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自己又能怎么办呢?勃涅日涅夫老了,变成了一个贪婪而无能的人,但他对权力抓得很牢,自己不得不低头做人。现在自己有强烈的预感,勃涅日涅夫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的情况下,在他不得不失去权力例如死亡的时刻,很可能会对自己下手。自己能不能渡此一劫,还是未知数呢?哪里能顾得上阿富汗战争呢?
安德罗波夫幽幽地叹息了一声。
第379章中国的预判和泰山计划
赵云腾坐在李思华的对面,他们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份文件。
其中一份,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相关情报,自从里根公开宣布了这个计划后,相关细节自然成为了情报工作的重点。不过两人都非常清楚原时空这个计划的虚实。
另外一份,则是CFIA经济部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美国正在大力地推动油价下跌,美加墨三国大量的石油投资和油井建设,这是瞒不过人的,很容易推断出美国要依靠增加本土产量,来推动油价下跌。经济部的判断是,美国试图通过降低油价来降低通货膨胀,以使美国走出“滞涨危机”,里根现在的减税等政策,与低油价政策是匹配的。
不过经济部表示困惑的就是,有些石油投资,如果变成低油价了,甚至可能亏损,这些都是私企投资,什么时候资本家居然不考虑赚钱了?难道他们不是压低油价,而是认为油价还会上涨,现在投资可以在未来多赚钱?但是经济部统计的新增投资,其规模太过庞大,预计未来可能导致全球石油市场,每天的供给量增加1000万桶以上,要知道当下全球每天的石油供给量,不过是5000万桶左右。这样的规模,必然导致油价下跌而不是上涨,消费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就增长那么多。
李思华思考了一会,对赵云腾说道:“你怎么看?”
赵云腾今年年满55周岁,所以退出了“战区一线”的岗位,不再担任总参谋长,而是升任军委常委,兼任国防大学校长。这很可能是他退休前最后的任职了。
赵云腾对这两份情报,早已思考多时,他回答道:
“星球大战计划,应该就是原时空的翻版,并没有太多改变。美国确实在加强军备,不过他们用这个计划,虚拟放大了军备的规模和科技的含量,目的还是诱发苏联去过多地投资军备,尤其是研发那些科技还根本够不到的项目,损耗苏联的国力。”
“美国推动低油价的策略,经济上的目的是清晰的,但也应该包括了打击苏联的意图,毕竟大家都知道,苏联对油气出口依赖太大。不过美国人似乎格外坚决,如果市场上增加了1000万桶天的供给,我让金融研究院做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最坏的情况下,油价甚至可能跌到15美元桶或更低。这对美国石油业,也是打击很大的。”
李思华眯了眯眼,慢慢地说道:“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本来就是美国上层建筑针对苏联的一套完整的策略,一方面引诱苏联大量增加军费,另一方面维持阿富汗战争进一步消耗苏联,然后通过低油价大幅减少苏联的收入来源。通过这样三面挤压,让苏联快速衰颓?”
赵云腾悚然一惊,脱口而出:“很有可能!”他越想越对,肯定是这样的策略!美国不会认为靠着某一种单一的策略,就能严重地打击苏联这样的大国,必须是系统性的组合策略!
李思华微微一笑,美国人这一套组合的系统策略,对于穿越者而言,近乎是明牌。其实对于不是穿越者的各国领导人,暗示性也是很强的,但苏联未必能看破星球大战计划是有真有假。按照在CFIA苏联机构的情报,那个勃涅日涅夫随着年老,现在可谓是昏庸无能。
虽然这一套策略几乎是明牌,但苏联确实很难应付。低油价是明牌,美国人摆出来的,就是“以本伤人”的态度,我低价卖自己和盟友的石油,你能怎么办?只能是硬扛。至于星球大战,一向有“战争应激症”的苏联人,能够置之不理?就算他们明知有假,还是会在军备上不断加强,这种追求“绝对安全”的心态,是没有办法的。
赵云腾感叹:“苏联还是开始重演我们前世的崩溃历史了呀,我们救不救苏联呢?”
