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引水工程,到1978年底,完成了前面2个阶段的1000亿立方米引水,其中700亿立方是留在了西域省(塔里木盆地为主),而其余300亿立方引入了天山省,准格尔盆地分到了200亿立方,而吐鲁番盆地分到了100亿立方,从吐鲁番盆地又分了一半延伸到甘北。
这样做并不算最有效率,主要是因为要先完成干线管道体系的建设,以后水量增加的时候,就不用再临时建设。上述水量分配完成,表示从新疆到甘肃北部的输水管道工程同步完成。接下来在三期工程的时候,就可以从甘肃北部,向宁夏和绥远延伸,根据调整后的计划,甘肃、宁夏、绥远三省最终都可以分到1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而吐鲁番盆地(5万平方公里)留50亿立方米,准格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留550亿立方米,而最大的塔里木盆地(53万平方公里)留下最大的水量1100亿立方米。
水量也不是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来分配的,而是按照按战略需求来设定的,否则就没必要在塔里木留下那么多的水了——整整两条黄河!中央这是下了决心,要把塔里木,变成中国在西北的超级产业和人口大基地!
单单在甘北,赵云腾已经可以感受到那种改天换地的气魄。玉门、瓜州一带,以往的戈壁和破落的草原,现在完全改观了,最震撼的情景,莫过于连绵到天边望不到边的大型温室,这些温室最通用的面积是4500平方,正好是3亩地,而一家如果有4口人,那就是管理1个温室,加上其它的自然土地。温室的建构,也对自然土地形成了阻隔式的保护,不容易受到大风等的影响。
在赵云腾看来,现在这种温室,几乎已经可以与原时空的现代化程度相提并论了,这得益于近年来中国ICT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科技的“疯狂推广”。
这些温室,建筑材料采用的,是当下最先进最耐用的防腐镀锌钢材结构+使用年限可以达到45年的透光硬质薄膜,通过传感器实现了温室的室温和水分智能控制,肥料是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溶解在水里施肥,这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与施肥同时进行。而各种红色、黑色的塑料管则是输水管,到了温室内部,进行滴灌或者喷灌。整体智能化的水平,可说是全球最高的!整个体系节水节肥的程度,都比一般的情况要节省40%到50%。
这样的成本,乡寨的家庭能够承受吗?答案是得益于温室大棚所有零部件、传感器等的超大规模生产,成本可以压缩到30元平米,一个温室13。5万元。此时一个家庭的平均收入,大约是1。52万元左右。一个温室相当于一个家庭七八年左右的收入,等价于一套住宅。让家庭来承受,还是比较辣手的。
所以解决的办法,自然是集体的力量,银行与乡寨签署长期贷款协议,银行提供78成的资本,客户经理入驻乡寨,进行财务管理,毕竟一旦建成就资本化了。乡寨组织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温室生产,加速还款,毕竟温室的生产率,不是自然农田可以比的,投资大,回报也高。
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全面铺开,并不限于甘肃北部,而是全国推广。这是农业工厂这样的农业工业化之前,一种大规模的过渡形态,温室内蕴的科技含量,会不断地增加,使得其生产率变得越来越高。
甘北风大,所以在温室农田的外围,有大片的防风林,将农田四面围合保护。所以这一切,都得益于现在有了充分的水资源,所以甘北才能与全国的先进地区一样,上手就用最新的科技,来实现大发展。
对赵云腾心理冲击最大的,还是来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后,这里进行的建设,就算是建国初期,也是比不上的,整个塔里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已经增加到3000万人的建设下,简直变成了一个超级的大工地。
他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场景:
第一个是沙漠绿化的场景,过去的沙漠,被划分成了无尽的方格,每个方格的边线,就是用来喷灌和滴灌的输水线,在方格的中间,人们犹如在围棋盘上布子,用电动螺旋钻打出一个深深的小洞,丢入一包缓释水肥,然后丢入梭梭或者其它耐盐碱的植物种子,掩埋好,做好记号。而在种子周边,则是“麦草方格”,他们把沙漠都掩埋了起来。
这些长期绿化地的盐碱,并不会通过冲洗来消灭,而是通过植物的长期净化,一代代的植物吸收盐碱,果实等被采集,而剩余的植物部分,原地腐烂深埋,一层又一层的腐植,就这样形成,期望他们未来与沙子混合后,在湿润的环境下,原来纯粹的沙漠,就会逐渐地变成沙壤土,更适合耕作,有着自身的肥力。
第二个是土地的分级管理,在大量的盐碱地经过冲洗去盐碱后,进行了分级,有最好的去盐碱的土地,属于一类高标准良田;有含盐碱量较低的土地,属于二类低标准田;也有含盐碱量较高的土地,属于三类盐碱植物田。不同的土地分级后,适用不同的用途,乡寨都分配一类田,而二类和三类交给了农场,他们的科技和组织能力更强,对这类农田能进行更好的利用。
