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李思华大光其火,为了压低物流成本,就要让1800万人民忍受剥削?扯淡嘛。在李思华强力的推动下,终于准备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卡车司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
一、卡车司机职业,实行全面的物流公司管理制度,司机不能跑单帮,全部由物流公司承担起所有的工人职责,包括薪资福利、社保医保等,总之国企工人能享受的一般福利,卡车司机也必须全面享受。
二、强制实行卡车司机每天6小时驾驶时间制度,以及每月休息7天制度。卡车的正常运行,一般每辆车配3个司机,每天最多开18个小时,每个司机6小时,剩余的6小时禁止运行,只能是维修保养。
三、以当前卡车司机平均收入,作为“保护性工资下限”,禁止各物流公司因为卡车司机在新政后劳动减少,而调降工资。
四、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运输司机劳动薪酬研究中心”,每年根据各方面的数据分析,与运输司机协会,以及企业物流协会等机构协商,协调运输提供方与使用方可以接受的费用水平,出台各类“运输费用保护价”,企业雇佣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费用,不得低于保护价。这是让物流公司能够消化上升的成本。
五、过去涉及物价管制的卡车运输产品,物价部门将允许将成本上升部分,纳入新的物价,允许合理涨价。本来由市场博弈形成的产品价格,当然是市场化消化,该涨价的就涨价,不过不能是乱涨价,物价部门按照惯例进行监督。
六、全国700万公里干线公路,平均每100公里,要建立一个“司机之家”的“专业宿舍”,可供司机投宿、休息、卡车维修保养、吃饭等。这是对卡车运输的全面保障。为此,会建立3家专门的服务性混合制央企,以彼此竞争的方式,建设和运营7万个标准化的“司机之家”,而未来随着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扩张到1300万公里,可能需要13万个,这当然是庞大的投资,但也是资产——特殊的房地产,这就像公路的加油站和高速的休息区一样,但这是专门针对卡车司机的。
七、在初期试行时,财政部将拨出一笔专项费用,补贴和推动相关的政策和行动。
而未来卡车司机的来源管理,也进行了全面的强化。卡车司机由基层组织管理,例如在乡寨和城市的街道社区,愿意开卡车的年轻人,被他们推荐到职业驾驶学校学习,保证司机的专业度和技巧,薪资福利得到保证,自然有些人愿意干这行,因为收入高,能够快速具备购买组屋、或者建造乡寨住宅等大项开支的能力,后继的生活,就比较容易嘛。
在李思华看来,原时空的卡车司机管理,就像是后来的快递员职业一样,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两个职业是原时空就业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底层职业之2(另外3个是建筑工人、餐饮服务员和零售小摊贩),撑起了全国人民消费的物流和快递业,但是中国人享受的便利而低价的物流和快递,是牺牲了这几千万工作者的福利、身体、社会保障而带来的,这是社会主义吗?依靠压榨廉榨价劳动力?
新时空的过去,对于建筑工人与餐饮服务员这两大职业,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实现了对建筑公司和餐饮企业包括小规模餐饮业的有序管理嘛。但对于逐步“新兴”的卡车司机、快递员与零售小摊贩,就必须补充完成体制的完善。
新时空发展到1976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美国人均的23,消费者的消费力,远强于原时空,完全可以承担得起一定的物流和发展中的快递费用上涨,正是解决这个痼疾的良机。否则未来思想现代化的青年人,谁愿意干这样的职业?只能等待科技智能无人驾驶卡车吗?那还至少要有几十年呢。
这场“卡车司机风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当于整个中国的消费产品,在成本上都重构了,都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很多企业自然是牢骚满腹、一肚子怨气,但在中央强力的压制和推广下,他们也翻不起大浪来,何况又不是他们一家成本上涨,而是全国、全行业和他们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涨而已。
李思华自己的估计加上直观感受,5大职业的保障化,大概让新时空的个人消费的成本,相对于原时空的2020年左右,成本恐怕至少要高50%以上,但由于人民消费力强,这种“高成本”能够被消化。
总不能让5000万建筑工人、2000万餐饮从业人员、3000万卡车司机、3000万零售小摊贩、已经有200万的快递骑手,合计超过1。3亿的劳动人口,朝不保夕,承担全国消费低价的牺牲品吧?提升这样大规模人口的底层人民的收入,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之一嘛。
而且在新时空,没有保障,这些人申请到乡寨去生活,不香吗?要不是对城市的憧憬太强,他们早就离开这样的岗位了。
倒是应对全国人民抱怨涨价的解释,让宣传部费尽了脑筋,毕竟他们的利益受损了嘛。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也都接受了,这毕竟只是一次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真的连续上涨。
不过李思华的构想,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的单一目的。不能做到隔山打牛,她还是李思华吗?
