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2章(第3页)

第242章(第3页)

杰弗里·埃弗里斯特·辛顿(GeoffreyEverestHinton),走出了“东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大门,海参崴冰冷的气候,让他不由打了一个寒噤,这里似乎比他习惯的圣地亚哥要冷得多了。刚刚11月,海参崴几乎已经是摄氏零度附近,要是他以前在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恐怕气温还在20度左右。

来到中国已经一年多了,他慢慢地适应了中国的生活,这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热度和规模,是北美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单单这个东北的研究中心,就汇聚了2000多名的人工智能研发人员,而这只是中国人投入的一部分,这样规模的研究中心,还有4个。更不要说很多的大学,都有相关课题的研发团队。来中国之前,他对中国人告诉他的研发规模是怀疑的,谁能相信,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上投入了3万多的高水平研发人员呢?这简直是空前庞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现在整个欧美西方世界,加在一起,恐怕还不到几百人吧。

这使得他庆幸自己来到了中国,漫步在回去研发中心提供的寓所的路上,辛顿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来中国的始末。

他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来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神经网络的研究,这大概可以算是西方人工智能研究最早的萌芽。来到中国以后他才知道,中国人开始的相关研究,要早得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他的深度虽然不逊于中国人,但是如果涉及到其它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中国人领先得很多。

他之所以来到中国,是中国人直接找到了他,并说服了他。辛顿觉得自己的家族,与中国是很有渊源的——他的父亲,霍华德·辛顿是英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霍华德有一个堂弟,还有一个堂妹,这两个人,分别有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中文名字,叫韩丁和寒春,这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来到中国后,寒春还专门来看望了他,勉励他努力研究,为人类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韩丁在中国,亲自参与了中国两位伟大领袖掀起的土地改革运动,写下了《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等书籍。寒春就更有名了,是核物理学家,在美国曾参与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不过她来到中国后改行搞了畜牧机械,与中国的核物理事业并无联系。

就连在中国著名的革命启蒙书籍《牛虻》的作者,也是辛顿外曾祖的五女儿伏尼契。

所以辛顿的家族,无疑是在英美最“左派”的一类,辛顿从来就深受家族偏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对美英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鄙视的。

辛顿当然不知道,这是一个有着穿越者李思华和赵云腾的新时空。在这个时空,由于新中国的异常强大与其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所以辛顿对于中国以及中国的领袖,是非常钦佩的,他也读过不少中国两位领袖的著作,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中国派人说服他的时候,变得轻松了很多。

说服辛顿的,是一位干练而美丽的中国女士,名叫燕玲,一位年约30许的中国教授——这是辛顿来到中国后才知道的,在美国的时候,她的公开身份是一个贸易公司驻美国的代表。

她说服辛顿的,不是什么丰厚的待遇薪酬,辛顿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可不在乎那些。但她向他描述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目标、深度和广度,深深地吸引了他。

燕玲开宗明义,邀请辛顿去中国工作,当时他不置可否,他虽然钦佩中国并倾向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但从来没有想过去中国工作,这太突然了,但其后燕玲告诉他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了他。

当时他问燕玲:“为什么会邀请我去中国呢?”

燕玲微笑着回答:“在我国拟邀请的多位人工智能国际学者之中,你排名第一。而之所以邀请你,是因为我国正展开人工智能的超大规模研发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社会。我国领袖李思华,将这个计划称之为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升维,第一次是人类直立行走用劳动从动物中区别出来。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辛顿先生,你难道没有一点兴趣吗?”

“数字化社会”、“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升维”,这些词汇,让辛顿一下子有了高度的兴趣,他请燕玲为他解释。

燕玲告诉他,这些概念是领袖直接提出的。李思华指出,在ICT科技,尤其是超级电脑和个人电脑开始高度发达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具备了准备实现数字化社会的前提。

所谓的数字化社会,简单粗暴地理解,可以认为最终的目标,是将物质世界在虚拟网络空间复现,但又多了许多虚拟空间的特质,领袖将这个虚拟社会,称之为“元宇宙”,元者始也,虚拟世界的万物之开始,宇宙当然是说明这个虚拟社会的广大与复杂。

