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8章(第1页)

第228章(第1页)

“西方解决就业问题,是完全市场化的,让市场去淘汰不适应的职业,让市场去创造新职业。有用吗?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可能解决。”

“完全市场化,只有在康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是比较有效的,因为经济的好周期阶段,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经济繁盛,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多,自然就业变得容易,但到了经济的坏周期,困难就变得更厉害,往往要经济危机。”

“在这个领域,就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个人找工作,方向是狭窄的;企业找员工,方向也是狭窄的。能从全局、从顶层看得清楚的,只有国家政府。市场化解决的,是“小平准”,而我们国家要解决的,是“大平准”。什么是大平准的手段?地域平准、城乡平准、行业平准、国内外平准、教育平准。”

“例如地域平准,就业苦难的时期,本来计划要五年后发展的新标准市,就可以提前发动,一下子解决几百万人的就业。城乡平准是大家熟悉的,城市就业不好,民众下乡;就业好了,乡寨组织反向移民城市。例如行业平准,以后建筑业缩减了,提前安排各种行业,消化来自建筑业的失业。”

“国内外平准,除了次大陆,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等需要大量的一般性技术工人,我们的底层劳动者,在那些地域甚至可以说是中层的劳动者,是他们很缺乏的劳动力资源,必要的时候,组织输出。”

“教育平准,则是根据对未来需要增加就业的行业,提前预测,提前准备转移的人力,从就业减少的行业,转向就业增加的行业。”

“平准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能够大大地减少问题,这就是它的意义。”

“最近的二三十年,我们的条件还是比较有利的,我国开启的ICT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康波周期的上升期,经济繁盛可期;大西部调水,逐步成为现实后,能够在西北创造很多的新人力和人口需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将长期处于高峰,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世界革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和人力需求。”

“以上是4个我们现在的大优势,但这些优势都不是永恒的,若干年后,我们很可能会碰到一定的困难——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吃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尾声,需求下降;西北开发完成;世界革命开拓的新市场不再扩大。而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产业,或许并不会立即到来,或许到来了,但提供的新职业较少,都有可能。”

“我们无法精确地预测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先努力做好一切的准备,建立好高效率的应对体制,平准体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思华还专门谈到了人力中的一个分支——专业人才。

“我们在发展中,一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缩小,让一部分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失去自己工作的工作职位。这很可惜,因为这些技能是长期教育和实践获得的,如果失业荒废了几年,就可能彻底废了。”

“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东部不需要,不代表西部不需要;国内不需要,不代表国外不需要;旧部门不需要,或许新部门对其简单培训后,就能重新利用。通过大平准制度,我们要重点实现这部分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浪费,因为价值更高。”

从卡车司机开始的风暴,席卷了几乎所有底层就业职业,全员就业规范化也因此上了一个大台阶。不过后果就是,消费的一次性“通货膨胀”,其实对国内的影响还好,对国外的冲击甚至更大一些,因为这次涨价总体是凶猛的,让欧美的通膨,突然变得更为炽烈。

第365章美国记者的中国冲击

迈克尔。希尔齐克忙得满头大汗,他在搬运着刚刚购买的家具和日用品。

迈克尔是《华尔街日报》新任驻华记者,不过他不可不是什么著名记者,只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得到这个驻华的工作,让他很兴奋,对于这个全球经济最强盛的红色大国,他是非常好奇的,中美之间的敌意很深,美国的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当然都是负面的,不过美国的民权和学生运动,一直是有很大影响的,其中的很多人,都是中国的崇拜者,从他们那得到的很多信息,与美国报纸的报道,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如何,来到中国,对他个人而言,很有点冒险的味道,不过这才有工作的刺激。有进取心的记者,来中国或者去苏联,才够味嘛。

华尔街日报作为“商业财经”报纸,在华记者站的总站驻地,并不是华京,而是平津市,目前有十多人,大部分其实分驻其它中国的重要城市,例如中国的首都华京,以及沪苏、重庆、新加坡等地。

迈克尔其实从下飞机开始,就知道此前在国内看到的很多西方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第一眼他就确认,平津是世界级的繁荣大都市,而拥有如此繁荣大都市的国家,自然不会是什么西方媒体描述的黑暗残暴之国。

他本人算不得什么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人,单纯是喜欢记者这份工作罢了,但他也不是天真的人,什么是政治正确,他是很清楚的,想要长期干驻外记者这份职业,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当然是前提,至于不正确那是没办法的,他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够老练,可不是因为够天真。他对GC主义也谈不上好感,自然也不会先天就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什么人间天国。迈克尔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观察。

平津的繁华还是让他震惊,老实说,基础设施就比他熟悉的纽约好多了,虽然这个时代美国的基础设施,还没有老化到后世被鄙视的“第三世界”的程度,仍然在全球,都被视为繁华先进的大城市。但至少,干净和美观的程度,纽约是比不上平津的。

东方的大城市,与美国自然风格迥异,无所不在的东方风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这个西方人,这里是异国他乡。由于1:5的强制绿植比,这个城市简直是大得没边,比纽约大多了。刚来的那几天,迈克尔住在宾馆里,每天都出去观察这个1500万人的巨大城市,这里每一个城区都是隔开的,需要乘坐轻轨,穿过绿植和农田,每天从最现代化的城区,快速变幻到农村,又快速抵达另一个不同特色的城区,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奇异感觉。

因此他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在美国听说过的,中国是对任何世界大战,准备最充分的国家。单单这种城区分布,就让他体会深刻。这个时代正是西方人对核战争最恐惧的时代,他当然关注这个,所以结论很清晰,如果中国人摧毁了纽约,同等的核武力下,恐怕美国只能摧毁一小部分的平津。

在他报到的时候,日报的驻华首席记者赫斯特,热情地接待了他,因为他们本来在美国就是朋友,这一次他能来中国,赫斯特也出了不小的力气。他专门请迈克尔吃中餐。在赫斯特与他的交流中,迈克尔对赫斯特提及的几点看法,印象很深。

赫斯特驻华已经两年了(现在各国在中国的记者,大约已经超过了1500人),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著名记者,他对中国的观察,当然值得迈克尔重视。

赫斯特很健谈,喝了两杯酒后打开话匣子,对迈克尔总结了他对中国印象最深的几个重点:

第一,是平等。中国人非常强调这点,西方记者在华,根本得不到任何的特殊待遇,外国报刊,必须自己找办公室、自己找住所,办理一切事务,没有任何费用优待。这和他们在苏联,或者其它国家得到的优待,完全不同。这点还不如那些留学生,至少他们的学校会帮忙。

中国人对待西方记者,就像是对待那些来华的旅游者一样,除了记者们,必须到外国记者管理部门登记以外,几乎就是不管不问的,只有在政府有相关对外国记者的新闻会之类的时候,会来电通知。

赫斯特刚来华的时候,对此很不适应,他原来担任过驻苏联的记者,在苏联虽然担心克格勃的渗透,但很多事情也能得到苏联的优待,但在中国倒好,基本上是不闻不问。

例如迈克尔的住宿,他得自己找公寓租赁,没人管他,如果实在不熟悉,只能找同事帮忙。

第二,是蔑视。赫斯特从来没有见过中国和中国人这样的,对西方政体、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全方位蔑视的国家,尤其是年轻人。他甚至觉得就像西方白人的种族主义一样,中国人对西方人有点逆向种族主义,很多人觉得西方人,就是一帮在历史上短期得到了好运气的蛮族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