉得无所谓。关键是到了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水平,能不能有合理的薪酬,家庭能否很好地生活,这才是他们关心的,苏珊这些日子,可是到处打听。好在现在美国也有了互联网,卡米和苏珊可以联系那些已经去了中国的同学和熟人,他们在中国还是能找到几个这样的熟人的。

所以他们对于到中国后的生活是很期待的。卡米觉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他们还帮助推荐工作!抵达中国后,登记完“外籍人员履历和求职信息”后,就会在几个目标工作城市,成为国家劳动服务公司的会员,他们通常会向符合求职者要求的数十个企业或学术机构,投递简历和申请,帮助外籍人员完成工作求职。这种协助,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卡米夫妻两人,都是很重要的。

他在美国已经被求职这件事情,折磨得要疯了,可不希望到了中国,还是一样。不过在中国的熟人根据经验反馈的信息,让他感觉是比较安心的。中国这种社会主义体制,只要你想求职,国家机构就一定要帮助你最终找到工作。当然,根本的还是自身的专业实力,没本事到哪里都不行,找到的工作,自然也就不会理想。

卡米和苏珊当然不知道,影响了他们人生的中国移民政策调整,本身属于中国针对西方经济危机的配套战略之一。

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国的移民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对外移民,这很简单,因为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还远落后于西方,而且总有人觉得西方的民主自由大法好,削尖脑袋、不惜缴纳80%90%的移民税,也一定要去西方。

不过几十年下来,人世间沧海桑田,当中美之间的实力发生了大逆转之后,尤其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逆转之后,向中国移民的事务,自然远远多于从中国移民外国的事务,移民政策的重点同样完全逆转了。

现在的策略就是,利用西方的经济危机,利用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已经在全球形成的强大吸引力,尽量吸纳西方的优质人力资源和人才。1929年的大萧条,李思华当时的政策和资本,只能是临时吸纳一些美国人才,他们几年后,基本上都离开中国返回繁荣的美国了。但这一次,几乎都是永久性的,的而且以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能够吸纳的人才规模,当然不会再是过去时代的几万人,而是长期而言至少要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才规模。

中国第一强国的形象,即使在西方甚至是美国,也开始深入人心,中国经济上的一些优势,也开始变得全球人尽皆知,例如收入和生活水平高,但生活成本却相对较低;例如社会安定治安严密;例如国家在个人一定实力前提下的“包就业”;例如保证居者有其屋的组屋政策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从资本主义角度看的“不好的地方”,例如个人发大财非常困难,因为企业主也只有2%左右的股权收益,而其它发大财的模式,包括炒股赚了大钱,要缴纳的税费都非常厉害,毕竟这里是社会主义否定资本家存在的体制;例如在必要时,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命令,像西北开发时,有些人就被命令移民到新城市。这种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是西方人最不适应的;例如如果是中国国籍,大学生或者其它青年就业前的流动服务社会体制,也有很多人是不适应的。

总的来说,中国相对美国的特点,就是公平和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他们虽然也重视效率,但对效率的激励机制,总是避免使用金钱和直接利益刺激的方式。美国人一直觉得自身的私企,效率要高于中国的企业。不过发展到现在,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争论非常激烈的学术问题——中国企业的现实效果摆在那里,光说美国企业效率高,是没有用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个人不是意识形态强烈的人,完全从现实就业和生活出发,那么很明显,如果自己有本事能赚大钱,可能还是留在西方这样的国家好,到了中国即使成功,利益也会被剥夺大部分;如果是普通的科技、管理或其它专业人员,中国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不仅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而且因为国家的保障幅度高,因此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压力小,“安全感”强烈,所谓的“个人幸福指数”就很高。

以前卡米在美国大学里听到一个教授说过一句话:“精英到美国,平民去中国。”听上去是贬低中国,不过那个教授当场就解释,这句话的精英和平民都是资本主义视角的。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精英和平民的分界线嘛,能赚大钱当然就是精英,否则像他这样的教授仍然是平民,即使有人恭维他们算是“知识精英”,也不过是虚名,在资本主义世界,衡量的只能是金钱。

卡米不管这句话到底对中国是褒奖还是贬低,但他自己的认知就是,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恐怕在中国体制下更好一些,虽然是博士,但美国失业的博士都一大把。发财的博士才是精英,自己这种苦哈哈,不是平民是什么?

而且按照卡米的观察,恐怕那些以创业为目标的“精英”,在中国发展才有更大的机会,现在美国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各种产业都比较萧条,想发大财哪有那么容易?相反在中国,有本事的话,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能得到政府基金的支持,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至于最后只能拿到2%的股权,那就是要看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了,创业是为了事业?还是为了赚钱?如果是后者,那中国当然不适合他。

接下去的几天,苏珊帮着卡米准备着出国。辞职的时候,同事们知道他要去中国,都来祝贺他,这种选择在美国,再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和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类似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时代,去东方去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选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