李思华苦笑了一下,盯了赵云腾一眼:“怎么救?苏联人,是会听你的,还是会听我的?”他们当然是谁都不会听,只会按照自身的逻辑,一路狂奔下去,好言难劝要死的鬼,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还要翻墙。
李思华对苏联的态度很复杂,如果苏联能够自己保持不崩溃,她并不会去试图让它崩溃,毕竟也是社会主义的力量,甚至会提供支持,其实现在与苏联的贸易,也是支持的一种。但如果苏联一定要自我崩溃,她觉得也没有救的必要,首先是救不了,其次是政权的实质已经变了,哪里还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呢?
老实说,苏联毕竟是超级大国,中国要能够干预苏联,也只有在其充分衰弱了以后,有求于中国才行。现在苏联还是信心满满、自傲自负,怎么可能听中国的话?干预这种趋势,根本不可能。
中国能做的,就是应变,形成在苏联充分衰弱和内部混乱之后的干预能力,争取保住苏联一部分的社会主义成果和人口。
现在面对美国的新策略,中国首先需要做好自己,关键是自身的反策略是什么?
星球大战策略,改变不了中国的军事发展步骤。这些年中国的军费,一直保持在GDP的3。5%左右,李思华知道美国在原时空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军费突破了3000亿美元。但即使如此,届时中国的军费可能是1万亿美元,是美军的3倍,军费使用的效率还远高于美国,随便他们搞什么名堂,也不可能动摇中国的常规军事优势。
低油价是需要认真应对的,可不能觉得这对中国这个大进口国的成本有利,就认为这完全是蜜糖了,要综合考虑。
接下去的日子,中央的一些部委的高级研究院,纷纷对低油价做了相关的研究,中国的对策也逐渐形成,整个计划被称之为“泰山计划”,名字来自于“泰山压顶”,这是从领袖要对美国和西方一直保持强大压力、损耗他们资源和国力的方针和策略,出发的一整套策略。主要的内容包括:
一、国内根据美国增产的幅度和时间,逐步减产1亿吨原油,但必须保证随时恢复的开采能力。既然油价面临大降价,那么中国自然乐于更多的进口原油,这是本国的利益。但这并不是关键,而是用这1亿吨原油,总计7。33亿桶的新增需求量(不包括每年经济发展的自然增长部分),腾出200万桶天的进口能力。这大约相当于美国需要3年才能达到的新增1000万桶天产能的15。
因此,这200万桶天是一个很重的砝码,一方面将大大增加增美国打压油价的难度,迫使他们必须真的大大增加开采量,甚至包括部分高成本油田;另一方面就是对苏联和产油国的支持,以此可以取得不少政治上的好处,例如倒逼苏联对我国的进一步开放。
二、在石油降价后,中央进行总协调,对部分出口商品降价,以及强化对欧美的出口。这是扼杀的战略,让欧美的产业,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然难以获得竞争力,以促使美欧所谓“企业家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即使他们扩大了投资和生产,仍然缺乏市场且利润较薄。根本上,这就是削减美欧的税收收入——企业发展得不够好,自然税收就不够,财政就更困难。
这条策略还是有不小的可行性的,因为美国对上了苏联,低油价下两国的关系必然恶化,而面对我国的强大压力,美国别无它法,必然试图对我国采取“缓和政策”,那就不能在贸易上再和我们来一场贸易战,欧洲追随美国,政策是一样的,他们更害怕我国的压力。
中国日益领先的ICT科技,可以在这种“产业碾压”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产品,ICT科技含量,越来越决定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中国巨大的优势。
所以本质上就是强化产业竞争,不但不给欧美更多的市场空间,还要努力夺取他们自己的市场空间。反正美国不是要出口石油吗?我们用在美国赚的钱,买他们的石油就是了,不会吃亏。美国会不断利用其301条款,来应对我们的“倾销”,但那都是正常的斗争。
三、利用中国隐秘的全球金融网络,加强对欧美的金融打击,尤其是美国和英国。里根现在搞的这一条,又是军备竞赛,又是减税,钱从哪里来?靠财政当然没有可能,只能是发国债,预计美国的国债规模,很快会从现在的千亿美元级别,上升到未来的万亿美元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