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2章(第2页)

第232章(第2页)

可能需要伟大的苏联红军出动,直接扫平这个苏联邻国的反苏上层,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对苏联亲善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已经建立了几十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难道苏联连这个最近的邻国都搞不定?

萨利霍夫的密电,飞向莫斯科。

其实,这时何止是萨利霍夫这一条线,苏联在阿富汗的各种情报和外交渠道,相关报告和建议,雪片似地飞往莫斯科,让苏联高层对阿富汗变局变得非常重视。

西元1979年5月,莫斯科红场,克林姆林宫。苏联最重要的人物,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几乎都在座。

苏联二号人物,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有点沉默,他礼貌地听着勃涅日涅夫现在最亲信的手下,主管警察系统的内务部部长晓洛科夫的高谈阔论,内心非常鄙视,一个拍马屁的小丑,哪里知道阿富汗的重要性?

这个家伙擅长讨好人,他刚上任,就给基层警察提高了待遇,还给他们换上了新的、漂亮的制服,又给市区级的内务部门,配备了交通工具和技术装备,并且在他的建议下,警察享有了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因此,作为内务部部长,晓洛科夫获得了内务部上下一致拥护。这使得晓洛科夫成为了安德罗波夫强劲的对手,这是勃涅日涅夫喜欢看到的,让两人仇视和斗争,才能保证自己这个老大的安全。

安德罗波夫环顾了一圈,内心不无悲哀地想着,这就是自己的同事们,一帮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他们把控了苏联,让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光鲜的外表下,其神经和肉体,却日益腐烂。就像晓洛科夫那样,一个个表面待人亲切平和,很善于交际,和政坛上的权贵们交情颇深,他们彼此支持,形成了苏联身体上,最大的一个毒瘤。

随着自己对克格勃越来越深入的掌控,克格勃又是苏联现在内部,除了红军以外,唯一保持着强大战斗力和严明纪律的组织,勃涅日涅夫对自己的忌惮,也变得厉害。人的心态变老了,就会变得性格猜疑,晓洛科夫的被重用,以及此人对自己毫不顾忌的明争暗斗,都是明显的信号。没有总书记的支持,什么时候区区一个警察头子,也敢于向克格勃亮剑了?

阿富汗撮尔小国,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苏联高层的内部。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克格勃这把仍然锋锐的利剑,割去苏联身体上的毒瘤。

安德罗波夫又看了勃涅日涅夫一眼,明显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他低下了头,心想恐怕最后时刻的决战,是免不了的,自己通往总书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苏联高层关于阿富汗的决定,很容易形成了共识。如果苏联不管,阿明必然控制阿富汗。所以苏联的对策,是先刺杀阿明,如果达不到目的,干脆苏军出动,一鼓而下,彻底颠覆阿富汗政府,重建亲苏政府。

至于中国人的反应,勃涅日涅夫自信地表示,他会亲自写信给中国的领袖,向她承诺在苏区恢复了阿富汗的秩序后,就会撤兵,不会长期在阿富汗保留大量的苏联驻军,中国忌惮的,并不是阿富汗政府的变革,而是他们在伊朗和巴基斯坦俾路支的利益,担心苏军威胁这些地区,如果苏军短期就撤军,这种矛盾就不会激化。毕竟现在中苏之间有着彼此的庞大经济利益。

总书记一锤定音,其它人没有异议。安德罗波夫平静地接受了克格勃的新任务。很明显,就让总书记多多关心阿富汗吧,分散一些他的注意力,对于安德罗波夫本人,当然是好事。

第373章大西北的变化与准备

在苏联密切地关注阿富汗政局的时候,赵云腾开始了一次对西北的考察,名义上,他当然是视察当地的军队情况,但他还想看看在红旗引水工程的影响下,现在西北的经济情况。如果阿富汗的变化,还是如同原时空的话,西北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在后期中国才有更大的行动可能。

