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1章(第3页)

第231章(第3页)

所以只要维持高油价,就能保证类似中东、非洲、苏联这些地区,对中国产品的消费力,油价高他们收入多,买中国产品的规模就大,“生意”就更好做嘛。至于美欧,谁管他们去死?

既能在不损伤国内消费的前提下扩大出口,又能因此压制美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这种一箭数雕的事情,当然让高油价成为中国当前的战略。

而中国维持高油价并不难,手段很多,关键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而且建构了全球最大规模的300天石油储备,还具备了全球最庞大的炼油和天然气加工能力,在金融上,也已经建立了全球影响最大的人民币石油期货市场,已经可以做到随时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油价了,在一个美元没有霸权的世界里,庞大而可调整的油气消费能力,就是油价市场化下的真正主宰。

更何况,由于军事优势逐步建立,以及对两伊等国的政治影响力,使得中国还具备了,除了调整本国油气储备消费以外的,直接影响石油出口国油价的能力。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可以比美国,更能够叫做石油霸主,只不过现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太多地运用这些手段罢了,而当前的目标,就是维持石油的价格,在30美元桶上,并在未来2年内,逐步推升油价到40美元桶左右。

容易被忽略的中国优势是,现在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价,由于美国不断的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已经贬到了1:1。65,这使得中国自身在应付高油价上,具备了货币坚挺的优势。人民币值钱嘛,买起油气来也就显得并不贵了。

高油价战略,属于李思华对美国保持压迫,逼迫其“缓和战略”下调整自身经济能力萎缩的大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

至于苏联因此而获利,中国是乐观其成。

苏联的体制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了更多的钱,他们也玩不出花样来,无非就是三个去向,第一个是“正气”的,有利于提升苏联人民的消费力,那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有利,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嘛;第二个是“邪气”的,苏联高层及其干部体系,将会更加奢靡和贪腐,但这本来就是中国改变不了的;第三个是“傻气”的,苏联在航天和军备上已经停不下来了,再多的钱,飞船加一倍、坦克从5。5万数量基础上,再增加2万辆,也就造完了。

苏联的军工集团,已经是一个停不下来的内部利益集团,是苏联人觉得还不够安全吗?当然不是,只是如果不生产,这些军工企业如何维持生存呢?每年必须要有生产计划,要不然全部停工不发工资吗?体制僵化了,这种必要的调整,也没办法进行,这还不如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呢,他们产量少了,不过是把单价拉上去,让利润变高,至少不浪费物质资源。

从中国的角度,虽然苏联的收益更高,但中苏两国之间,经济国力上的差距,仍然是在不断扩大的,预计到1980年,中国GDP是美国5倍,而将是苏联的6倍多,苏联增长到美国的80%以上后,除了资源出口和无效益的军工生产,其它的经济部分,已经僵化甚至萎缩,经济增长率也开始下降,而且主要就是资源出口顶起的。

苏联的军备更强,对西方产生的压力就更大,逼迫他们将更多的资源,投在欧洲的防御苏联的军备上,这没什么不好,让苏联发挥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发挥的作用——消耗资本主义的总体力量嘛。

相反,苏联扩大的军备,对中国的威胁,其实这几年在实质上,威胁已经开始减少,这可不是因为中苏关系良好,而是因为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武器体系正在迅速地电子化,与苏联军备的技术代差,甚至包括对美军部分的技术代差,都正在迅速拉大。

只不过,这种划时代的变化,现在仅有李思华、赵云腾与中国军队中的少数人知道,一切都还在水下,能够觉察到这种趋势的人,是非常少的。

而且苏联产业,已经越来越依靠中国了,对中国翻脸的概率,也在大幅度地下降,他们的产业结构,已经是偏得不能再偏了,这是一个“轻工业+农业=重工业的13”的极度扭曲体系,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大量的轻工业品乃至食品作为补充,缺少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弥补它的缺陷,其国内将立即陷入大萧条。

苏联曾经考察过中国推行的“军民融合”与“技术下海”,即将国防科技工业的根基,扎根进国民科技工业的土壤中,同时将军工体制外溢的先进技术,惠及全民。当时考察的苏联代表团也纷纷有所触动,但等他们回去,却没有任何的变革,安逸的生活下,没有人愿意打破桎梏。

