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点头,他很明白,世界革命在某个国度的成功,同样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大概可以理解为,本国相对于反对的其它大国,在革命目标国的力量优势;地利则是本国军事力量可以对反动派占据何种优势;而人和就是在目标国,能够有本土的支持力量,能够动员起底层的民众,社会主义的思想能够压倒其它思想。现在看来,三大要素,苏联一个都不具备。
分析清楚后,中国相关的决策就很容易做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对苏联,外交上强烈谴责,但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对抗措施,维持经贸和其它关系不变,但情报和军事关系趋向冷淡。中国不会直接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任何武器弹药和情报支持,但中东国家、伊朗、巴基斯坦他们本来就在购买中国武器,他们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支持,使用了中国生产的武器弹药,中国管不着。
二、展开外交行动,尤其对伊朗和巴基斯坦,让他们明白,中国在阿富汗没有任何利益,无意直接下场,对抗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但中国了解伊朗和巴基斯坦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带来的,对两国形成新的重大威胁的担忧。中国在两国有重大利益,承诺将军事保护两国,包括提供核保护伞,使其免于苏联的侵略。中国也理解两国必然会对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积极的支持,中国对此不反对。
这一条其实就是对美国力量渗透两国的预先布局了,面对苏联的威胁,两国易于与中国签署新的“战略合作条约”,接受中国的军事保护,这就使得中国可以保证在两国的最大影响力。美国必然会借着支持阿富汗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自身和西方的力量渗透进来,但在中国的压力下,使之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本来就需要与两国,预先对美国的“橄榄枝”,形成共识。
三、中国在全球各地的外交人员、CFIA与社会主义力量联络的人员,NGO人员等,要向所在国,解释清楚中国的立场,尤其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要保持统一的立场,把苏联的侵略,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完全区隔开来,这一次苏联的侵略,必然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声誉有负面的影响,资本主义也会因此疯狂地污蔑社会主义,但我们应该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
西元1979年12月23日,苏联密使抵达华京,他带来了勃涅日涅夫给李思华和李洛的亲笔信,解释了苏联不得不出兵阿富汗的“无奈”,苏联认为阿明有着美国利益背景,如果让他得势,会使得阿富汗最终被美国掌控,这不利于全球的社会主义事业。苏联承诺,一旦在阿富汗“恢复和稳定了新的阿富汗政府和当地的局势”,苏军将全面撤出,不会让阿富汗成为苏军的战略基地。
特使在12月25日,得到了中国的最终答复:领袖和中G中央,对于苏联高层违反当年的中苏协议,军事入侵阿富汗,非常愤怒,中国会严厉谴责并坚决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但中国鉴于中苏之间长期的友好关系,不会改变与苏联的经贸政策,不会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武器弹药,不会出兵阿富汗与苏联发生冲突,中国本质上,将实行中立的政策。
特使吃了一个定心丸,高兴地向苏G中央汇报后,飞回了莫斯科。实际上,苏联的军事行动早已开始,此前在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了前方指挥部,在12月中旬后,苏军就已经完成了进入集结地域。
12月21日,在CIA局长,原退役海军上将斯坦斯菲尔德。特纳向卡特总统紧急汇报后,美国迅速召开了高层会议,研究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对策。
新时空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是薄弱的,最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导致巴基斯坦,包括伊朗,都不是亲美国家。既然连这两个国家都搞不定,阿富汗在地缘上的地位再重要,自然对于美国也没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美国得到苏联入侵阿富汗情报的时间是很晚的,主要是CIA在连续跟踪相关卫星图片后,终于得出了结论,苏联即将军事入侵阿富汗。
在高层会议上,特纳的汇报震惊了美国的高层们,在他们反应过来以后,变得兴高采烈,这几年美国被中国压制得够呛,而与苏联的关系虽然稳定,但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增长——如果不考虑核生化战争的话,美军预估欧洲(欧共体)恐怕在常规战争中,最多抵抗苏联3个月!最悲观的预计甚至是一周!