既然运输成本上涨,油价上涨,西方货币贬值,那么作为全球生活必需品主要出口国的中国,出口产品连续上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再怎样涨价,中国巨大产能的规模效应摆在那里,各种产品的性价比,仍然远超欧美,在全球根本找不到其它的大规模供应者,靠爪哇和土耳其吗?他们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欧美不得不捏着自己的鼻子,还不得不进口更贵的中国生活必需品,这导致他们国家的通货膨胀,更难以控制。
这算是李思华要求中国各经济管理部门在出口上的“精确微操”,利用成本上升和人民币相对西方货币的不断升值,步步推升各种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一旦发现有可能的外国有竞争力的替代品,就降价竞争,打倒竞争者。利用这种“准垄断”的供应国地位,保证更高的利润。
这种策略的实施,得益于包括美元在内,作为其它国家储备外汇地位的不断下降,美元在脱钩黄金后,没有能够如愿形成全球的储备货币,在其不断超发贬值的影响下,全球各国,都对持有大量的美元而焦虑,中国的“货币互换”就更有优势,而社会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更重要。
现在中国出口,如果对方要求是使用美元或者欧洲货币付账的话,就要比用人民币支付价格略高——理由是充分的,这些货币相对于人民币,一直在不断贬值,中国出口商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趋势,就使得买家尽量用本国货币互换的人民币来付账,这样能多赚一点嘛。
听着计委汇报的时候,李思华内心不无恶意地想着,中国为了提升卡车司机包括未来其它底层职业利益而上升的成本,就让美国和欧共体多承担一些吧,你们不是发达国家嘛。
计委汇报结束后,李思华向大家讲述了她正在推动的一个大的新制度体系——“中国经济平准体系”,卡车司机体系,只不过是其中人力平准方面的一个子系统而已。李思华发表了重要讲话:
“人力平准很好理解,大量的普通人,其就业是难以长期稳定的,必然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起伏。例如鞋厂原来吸收了很多就业,但发展30年后,需要的工人,不过只有过去的110而已;例如大西北原来需要的人比较少,但随着红旗输水工程的实现,需要新增的人力,百倍于之前。”
“卡车司机也是一个例子,现在正处于高速的发展期,从建国时大约只有几万人,三十多年下来,已经发展到了1800万,而随着这次改革,很快就会突破3000万人。但未来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智能化,必然替代这个辛苦的行业,这些就业,最终会消失,快递员也是一样。”
“要实现真正的“充分就业”,总是困难的,要是一辈子铁饭碗,基本是就是体制僵化的代名词。所以从进步的角度看来,无法追求绝对的就业,只能是必须尽量实现现代生活的五大保障:住房、教育、育儿、医疗、养老。”
“人生五件大事,在一个彻底实行资本主义的社会里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全无解,只有一部分中上层能做到。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的层面解决这些事情,完全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的有效率,而不是以低效率的代价,来维持公平。”
“建国近40年,人民对过去苦难的记忆还在,5大底层职业,只要实现了上述5大保障,还是有很多向往城市生活的人,愿意从事这些职业。但再有20年恐怕就不一定了,因为身体上太辛苦,新的年轻人,未必愿意为此而付出。所以这5大职业,未来的方向,都是无人智能化,用机器替代人工。”
“这是对未来人力就业上的巨大挑战,所以我们要有一套有效率的国家层级的人力平准体系。东部的人力就业困难了,要能调到西部;5大职业的就业困难了,要能通过乡寨吸纳、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来弥补;蓝领的就业下降了,要能增加白领就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