俞跃告诉赵云腾,他觉得苏联这个体制不仅是走歪了,而且很多事情,恐怕已经难以改变,例如中国企业里的科研和市场人员占80%,而在苏联只有12%。苏联企业中,创新的人才要素丧失,主动性被抹杀,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

苏联科研领域苛刻的保密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各机构之间的自我隔绝,产学研分离,效率低下。科学院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只占两成;工业部门的研究,必须依靠独立的研究所来进行。现在苏联的知识成果物化,长达10到12年。相比之下,美国平均为5年,中国是23年。

俞跃说道这里笑了:“首长,虽然这是领袖的决策。但我刚去苏联的时候,也担心苏联得到了我们的晶体管和电脑技术后,会凭借他们优秀而规模庞大的科研人才,逆向研究发展后,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当时很多同事都有怎样的担心,我们不要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现在我们是一点担心都没有了,领袖真是站得高看得远,早就把苏联的底子看得透透的,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赶上的机会。苏联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只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已。”

赵云腾微笑,他听李思华说过,向苏联输出晶体管和电脑技术,其实也是抢美国人的生意。原时空美国人就是这样干的,通过“缓和政策”,向苏联大肆出售过时或将过时的相关科技。原时空的历史上,仅在七十年代的几年间,苏联就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设备100多亿美元,购买技术许可证233项。现在这笔大生意,90%以上,都变成了中国的。

苏联人不明白,现在一项新科技,已经不是过去可以使用几十年的时代了,而是几年就是新一代,过去的只能淘汰。

第372章越走越近的阿富汗危局

西元1979年3月的一天,中国驻巴基斯塔大使秦思晨微笑着,送走了来访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长。

自从一年多以前,巴基斯坦参谋长齐亚哈克政变,推翻了阿里·布托政府以后,包括齐亚哈克本人在内,尤其是其外交部长,频繁拜访中国大使。

秦思晨心知肚明,这是齐亚哈克担心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干预,中国现在,完全可以左右巴基斯坦政治斗争的结局。

想到这,秦思晨叹息了一声,他和布托的关系不错,但齐亚哈克政变后,第一时间就处决了布托,“生米煮成了熟饭”,害怕的就是中国的干预。

实际上,CFIA对于这种巴基斯坦内部的政治动荡早有预报,布托的政策,得罪了太多的阶层。由于早年留学欧美,阿里·布托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熏陶,上台后,他就致力于推行“民主改革”,他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自己也从总统变成了内阁总理。虽然布托出于国家利益,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但其对西方制度的模仿,当然不会被中国认可,所以齐亚哈克的担心,一开始就没有必要,中国不会支持这样思想的统治者。

当然布托有进步的一面,他推行“国有化”政策,将涉及国计民生的部门和工业统统收归国有,防止国家经济被垄断在财阀手中。两次实行土地改革,以身作则,将土地分给农民。

但这些举措显然是天真的,布托自己搞所谓的民主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不集中,然后急促地推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当然会遭到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关键是军队的高级军官,完全是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代言人,本身他们就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控制军队,政府的权力被自己削弱。布托要是还能改革成功,那才是见鬼了呢。中国也当然不会干涉,否则扶持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有病吗?虽然说中国的“互不干涉内政”在新时空是双标的,但对于巴基斯坦,确实是“不干涉内政”,他们内部斗来斗去,不过都是这个国家上层剥削阶级的内部斗争而已,换了谁,都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也完全没兴趣“赤化”巴基斯坦,这里与伊朗一样,宗教的影响力完全超越一切,同样是穆斯林,与非洲大多数穆斯林那种习惯性的“生活规则”完全不同,也与苏联的中亚地区穆斯林的世俗化不同,这里的宗教是深入骨髓的。所以与伊朗、伊拉克一样,中国所求的,不过是这个国家必须保证基本稳定,避免影响中国通过巴基斯塔港口、公路、铁路,通向两伊的贸易,也避免影响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