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5章(第2页)

第245章(第2页)

“哪怕7年或者8年翻一番做不到,如果我们能做到10年翻一番,那么60年的时间,也应该可以做到。推迟了15年而已,整个计划可以调整为65年完成。”

“这个设想当然说的,都是实质性的GDP增长,可不能把通膨塞进来,通膨的增长,又不是真正的增长,否则价格就要重新设定了。”

“如果我们可以实现这个设想,那么不管50年还是65年,加上前面传统基建的20年,总共70到85年中国经济的基建这条腿,就稳定了,而且可以带动先进产业的大发展,为其提供最充裕的大消费市场。”

袁浩云和赵云腾听得心潮澎湃、非常激动,这真是“站在时代的顶峰俯瞰未来”!真的是“李思华风格”,想别人所不能想,关键还能做别人所不能做!

袁浩云当即表示,他回去后就在计委和几个国策研究中心,立即建立专题的研究小组,对李思华的设想,进行全面的论证和科技调研。他预感到,这个空前的计划,加上农业工业化和城市交通管廊化等,可能就是奠定“高级社会主义阶段”的根基了。

赵云腾感叹说:“如果实现了这个,资本主义肯定要不战自溃了吧?他们的社会,怎么可能实现如此庞大的计划?他们那里的1000平米科技别墅,不得是8000万元?有多少人能够跟得上这样的时代消费?”

袁浩云也是这样想的,这甚至算是一个长远的社会主义竞争战略。

李思华笑眯眯地说道:“可别以为资本主义会主动认输,他们的韧性也很强的,会想出其它的办法来应对。要打垮资本主义,还是要靠坚决的斗争,和平竞争是不行的。”

李思华又提醒:“这样的计划,不能耽误大航天这方面的发展,我们已经重新追上了美国和苏联的航天能力,要继续推动,把他们远远甩掉。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消耗的单位物质资源就越多,单靠地球的资源,最终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向宇宙中获取。GC主义的前提,当然是无限物质资源。GC主义者的未来,是无限的星辰大海。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我们必然追求的目标。”

袁浩云点头同意,他非常清楚大航天的战略意义,现在中国每年提供0。2%的GDP投入航天事业,资本投入已经远超美苏,甩掉他们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李思华又提醒说:“如果按照这个设想去发展,必然有一个配套的城市改造计划,其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大量的旧建筑可能不再需要存在,但不能浪费,发展物质回收和重新利用的科技,也要重点发展。”

“一些新科技,需要提前考虑,预先发展。例如刚有苗头的石墨烯,我听说未来如果建材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千年不腐不朽。再如,单户上千平米,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扩大和智能管理,这几乎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楼了。如果是传统家庭自己管理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对上千平米住宅的良好管理。”

袁浩云想着,这是应有之意。如果实施这个伟大的设想,中国全社会都要因此而变,恐怕绝大多数的产业,都会涉及,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基建计划,而是对整体社会的重塑,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塑,用“再造新中国”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显然可能是一个贯穿整个21世纪的伟大过程,可能是推动中国在21世纪基建和产业逐步升级的主要抓手。

领袖很喜欢说自己的一些设想、策略和理论,是疯狂的“狂想”,实际上多数时候,恐怕只是她比一般人看得更远而已。

一些改变未来世界的趋势,在不经意间萌芽和生长。仅仅是思想的产生,也足以推动一些事物的发展。

第395章岁月静好与青春飞扬

周平安挤上了轻轨,下班高峰的时刻,轻轨还是有点堵的。座位当然是没有了,他拉着把手,感觉有点疲倦,这两天的工作有点累,回家要早点休息。

他摸了摸敞开的包,给儿子和女儿带了他们喜欢吃的甜糕,还热着呢,需要放点热气。想到一对儿女,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当年上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的平面设计,其实也没啥设计天赋,现在也不过是熟手了而已。老婆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的会计,两口子就是一对最普通不过的城市居民了。不过两口子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理想,有儿有女,太太平平地生活,已经是很好了。

两口子都差不多,考不上大学,恋家又不想去参加流动民兵,那是要吃苦的,而且就业在外地。既然不想离开本地,当然与体制内包括国企都无缘——早年还可以进,但后来就不可能了,本地哪有那么多的公职,除非去外省那些新开发的城市。

毕业后当然主要方向就是私企,做生意是没有考虑过的,自己肯定不是那块料。折腾了三个工作,这第三个总算是稳定下来了,毕竟自己六七年的历练了,还算是个熟手,虽然谈不上那种惊艳的创意啥的,基本的水准是有的。