在这个社会发展成功后,实际上人类就变成了两个世界,以物质为基础生产资料的世界,以及以数据为基础生产资料的世界。

例如物质制造,就是两个世界的合力——始于数据,终于物质。在人工智能的监控下,生成由区块链科技确保的可信真实启动数据,数据调动制造原材料,人工智能进一步管理自动生产线,进行生产,而在这个过程中全部性能数据,都被可信记录和传输。人工智能AI与AI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厂家到仓储,仓储到物流,物流到消费终端,终端到个人和家庭消费者,全部实现自动化,而整个过程当然就是因为数据化,所以才能如此顺畅地实现整个过程。

这种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科技为一体的数字化,就能实现全过程的“Cannotbeevil(不能作恶)”。

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看,“不能作恶”当然不只是运用在经济循环上,而是可以运用于整体社会——例如将整个行政体系,架构在数字化之上,用数学算法,替代了过去大量的人为行为,这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规避了无数人为的扭曲和贪腐,越是易于被人操控的领域,越是要深度地数字化,算法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不能作恶的公平,再加上这些新科技带来的对人类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两者的结合,大约就是GC主义的雏形,或者至少是高级社会主义的时代。

例如现在中国有一种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想法——未来的城市,其实不考虑人居,现在构成城市的面积主体,例如绿化、道路、街道、商业大楼等,统统不需要,城市只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物质的价值交换的集合体,可以想以象为一个“管道城市”,人类散居于城市之外,其工作和娱乐,或者直接通过在虚拟数字世界的“数字虚拟人”实现,如果需要体验的,那就是思维“降临”某种机械智能体,在城市中以“替身”来进行。“替身”基本能够实现人类肉体直接的绝大多数体验,即使要吃饭,也可以体验口感后,迅速传导给肉身。实际上,这种“替身”,正是中国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在元宇宙就业,最庞大的就业工作类型。

在这样的未来城市中,机器人(智能或替身机器人),负责体力和工艺劳动,智能AI聚合体,负责信息采集、经验总结和过程管控,区块链负责智能安全和价值交换传递。而人民,以管理和科学精英为主的部分人,负责智能系统的管控、观察和未来规划,其它的多数人,做辅助工作,同时负责消费和创造商业市场。

例如,这个数字化社会的基础之一,就是“工业互联网”,全国的工厂以及工程师们,在智能体系管控辅助下,可以随意调动全国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及其它辅助,将任何订单,迅速分解和在各个工厂高精度地完成部件生产,最终运输总装,这样的生产效率,恐怕要比现在的社会增强数十倍不止。

在这样未来的数字化社会中,剩余价值来自于剥削机器,而不再是底层人民,消灭了剥削,才能实现人民最终的彻底解放。

具体到人工智能AI,我们可以把AI看作是一种智能化的个体,是中心化的一个小系统。他们串联起元宇宙的各个虚拟城市、社区、经济体乃至家庭和个人。AI之间,可以通过区块链网络即智能合约的管理,进行安全的大量数据的交流,而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的算法,决定了提供越大的数据流,AI的智慧就越高,因为算法因此而不断改进。这种分布式的网络社区,与AI中心节点的交互,就构成了一个新社会的雏形。

具体到个人,是中国正在发展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每一个人,未来有一个智能手机,甚至可以变成可穿戴在身上的辅助智能终端,通过这样的“微机器”,保持与元宇宙之间的联结,随时登陆元宇宙,执行工作、娱乐、教育或其它功能,发展到最后,应该是思维意识,可以“上载”到元宇宙,以虚拟人的身份,类似在物资世界一样的生活和工作。

辛顿听得目瞪口呆,这样庞大的数字化社会计划,怪不得中国领袖李思华称之为人类的第二次升维,这个意义,当然堪与直立人行走并劳动相提并论。燕玲口述的很多科技新概念,例如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西方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说法,很明显中国人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当时他就差不多要被说服了,他挣扎着问燕玲:“为什么你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发展这样数字化社会的优势呢?”

燕玲当时笑得很灿烂:“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也能通过私营资本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理论、算法、应用等,但我们认为,资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割裂性。你应该很清楚,资本分割了生产力,一个个的私营企业,各自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有效率的各领域的生产者,被局限在一个个的私人企业,无法实现强协作。他们发展起来的,必然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就像是西方所谓中世纪的一个个城堡,这些城堡各自封建,孤立于外部世界,这相对于原来的部族蛮荒社会,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相比我们的计划,有意义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