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顶级财阀的监视,是老局长唐干林时代,就对CFIA在美机构要求的长期重要工作,他们是美国的真正主人嘛,所以大量家族被摩根召集了一个会议,这样不同寻常的行动,并没有瞒过CFIA的眼睛,但问题是无法知道会议的内容。不过,德州财团、加州财团,以及中国在美已经做大的两个财团,都没有被邀请与会,这引起了CFIA的警觉,按照财富实力,这不应该。
薛嘉荣最后命令,将情报通报领袖和总书记等人,同时命令CFIA在美机构,要持续追踪这个事件,争取搞清楚会议的内容,这可能会很重要。
第371章苏联的致命错误与石油景气
俞跃陪同赵云腾参观了中央集成电路研究院,赵云腾看着最新的那枚小芯片,内心有一点兴奋,这肯定已经相当于原时空486的水平,在新时空中国人提前了11年,达成了集成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50MHz的新一代芯片。
他内心很清楚,按照原时空的历史,再发展下去,就是集成了320万个晶体管以上的“奔腾”586芯片,那个时代的个人电脑,已经可派大用途了。
他抬起头来,向俞跃问道:“目前苏联自己的电脑科技发展情况如何?”
俞跃是中国驻苏联“电子信息总公司”的中国总顾问,是一名技术专家。他摇摇头回答到:“一塌糊涂,我可以确信,他们已经没有独立发展电脑产业的可能性了。虽然我们提供了上一代的晶体管科技,可是苏联并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推进相关科研。”
按照俞跃的汇报,苏联其实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经把路走绝了。
1956年,苏联爆发了一场攸关于晶体管与电子管之间的技术路线之争,从苏联科技界,迅速蔓延到政府和军方。时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科学院院士的A。N伯格认为,晶体管是未来电子产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但另一位苏联科学院院士约飞,却主张发展技术早已成熟的电子管,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令军方无法反对的意见,由硅提炼而来的晶体管,在核大战的环境下,根本承受不起电磁脉冲的冲击,永久性烧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是必然!相较之下,装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中的电子管,几乎不受啥影响。
这就是学阀之间的影响力对拼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对电子管有研究有成果的学阀,当然最多了,当然是继续发展电子管的主张,占了上风。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夫迪夫,突破电子管小型技术,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凡事都立足于核大战考虑,算是苏联领导层的怪病,例如二战结束后,苏联海军就提出发展大型航空母舰,但赫鲁晓夫觉得,未来打仗,就打核大战,航空母舰完全是浮动的棺材,没啥作用。
所以在1956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做出批示,要求科学家们,不要再搞晶体管了,电子管小型化,就是以后的发展方向。领袖下了决定嘛,苏联军方随后也以晶体管在核战争中表现欠佳为由,正式放弃了对晶体管研发团队的资金支持。苏联的晶体管科技,从此停滞,在电子管这一条路上走到底了。
问题是,不管怎样的小型化,电子管科技相比快速发展的晶体管,其体积大、重量重、耗电大的缺点,还是克服不了。电子管小型化,大约跟随中国和美国的晶体管科技不落后,持续了十几年,到七十年代初,完全就跟不上了,很明显,电子管无法像晶体管一样地,持续小型化下去。
尤其到了现在,例如今天看到的元始4型芯片,一块芯片上就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换了电子管,怎么可能呢?无论如何都无法缩小到这样的程度嘛。苏联选择的电子管路线,就是一条绝路。
听到这里,赵云腾不由摇头,赫鲁晓夫有的时候,脑子就是被驴踢的,或者说是脑子进水了。以苏联的国力,就算吃不准两者之间,谁会最终胜出,也可以选择同时推进电子管小型化与晶体管科技,很难吗?两种科技都是有用的呀。结果被学阀们一忽悠,居然彻底地早早把苏联的晶体管科技给废了。
这又不是航母与核潜艇之争,那苏联选择核潜艇还有点道理,毕竟如果同时推进,太耗费国力了,不管是造一艘航母,还是造一艘弹道核潜艇,都是天文数字的费用嘛。但当时发展晶体管科技,哪里需要花那么多钱?而苏联的学阀,也是私心太盛,为了保障自己的研究优势,即电子管科技的发展,推动苏联高层废掉了晶体管科技。这也是值得中国警惕的经验,在任何一个科技领域,都不能让学阀“独霸天下”。
当然,这也是苏联逐步表现的其政治体制僵化,影响到科研体制僵化的典型表现,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工业到科技,都与西方逐步脱节,失去了西方科技来源后,在自我决策上,由于长官意识和学阀垄断的影响,这样的错误屡屡发生,本质上,这是缺乏市场化验证的结果——国家科研的方向,决定于重要的几个人,而不是市场需求的验证。
不过新时空在获得了中国上一代的晶体管科技后,他们仍然无动于衷,这确实是出乎赵云腾的预料了,看上去,苏联体制,已经很难纠错了呀,现在缺乏晶体管的研发人员,居然也就听之任之了。
赵云腾摇摇头,又问俞跃:“现在他们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的情况如何?”
