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新模式的特点,就是每个乡寨或乡寨联合体的组织,其实在经济上的意义就是将所属资源形成资产租赁平台,乡寨居民从此有了资产租赁的基本收入,这块收入通过估值就可以形成他个人的资产份额。
资源运营企业的经营结果,则决定乡寨资源的浮动收益,经营得越好,自然租金就可以越高,而本地寨民的就业就越好(毕竟投入农业直接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对外界人才、商业的吸引力就越强。
所以这是在一定平均基础上的乡寨竞争,平均的是资源租赁一块的几乎固定的收益,竞争的则是利用这些资源生产产品投入市场竞争的部分。
第二次农业大升级的构想,有部分思路是来自李思华原时空温铁军教授的理论,不过当然更多的是基于新时空乡寨的经济基础。
在李思华的构想中,未来农村和农业还有第三次大升级,那需要等待智能植物工厂发展成熟的时刻。
在她对未来农业的构想中,首先是每个乡寨现在管理的大约25万亩耕地(平均3亩个人永佃加2亩托管),会被每个乡寨都有一个的占地100120亩左右的三层或四层智能农业工厂所替代。每个乡寨管好一个工厂,就能满足粮食、蔬菜等所有食用植物的生产。同样的道理,也会有一个肉食工业生产工厂,替代掉目前的绝大部分养殖业。每个乡寨的这种“1+1”配置,就完成了农业生产养殖的主要任务。
腾出来的大片土地干什么呢?大约会有20%25%的农地,用于“自然精品高质农肉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完全不再追求产量,而是追求口感、营养、丰富的氨基酸和微生物种群、微量元素丰富等方向。最终让人民的饮食结构,由“工业标准化食物+自然精品食物”搭配组成,前者是新时代的低端,而后者则是新时代的中高端。
其余至少60%到70%的农地,则是“强管理强干预下的森林生物生产体系”。森林本来就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最终生态体系,是非常合理而高效的生物生产体系,只不过纯自然的构成,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最适合罢了。
但是通过“强管理强干预”,在未来的高科技支持下,就可以把这种农地改造的森林,变成一个个的森林工厂,这就不只是提供食物了,而是向国家社会提供无比丰富的适用于大量产业的生物资源。
当然李思华知道,她此生未必能看得到这种超时代的新农业和新农村了,原时空在她2022年穿越前,也只能看得到一点点萌芽,都不知道如果到了2050年能不能够实现。
无论如何,革命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社会主义发展农业农村,也是一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先一步步奠基。
配合农村大升级的,是流动民兵体制的改革,现在开始,小学从6周岁开始,到16周岁普及高中教育结束,大学生、流动民兵、职业技术等几大分流方向不变,但对流动民兵的要求从初中毕业,变成了10年制的高中毕业。对文化程度的要求逐渐提高。
现在中小学体制的教育,由于是10年制,相对原时空的12年制,自然减少了一些学科的内容,例如完全去掉了英语(美国都开始落后了,还学它干嘛?只有大学有些学科需要),数理化的一些课程,也提升到了大学才学习。
中国第二轮的新农村建设,开始在全国蓬勃地展开。
第359章光芒四射的苏联?
洛特尼克夫对金武怠自豪地说道:“莫斯科不错吧?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中国相比,至少也是各有千秋吧?”
