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0章(第2页)

第240章(第2页)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正在观看电视,因为是美国田径之星卡尔。刘易斯的200米决赛,这是他喜欢的节目,而刘易斯也是他喜欢的明星。

刘易斯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冠军,他兴奋地大力鼓掌。但很快,电视节目转向了“马球”,一个中国人塞进奥运会的项目,犹如棒球或者足球队,两队人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球门,来决定胜负的项目。因为对抗激烈,美国人很喜欢,所以电视台几乎转播了每一场比赛。

里根叹了一口气,站起来关掉了电视。看到这个中国项目,让他感到不快。

新时空的1984年,是中国在与奥运会组委会博弈了几十年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中国加入了奥运会的“大家庭”。

之所以拖了几十年,一开头是奥组委不愿意吸纳中国要求的东方比赛项目,后来中国又提出对奥运会主题的反对,认为所谓奥利匹克运动,来源于古希腊战胜波斯入侵者之后,古希腊庆贺胜利的这个历史渊源,纯属伪造,作为一个全球运动会,以此为历史根基,当然不妥,坚决反对。

这就把西方的奥组委惹毛了,很长时间双方互不理睬。但问题是,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国、次大陆和非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拒绝参加,本来有奥组委的,也都退出。这样每次就有40多个国家缺席,奥运会还有什么代表性呢?

尤其是1980年,美国带领西方等几十个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这下好了,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带着它的小弟国家们也抵制,如果中国这一帮国家再不参加,新的奥运会可能有70个左右的国家不参加,简直是惨不忍睹,连续两界这样,奥运会可以考虑关门了。

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中国体育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981年的在原来“亚太运动会”基础上扩大的“亚非拉运动会”,吸引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以及苏联的亚洲加盟国参加,轰动了全球,观察家们都认为其水平已经不低于奥运会,甚至开始把“亚非拉运动会”与奥运会相提并论,称之为全球两大运动会。而奥组委还没法反驳,奥运会也没有吸引全球全部国家嘛,与亚非拉运动会有多大的差别?

这就叫形势比人强,奥组委高傲的白人心态,被迫调整,不得不接受新的现实——中国人有着最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样搞下去,最终亚非拉运动会超过奥运会,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最终奥组委被迫捏着鼻子,与中国体委签下了一连串的,他们内心认为的“不平等条约”,除了将奥运会的来源,修改为“西方传说故事”,以及允许大量东方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完全修改奥运会项目构成以外,还包括对奥组委自身进行改组,大量中国和其它“中国系”体育人士,进入奥组委任职等等。

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终于成为中国等国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一个各方面东西平衡的奥运会。

里根很清楚围绕奥运会发生的一些争斗。在他看来,奥运会的变革就是全球变革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正在一切领域,逐渐占据上风,修改着原来西方优先和统领的一切规则,使之变得有利于中国。没有办法,谁让中国的经济力量如此强大,甚至在军事力量上,全球也逐步承认中国开始甩开了美国呢?

美国的军费已经差不多翻了一番,都快2500亿美元年了,但还是追不上中国。例如核航母舰队,中国以每年新增一个舰队的速度发展,丝毫也不停顿,到1984年已经达到了17个舰队,而美国才有13个,而且幕僚们警告说,除非美国进入战时状态,否则美海军最多配置15个航母舰队就是上限。而中国呢?CIA报告他们的海军刊物,公开宣称第一步计划,是完成36个核航母舰队,实现全球驻扎。这是什么意思?未来他们还要驻扎大西洋吗?

气愤归气愤、憋屈归憋屈,这都没有用,实力才能决定一切。但复兴美国军事实力的源泉,是经济和工业能力,偏偏这个方面,是里根现在最头疼的。

上一次里根接见产业界大佬们的时候,IBM的CEO就曾经忧心忡忡地对里根汇报,现在除了技术差距,美国还在另一个领域遭遇了重大的阻碍,中国因为ICT技术的领先,所以几乎所有的产业国际标准,都是中国人制定的,他们在全球市场先入为主,美国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国制定的标准,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要不然其它国家几乎不会接受,甚至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国。本来美国产品的性价比就比不上中国,再加上标准劣势,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里根又能怎么办呢?他已经尽量为企业界和资本家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了。他推行的所谓“里根经济学”,“精简”政府,减少公共开支,把所得税降低了25%,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进一步减少对商业行为特别是金融的管制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本质上就是国家意志让位于资本意志,杀贫济富,尽量由资本家说了算,尽量给资本家创造便利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的“小政府,大市场”,与罗斯福时代的路线,恰好是相反的。