俞跃的脸上露出讽刺的笑容:“生意非常好,拥有一台中国的386电脑,以及孩子配备随身听,已经是苏联和东欧中上层家庭的必选之项。其实销售量更大的,是我国的家电,从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到厨房小家电,我国的产品,撑起了苏联富贵人家的厨房。”
“我们已经推动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在苏联建设了庞大的家电组装线,出口了他们上百条的各种家电生产线,套路与电脑是一样的,显像管等关键部件,国内出口,然后他们组装,用他们公司自己的品牌销售,打着国产的牌子。现在他们国内的电视机厂以及其它一些家电厂,都被并入了这个总公司的名下,变成了利用我国配件的组装厂。”
“他们也在推进一些零部件的国产化,但做得很差。本质上,苏联的工厂,缺乏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管理和组织技巧,缺乏标准化,所以模仿生产的零部件,不合格率很高,导致成本远比进口我们的零部件高。这使得他们的国产替代,基本上只停留在表面。高官子弟们可不愿意,因为国产化抬高了成本,导致他们赚的钱少了。”
“为了支付从我国暴增的进口规模,今年(1978年),预计向我国出口的油气,将突破2亿吨,包括1亿吨石油,以及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气现在我国是苏联不折不扣的第一大油气出口国,已经占了他们全部出口的60%还要高一些。”
赵云腾点头,他其实知道李思华关于对进口苏联油气的策略。由于实行货币互换,苏联向我们出口了多少金额的油气、金属矿产等,就要从中国进口多少的产品,所以其实油气的价格成本,实际上是苏联自己消化的。
由于伊朗和伊拉克恢复稳定,新时空并没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时空因为1979伊朗革命,油价暴涨到大约40美元桶!),目前生产国对于大约30美元桶的价格非常满意,这其实是中国协调的结果,保持高油价。
在新时空,把中国理解为石油进口国,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有超过2亿吨的自产石油量,而是因为现在中国在两伊和非洲,都有大量与所在国政府的合资开发油田,其分成就是部分的石油产量,直接运回中国的。甚至在海湾国家,现在也有了4个油田,这是沙特等国有意讨好的结果。这些石油运回国后,加上本土的石油产量,足以保证自身国内的消费,其实与国际油价无关。
那么中国其它进口的油气,其实是用来生产向全球出口的产品,这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油价不过是抬升了所有工业品生产国的产品成本,而中国产品,由于别国无可比拟的规模生产效应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新时空已经没有劳动力低价优势),性价比最高,根本不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成本都在出口中转移出去了嘛。
例如苏联从中国进口油气中赚的钱,其实在苏联内部转一圈后,又用来支付从中国进口产品的费用了,油气的成本在本质上,是他们自己承担的,中国赚的,是产品的差价利润。油价涨价了,自然中国出口产品,也同步涨价。
在这样的基本结构下,战略上高油价,反而变得对中国有利——资本主义的美国和欧共体,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油气,油价越高,他们的物价越高,生产产品的成本也越高,所以通膨就更加厉害,而国内的矛盾就更大,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差。
别人以为中国是全球油气消耗的最大国家,所以一定希望油气保持低价,但深度分析,就知道并非如此,中国“反常识”的油气战略,因此而定局。
现在中东开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要说工程了,就算是施工设备、化工生产设备,除了少部分从德国采购外,从包括美国、英法在内的其它国家进口,都少得可怜,80%都是从中国进口,这就是因为,性价比相差太多了。当然,中国相对更强的军事威慑,也是另外的重要原因,因此中东必须讨好中国。毕竟现在中国在阿拉伯海的海军,通常都要比美海军多一个航母舰队,这也是肉眼可见的。
虽然现在中美都有12艘核航母,但中国的出勤率明显更高,美国往往只能保住8艘一定在海上,但中国可以保证10艘。一方面是中国的舰龄较新,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远超美国船厂的维修保养能力,美国航母回厂保养,半年时间是常事,而中国往往只需两个月,最多不过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