现在的工作,一年下来有个9千元左右,老婆差不多有8千多,加一起1万7,生活也足够了。两人6年多前结的婚,两口子一起贷款买的一套110平米的组屋,大约13万,自己和老婆凑了3万,双方父母又支援了3万5,首付了5成,可以少贷点款。6万5的贷款,30年内不锁定还款年限,每年年底付利息5%即3250元,去掉房贷,两口子还能落下近1万4,还算不错。

这几年养2个孩子,没顾得上还本金,打算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也不用急,打算20年还完,每年还个30003500元,以后工资高了每年多还点,这样利息负担,也可以每年降低一点,毕竟是按每年剩余尚未偿还的本金计算的嘛。何况,国家发展那么好,未来自己和老婆的工资也会涨的嘛,这几年工资也加了不少了。或许不用等到20年,15年左右就能还清了。

5年前就有了老大是个男孩,2年多前又有了一个小公主。儿女双全,双方父母都非常满意,也不打算再生了。养孩子太费心力了,倒不是因为养不起。免费教育是国策,连中饭都包了,小孩子的医疗每年也是交个100元就全保。父母要负担的,不过是衣食住行,这本来就是应该的。小时候的奶粉钱是多花了些,可是小孩子营养最重要嘛,以后不管能不能吃,现在哪有吃不起饭或穿不起衣的呢?食物和衣服,都是挺便宜的,自己这种家庭,又不会买那些昂贵的品牌衣服。

两口子都有电瓶车,现在轻轨也非常方便。看到那些开轿车的虽然羡慕,但也没有想过现在要去买一辆,国家对私人轿车还是限制,私车因为税收很重导致车价贵,油价更是贵得要死。听说目前一些企业在研发全电动的新能源车,等电动车成熟以后,就会全面放开轿车市场,或许到那时候,可以考虑一下。其实就算现在买车也是买得起的,中级车才2万左右嘛,微型车只有几千块,关键就是油价太辣手了,实在是用不起,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家要这样的严格控制,发展轿车产业不也是很重要的吗?

衣食住行和医疗教育都不愁,生活就没有太大的压力,一家人到小馆子吃个肚儿圆,也就3050元,还能经常和朋友们喝喝小酒,日子还是过得很舒坦的。他计划着等到孩子大一点,每年就带他们出去旅游一趟,五六天的功夫,大概有个大几百块也够了,一家人住个普通的“快捷宾馆”,一天也不过20元,交通上高铁很便宜,飞机也是负担得起的,又不是经常坐。

要说心理有啥忧虑,还真有两件。第一是孩子的教育,两口子虽然自己没啥出息,但为人父母,总盼着孩子能够有更多出息。儿子看上去挺聪明的,喜欢拆拆弄弄,而且才5岁已经认得不少字了,还能简单算术,或许能比自己有点出息。

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自己,领袖曾经指示过教育部门,要努力培养天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自己的儿子在幼儿园里是出色的,不过是早熟还是真的智力优秀,现在可不好说,领袖还指示不能拔苗助长。

按照领袖的说法,天才大多数来自于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个人刻苦努力,加上努力的方向正好有天赋,在专业上就越来越强,最终磨炼成天才;另一种是个人兴趣带动,如果个人对某个方向,有了深度的兴趣,不断往这方面钻研,恰巧这方面又确实有天赋,也能成为天才。

过去的中国,传统上当然是第一种天才为主。第二种天才可是要有经济基础的,例如小孩子对飞机很感兴趣,但家里连给他买个模型都没钱,兴趣怎么可能变成专业?但随着中国人民日益的富裕,条件就别了,当然也要发展第二种天才,这是从1970年代就开始强调的。

资本主义的西方尤其是美国,是注重第二种天才的,这是因为美国曾经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嘛,而且他们国家贫富分化,那些富人很有钱,他们家庭的子弟,自然可以从兴趣出发来发展,而西方历史上,很多科学发明确实是这样“玩”出来的。例如富兰克林著名的雷电实验,是他和他儿子一起弄的,至少要做一个金属杆的风筝吧?旧中国的时候,中国人饭都吃不起,谁有兴趣搞这些名堂呀?

不过领袖说西方一味推崇第二种天才,这就是扯淡了,兴趣只是发展天赋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能绝对。把从兴趣发展,就看成是天才;把苦读研究,就当成书呆子。这可是一种思想上的病态,实际上真正的大天才,往往是两者兼备的,不但对研究的方向,有深厚的兴趣,而且苦读研究,把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上。

周平安觉得领袖说得很对很。所以对儿子也应该看他的造化,如果有什么兴趣,自己能支持的,就鼓励他朝着自己的兴趣前行。要是经济上支持不了,就只能鼓励他靠自己努力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未来可能有机会,再去研究自己的兴趣领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