他的行程并不是从陕西或者山西开始的,他前不久才去过这两省,这一次,他要从绥远省开始,考察绥远、宁夏、甘肃北部,最后入疆,抵达天山和西域,最后的终点,当然是塔什库尔干的塔城县,那里是中国与阿富汗唯一接壤的地域。

在上次考察过的陕西和山西,他已经看到了红旗调水工程的效果——按照两省的监测,1978年相对于1969年,两省的降雨量增加了数十亿立方米,这使得陕北以及山西缺水的状况好了很多。

利用降雨量的增加,这两省彻底完成了全省的绿化覆盖工程,上次赵云腾专门乘坐直升机考察,两省从上空看去,已经没有那些以往随处可见的黄色“天窗”了,那些曾遍布突兀岩石、裸露黄土和稀疏植被的地块,就像是人类秃头植发成功了之后的效果,被茂密的森林和丰盛的灌木草原所替代。

当他在地面考察的时候,到处都是连片的经济林和生态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漫山青翠。绿化的成功,使得持续了数十年的黄河治理工程,实现了最高的目标,

现在陕西和山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65%,因此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大约下降了80%以上,虽然黄河并不能完全变清,但水质现在已经变得比过去不知道要好多少。

让赵云腾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配合绿化工程的淤地坝建设,这种坝,将携带泥沙的河水拦截,等待泥沙沉积后,把清水引入河道,沉积的泥沙逐年增多,就变成了人造小平原,被称为坝地。坝地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层淤积而成,含有大量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土壤肥沃,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一边拦截泥沙肥田,一边造林育草,难怪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得那么快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原来是“黄中找绿”,现在则是“绿中找黄”,几乎都已经看不到“泥沙滚滚”了。

这是一种良性的正向循环,水资源多了,生态就改善得快,而生态改善了,又让水资源不容易流失,大量原来贫瘠而缺乏经济效益的耕地,现在逐步变成了高产田,发展工业也不再被水资源的约束所困扰。

产业有了承载力,原来对人口的限制,也就开始放开,陕北的人口,原来只有一个延安标准市,现在榆林独立成为了标准市,人口规模迅速翻了一番。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口,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没有产业,人口就没有消费力。这就是一个“盈利”闭环,现在这个环,放大了一倍的规模。

赵云腾还记得考察时其中一个场景,是在榆林市的榆溪河,那里的榆溪河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岸边林草绵延,风景如画,跑步锻炼的市民随处可见。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应该是这样的。

从绥远(原时空内蒙中部)到宁夏(包括原时空内蒙西部),赵云腾发现,情况的变化相对陕北和山西较小,但趋势是一样的。

按照专家的解释,从新疆来的水汽,在这里下降成雨的概率,是比不上陕西和山西的,陕西和山西的海拔,平地一般在1000米左右,但是有很多2000到3000米的山峰,于是水气流,容易被山地阻隔,变成雨水。

但是从绥远到宁夏,北部大都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无遮无挡;中部条件比较好,有黄河贯通而过,形成河套地区,分前套跟后套,是精华区,包头、归绥、银川等大城市,多在此区;南部是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主体,也是比较缺少遮挡的。

说白了,这就是个南北高,中间低的两高夹一沟的地理环境,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高山,水汽很容易呼啸而过,虽有效果,但相比山陕就差远了。

要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还是需要等待红旗输水工程的后半部分,现在完成了1000亿立方,基本是满足新疆为主,要到第三段增加到1500亿立方时,才会有部分水通过管道工程输送过来,那个时候,才是绥远和宁夏的气候,彻底变化的基础。

所以这两地的产业,确实变化还不大,人口是严格控制的,农牧业是限制发展的,而工业以采矿和冶炼业为主,主要还是底层的资源型产业。这里的大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两省的情况,让赵云腾心思有点沉重,征服自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甘北,他的心情反而好了起来,这里的变化是明显的,关键在于已经有了来自新疆输入的50亿立方米水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