其实洛特尼克夫这样的表述在苏联人中已经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洛特尼克夫对中国的认知很深,他几乎保持着每年都去一次中国旅游的频率,作为莫斯科某区的党委书记,他自然是苏联的高收入阶层,负担得起这样的费用。因为对中国非常熟悉,他当然不会像普通苏联人那样,还以为中国是几十年前那个远远落后于苏联的国家,即使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苏联的知识分子们,已经改变了观念,但普通人总是迟钝的。
就算是那些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的苏联知识分子,多数也不认为中国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苏联。而且这是数字可以对比的——他们认为苏联的福利,远比中国要强,什么“人民分红”,哪有苏联这样直接的福利来得痛快。
确实这个年代,只需要5个卢布(名义汇率1美元兑0。9卢布),就可以支付一个家庭2居室的1个月房租物业(包水、电、气、热水、供暖、电梯费和市内电话费),剩下的都由国家包圆了。以至于当时苏联很多城市的水电气供热是固定费用的,可以敞开了使用。
一个苏联的普通劳动者,每年都可以休年假,能疗养21天,甚至包括往返火车票机票,风景区的疗养院,吃饭和游玩,只需要付十分之一的费用就行,大约只要60卢布,剩下的国家全都包圆了。而此时60卢布,只相当于一个苏军排长半个月的工资,或者一个工程师一周的薪水。
只要是苏联重化工业生产的东西,都便宜到“令人发指”,只要1卢布,可以坐33次电车、买20升汽油、10公斤土豆。一个低级工程师大约月薪150卢布,可以请56个人每天在食堂午餐吃一个月。
金武怠微笑着对洛特尼克夫说道:“确实,苏联现在福利的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很多苏联福利的项目,在我国是根本没有的,尤其是对干部而言。我在中国也算是中级干部了,可享受不到你在苏联可以有的福利。”
洛特尼克夫收敛了笑容,作为一个有心人,这正是他感到不安的地方。
此时的苏联,拥有3年工龄的工程师平均工资150卢布,国企厂领导工资400卢布,州委员会政党第一书记工资450卢布,苏联部长工资800卢布。这是干部的薪资水平。对比一下,集体农庄人员退休金22卢布,学院奖助学金40卢布。
看起来,干部们相对普通人的薪资,差距至少不像西方那样的“天堑”,部长的工资也仅是普通人的20多倍,但问题是,干部的隐性福利可是太大了,这都是不计入薪资的。实际上,尤其是中级干部以上,与普通人的收入差距,那就是真的天堑。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洛特尼克夫不觉得这是好事,他在中国学到的理论中,他最认可的一方面,就是“干部必须非官僚化”,干部是底层人民的代表,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官僚阶层,否则腐化堕落就是必然的。他已经看到了非常多的现实中的腐化堕落现象,他本人也无力改变,只能是自持清白而已。
金武怠轻轻地叹息了一声:“恕我直言,苏联现在的轻工业和一些食品业也太差了,即使从我国大量进口,轻工业有关的产品价格还是太高了,这影响了苏联人民的生活。”
洛特尼克夫知道金武怠的意思,在他陪同参观的时候,一些此类产品的价格也让金武怠吃惊不已。
例如鸡蛋,不可能从遥远的中国进口,而苏联的生产显然是不够的,牛奶也是一样。所以1卢布只能买10个鸡蛋、3升牛奶,对比可以买到的20升汽油和10公斤土豆,金武怠当时那个目瞪口呆的神情,让洛特尼克夫都感觉有点尴尬。
还有什么3卢布只能买一卷裱糊纸,5卢布只能买1个魔方(一套房的全部租金费用只够买一个魔方!),10卢布只能买1米的中国绉绸,25卢布只能买1双国产鞋(一个工程师全月150卢布只够买6双鞋!)。这些价格都让金武怠吃惊不已。
金武怠感到奇怪,苏联从中国进口的那么多便宜又高质量的产品到哪里去了呢?洛特尼克夫叹息着告诉他,目前总体还是不够的,首先是满足干部群体,然后是军队群体,一层层分下来,到普通百姓那里,几乎还是间隔性地提供中国商品。
例如鞋子,商场有中国鞋的时候,老百姓都会疯抢,一天就没了。中国鞋的款式比苏联鞋好得多,质量也不错,但价格仅仅是国产鞋的13左右,老百姓当然会疯抢了。
不过按照洛特尼克夫的说法,苏联高层已经决定加大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毕竟两条管道还有很多余量,以前苏联注重对欧洲的油气出口,觉得欧洲主要国家的货币以及美元,才是硬通货。现在发现反了过来,收了欧美的货币,就要买他们的产品,可是欧美的产品相比中国,贵了一倍还不止,而且质量款式,都并不比中国强,随着中国经济优势的日益明显,苏联觉得继续这样做有点傻,所以会把一部分对欧洲出口的油气产能,调拨到中国,已经和中国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