美国这几年很焦虑,因为中苏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大大超越了西方,使得自身变成了一种“苦苦支撑”的格局,而现在,终于看到了逆转的可能性!苏联这只笨熊,居然没有吸取美国在伊拉克的教训,自己将要踏入一个新的陷阱!
根据美国智囊们的分析,苏联此举,将大大恶化中苏关系,使得穆斯林世界母体的所有国家,都对苏联转为敌视,尤其是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他们必然毫不犹豫地,支持阿富汗对苏联的抵抗运动。
但是除非中国亲自下场,这些国家相对苏联而言,力量还是太弱。中国亲自下场的几率并不高,此前阿富汗是苏联的利益范围,中国不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个小国,全面逆转与苏联的关系。所以美国应该迅速与这些穆斯林国家改善关系,通过他们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拖死北极熊!
一些人甚至开始感谢起上帝来,他没有抛弃他的子民,在美国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安排了这样的一次天赐良机,这是“天佑美国”,至少欧洲安全了,而苏联力量削弱,美国就可以更专心地应对中国的压力。
决议迅速通过,美国各方面的秘使,开始遍访中东国家,国务卿塞鲁斯·万斯,立即与巴基斯坦和伊朗这两个国家联系,他要马上亲自出访这两个关系一向与美国冷淡的穆斯林国家,改变原来的形势。
西元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27日侵略正式开始,到晚上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政府军抵抗,阿富汗战争正式爆发。
李思华看着雪片般飞来的最新阿富汗情报,她不能不为苏联叹息。这场战争,一旦苏联下了决心,中国是无法影响苏联的意志的。中国能做的,只是尽量缩小其对全球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且利用这场战争,在其它地域取得进展,例如苏联不得不放弃的非洲南部诸国。
现在她对新时空苏联最终崩坍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原时空,或许苏联因为可以与中国大量交换物资产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民生,但无法改变整体的衰朽趋势,1991年不崩,那再隔若干年呢?
世事如棋局局新,新时空的历史,再一次骤变。
第375章撒切尔夫人VS李思华
在阿富汗战争吸引了全球目光的时候,在西元1979年5月,刚刚上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在推行她后来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
撒切尔当然不知道,遥远中国的领袖李思华,一直注视着撒切尔的举动,她很清楚,这是英国与美国内部剧烈转向的时刻。保守主义开始替代过去的福利主义,在盎格鲁世界,发生了逆转。
然而英美的这一场政治大逆转,正是李思华期待已久的时刻。美国要晚一些,需要等待里根上台,而撒切尔夫人,则开启了这个转折。
为什么期待?因为李思华认为,旧时空的良药,可能是新时空的砒霜。
原时空的历史上,撒切尔夫人扭转了资本主义世界,本来以高税收、高福利、国有化、地方大政府为特色的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济主流,在她的保守主义的坚持下,变成了减税、减福利、减政府支出、私有化为特色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西元1979年的英国,被称为“欧洲病夫”,甚至有人形容为沉疴缠身、奄奄一息。此时的英国经济,在滞涨危机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民众与精英中,弥漫着悲观、无助和绝望的情绪,民气萎靡、民心涣散。大英帝国往日风光早已不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持续下降。英国病把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了“欧洲病夫”。
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病有三个严重症状:民众不愿意工作,财政负担过重,国企低效,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滞胀并发症。民众不愿意工作,是因为福利太好;企业家没有动力,是因为税赋太重;财政负担重,是因为给国企的亏损补贴多,福利支出重;而国企低效,是因为国企只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市场,因而没有追求利润的动力。最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会强大,无休止地提出各种福利要求,要不然就罢工。
所以她的策略就是,三管齐下地治疗英国病,她首先实行以国退民进为特征的经济自由化,将那些庞大且亏损的国企私有化。这样,原本靠税收支持的亏损企业转变成了盈利企业,并且成为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次,为了提供白领工人和企业家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地降低纳税人与企业的税负,同时压缩那些奖懒罚勤的福利政策、削减政府的公共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