第三个是一个新的超级工程“西北盐碱水排海工程”,是使用硅铝合金管,内村一种最新研发成功的有着非常良好的耐盐碱特性的陶瓷材料。没有工业用途的盐碱水,通过这个管道工程,就像是石油管道一样,将西北内积的盐碱水,长途跋涉三四千公里,直接排入海洋。
盐碱水也会导致西北总的水量损失,但关键是不成比例,补水2000亿立方,预计每年排盐碱水,最多不过60亿立方,初期的最高峰,也不会超过100亿立方,这点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其建造和运行成本,暂时由中央财政补贴,不过其中消耗的电力,暂时直接使用红旗引水工程的发电,进行补贴,未来用风电和光伏发电来解决。
看到这个新的超级工程,赵云腾非常欣喜,这是治本之策!西北土地的盐碱问题,终于有了终极的彻底解决途径!
现在光伏和风电的发展,雏形技术已经具备,目前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厂,就在新疆,它的发电量达到了16MW,而风电的发展速度几乎是同期的,1975年,由20台风电机组组成的世界首个风电场,同样在新疆建成,目前两个产业,在国家补贴和科研倾斜下,都发展顺利。
风电和光电的不稳定性,运用在盐碱水运输上,却是有很大弹性的,因为管道的流速可调,输送量也可调。当发电很多时,可以加大输送量和流速,而等到发电量过小的时候,就减少输送量和流速,正好与风电和光电是绝配!
而且这个管道工程的输送方向,同样是可逆的,在必要的时候,还能通过管道,从东向西抽水蓄能。
可以想象,再发展20年,西北的盐碱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水资源补充也增加到每年3000亿立方以上,加上从八十年代开始,西北进入千年级别的“暖湿气候时代”,大气环流带来的水汽也在增加,这里必将成为真正的塞上江南,能够吸纳大量的人口,姑姑设想的西北大市场,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一次考察,他并不注重军工和工业建设,因为此前对这些情况,都比较熟悉,尤其是军工,他闭着眼睛也可以把天山和西域两省,包括整个大西北的工业布局,在脑海中描绘出来。
他这次注重的,就是西北的自然生态恢复和农业生产能力的考察,这才是万年之基。生态和农业的能力,就代表了西北可承载有消费力人口的规模,而只有这种规模达到了姑姑的设想,才能让西北真正变成江南那样的大市场。
赵云腾的最后一站,是与阿富汗联通的塔什库尔干地域。阿富汗与中国的边境很奇怪,联通两国的瓦罕走廊,全长约400公里,其中位于阿富汗一边的长300公里,中国境内100公里,最窄处仅有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就像是一条带子一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是历史原因。历史上,在瓦罕走廊的北面,是沙俄的势力范围,南面则是英国的“地盘”英属印度。沙俄想把势力范围继续向南延伸。而英国也想向北面扩张。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阿富汗地区不断发生冲突,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让瓦罕走廊成为双方利益的“缓冲区”。
本来整条瓦罕走廊,都是属于清朝的,但那帮废物,如何保得住国土呢?最终也只能变成了剩下14。新时空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也无力在外西北搞什么动作,只能是承认现实了。
不过瓦罕走廊的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极度贫瘠,确实价值也不大,在这里放牧的阿富汗人,也属于最穷的苦哈哈。
赵云腾叹了一口气,塔什库尔干其实主要就是塔县,这里面积广阔,有2。5万平方公里,但都是高原山区,全球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塔县就占了4座。塔县境内,只有两种地形,山地和谷地。但它的山地是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这种世界级巨型山系。作为战略支点,困难实在是大,底子就是一个石头城,属于西域省最穷的县。
塔县是南北长、东西窄的一片区域,与瓦罕走廊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横放的“T”字型,横在西,竖在东。狭长的特性,让它一县临三国,除了阿富汗,还与巴基斯坦和苏联的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相连。
这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与巴基斯坦联通的关键地域,例如著名的红旗拉普口岸,海拔高达47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