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0章(第3页)

第240章(第3页)

美元是用来赚取真正的财富的,否则要那些美元回来干嘛?开动印钞机,绿纸要多少有多少。可是美国现在就陷入了这样的窘境——国内外都不要绿纸,陷入了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当然也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因为美元回流,加上通膨改善,所以国内的消费,还是提振的,但这种依靠国家和家庭一起借债的“消费旺景”,没有产业来创造真正的财富,能持续多久呢?

里根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坐在一堆底火正在慢慢烧起来的木柴上。要不是消费撑着,美国人就该游行喊他滚蛋了。

他又叹了一口气,想起了同病相怜的英国撒切尔夫人。打赢马岛战争之后,这样的胜利并没有为英国带来什么实惠,例如资本大量流入英国这样期待的成果。

按照中国人讽刺的说法,英国人在马岛的胜利完全是侥幸,一个联合国五常,赢过一个经济快崩溃的普通国家,有什么稀奇的?真正稀奇的,是英国已经衰落到了这样的程度,说实话其海军一点都不能打。这一次如果不是阿根廷太穷,只买了12架JH-10,英国未必能够胜利。按照中国军事专家的所谓“估测”,如果阿根廷拥有3648架JH-10以及足够的导弹和其它弹药,至少可以消灭半个英国舰队,战争结果肯定就此改变。

中国人这种“马岛战争没有发现英国的强大,反而发现了英国力量的落日余晖”论调,就算是在欧洲,也很有市场,被很多欧洲人接受。所以英镑算什么金融避险货币呢?自然想赢得资本的大量进入也不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主义的4大招: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看起来只完成了最后2项,前两项的结果都不太好。私有化资产都只能廉价出售,政府得到的回报太低,不足以覆盖广大的失业人群;而控制货币也没能控制得了,英镑还是不断地贬值。后面两项是靠政府的强制力量的,实际上因为创造的新经济机会有限,使得民怨沸腾,撒切尔未必能连任了。

里根有点同情撒切尔,相比自己,她的处境更艰难——英国的回旋余地,当然比不上美国。

他摇了摇头,开始阅读CIA翻译的中国领袖李思华,对美国体制的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他想看看,美国最大的敌人,是如何看待美国的。

李思华文章提到,不少美国人,特别是其中的精英们,非常喜欢把美国比作是“罗马帝国”,这与以往沙俄也喜欢称自己是新罗马帝国不一样,沙俄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也是出于帝国情结。美国式“罗马帝国”,更多的是按照两者体制上的相似性。

李思华否认古罗马的大部分历史,她认为所谓古罗马的体制,是“小说家”们,用西方近代体制的基础,反推设计论述的,这是他们试图实现的一个“理想国”。

这个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而政治模式是寡头政治。其社会体系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少量的人口,组成一个核心圈子,由这个核心圈子,对数量远超过自己的人口,实施控制,即所谓的精英牧羊人,对羊群“放牧”。虽然核心圈子内部的利益分配,依然是存在不公,但从全局看,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从那些大多数人身上,攫取到了超额的利益。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这个体系又扩大了外延,所谓古罗马帝国,除了自己的奴隶之外,还有众多的“保护国”,成为罗马主要的财富来源嘛。

所以罗马的少数人圈子,即其“公民”,就是真正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内进行阶级剥削,而在阶级剥削之外,罗马体制还存在着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剥削。

这样一套体系能够存在的前提是,这个核心圈子,必须拥有一支在技术和组织模式上,都绝对领先于世界的军事力量。

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称美国为新罗马帝国。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罗马式”的嘛,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放大了的“罗马帝国”,而他们就是帝国中的那一小部分“公民”。

美国人本来是试图建立一个三层级别的全球经济体系,来实现他们现实落地的罗马帝国的美梦。即资源国家、工业国家,和最顶层的金融统治国家(美国),在这个体系中,美国人已经为全球各国设定好了位置。这三个层级,每一级的国家,都从下面层级的国家身上,获取超额的利益,同时受到上面层级国家的剥削,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塔”结构。呵呵,美国高居山巅,就是无冕之王,上帝之子。

不过这样的春秋大梦,被中苏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粉碎了,当然美国不甘心,现在美国的一切努力,不过是试图重建这个罗马体系罢了。

看完全文,里根又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中国领袖虽然年迈,但她对于美国的解读,仍然是深刻入骨,真不愧是在美国顶层,纵横卑阖过的一代枭雄,这等对于美国上层建筑的深刻认知,就算是里根本人,也是最近10年才慢慢有所认知的。

里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所谓的复兴,如果不能搬开中国这个超大的绊脚石,根本不可能。但是中国是如此的强大,美国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不仅需要团结整个西方的力量,还要先打垮苏联,从苏联那汲取让美国复兴的力量,才能使得美国能够领导西方,与中国进行各方面的决战。

这不是我这个总统任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他自嘲了一下,心想,如果自己能为了这个“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就算是不辜负伟大的资本主义美国了。

为此,还要冷静的“缓和策略”,一定不能让中国,把它力量的矛头,都指向美国,美国需要时间。

第387章巨人谢幕与思华毒策

新时空西元1984年的10月6日,主席去世,终年91岁,相比原时空,他多活了9年,看到了一个光辉璀璨的新中国。

李思华悲不能抑,在新时空,她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位伟大的导师、战友,也是唯一和她分享了无数秘密的同志。在她得到通知的那一刻,让她感觉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一个时代最英雄的人物去了。

消息传出,举世哀悼。悲痛和怀念,如同潮水一般,淹没了全国。并且越过国境,波撼全球。

消息公布后的15分钟内,全世界的媒体,都停止了正常的运作,转而报道主席去世的事件,联合国当日下降半旗致哀,表示主席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人类的世世代代。

由于新时空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超过150个国家的领导人到中国使馆吊唁,而10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巨人的离去,就算是欧美最反G的分子,此时的心态多半也是复杂的。

李思华否决了有些人主张将主席遗体,像列宁一样长期保存的建议,她认为还是让主席入土为安吧,主席自己也不会赞成。新的主席纪念堂,并不需要用他的遗体,来作为纪念。

11月的1天,张巧云陪着李思华在院子里散步,李思华的脸色仍然有点苍白,主席去世,让她小病了一场,一个多月了,才恢复了过来,她毕竟也是78岁的老人了。

她的心情已经平静了下来,这就是自然规律,无论怎样的伟人,都会被时光带走。带不走的,就是我们建立的伟大事业,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中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