按说这种政策应该能为美国吸引足够的资本,因为给资本运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嘛,有利于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流入美国来购买美国资产和国债——代价是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缓慢,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急剧下降。

他和幕僚们本来计划,以大量国外资金为保障,引导国民超前消费,这个效果是有的,现在美国国民人均消费额达到其储蓄额的1。5倍,导致储蓄率从战后占GDP的40%,降到了2%不到;同时美国政府自己也开始大量地“制造”赤字——美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上涨了2。5倍,用于在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中,投入大笔的资金,这样的财政、贸易双赤字经济,让政府和民间一起借债消费。一个拥有近2。5亿人口和旺盛消费能力的庞大市场就此形成,以消费能力论,它相当于近四个西德。

除了同样金融化的英国,其它国家当然不能这样做,这些国家就只能形成产能远超内需的情况,由此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也就此形成。美国通过金融剥削其它国家,弥补自身债务的大循环,就可以形成——美国市场旺盛的需求,成为拉动各个制造业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各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大量的美元,而为了保障这台“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为了让了美国人有钱继续消费,就得不断把储备的美元,再投回到美国,购买美国国债。

所以钱也有了,做工的奴隶也有了,美国人集中精力在军事上对付中苏的大格局就可以形成。

战略非常精妙,但从理论来到现实,美国人发现,无论在哪个领域,他们都碰上了铜墙铁壁——中国人的阻挡。

加息与打低油价之后(现在的油价只有12美元桶),确实让美国的通膨立竿见影就降了下来,滞涨经济危机解除了一半——那个代表通货膨胀的“涨”字消除了,可问题是经济状况,仍然是停滞的“滞”呀。

大量的欧洲美元,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美元,确实回流了美国,但并没有推动美国的投资和发展,资本家们发现,他们可以投资的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很难对抗中国人,做不到他们那样的性价比。

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现在已经不比美国低什么,但问题是,中国的产业规模又大又全,这种全产业链的格局,使得他们的产品,更有规模效应,配套非常完整,从而整体从成本到质量,就形成了高性价比。而在美国投资的话,单单要配齐全部的配套,例如各种零部件,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还真的不能使用美国本土的零部件,最好是从中国进口。

更让人绝望的是,大多数实体产业,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是落后于中国的,同样规模的劳动力,中国能够生产得更多更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界,大量使用了ICT科技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要赶上这样的先进水平,需要的投资规模是巨大的。

所以实体产业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没戏,投资的结局,大概率是亏损,这让那些资本家们如何下得去手?

实体产业不行,那么在金融资本运作上发力呢?本来一个目标,就是收割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产嘛。

但两年下来发现,除了欧洲和南美,其它地区很难,通常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流失了大量美元,他们不是苦苦哀求美元重新流入,而是与中国签署更大的本币与人民币的互换协议,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替换掉不足的美元。

而中国也大力投资这些国家的资产,表面上中国人没有美国那么狠,他们假惺惺地提供比美国资本要高的价格,来收购所在国的优质资产,甚至大量使用合资和可回购的方式,这让人民币投资变得比美元更受欢迎,尽管人民币是一种国家管制不能完全自由交易的货币,但它能买到所有的物资产品呀。

所以美元从某个国家撤离,中国人就跟进,填补了很大一部分的缺失,并使得未来美元回到所在国,低价收购优质资产的循环,被打断了一大半。

所以里根经济学实行到目前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仍然萎靡不振,而金融资本循环只有原来构想的一小部分。这样的成果,当然不足以复兴美国经济,这两年的经济增长率,连2%都不到,而核心生产率指标,已经是十多年都只增加0。1%年左右,几乎就是完全停滞。

大量的美元回到了美国,但结果是:这些钱根本不投入实体经济,趴在银行账上,宁可忍受越来越低的利息。甚至连国债也出现了危机,近期国债收益率一直是倒挂的——他娘的一年期到三年期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十年期收益率!这意味着没有人对美国的长期有信心!国债也在逐步失去国内外资本家的兴趣,美联储已经不得不好几次自掏腰包,购买国债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