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79年苏联入侵了阿富汗,那么根本就顾不上非洲,那中国对南非6国(去掉南非这个资本主义堡垒之外的国家)的革命推进,自然就会重启,而到了1980年左右,也算是各方面的条件可能成熟的时机。
林金华传达的中国中央的要求,被勃涅日涅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确实,这样的条件再不答应,那苏联太没脸了,7年的时间,苏联都在南部非洲搞不成事,自然也没脸再限制中国人。
勃涅日涅夫自然不是傻子,这些年苏联对于中国的研究是很深的,虽然他们不愿意改变苏联的体制,认为这些年苏联的发展也很不错,逐渐追赶接近了美国,但对于中国更加迅速的发展,是深感震惊的。虽然苏G高层认为苏联的军力不弱于中国甚至更强,但内心都承认苏联的经济力量相比中国,那就差得远了。
按照1972年的水平,美国GDGP总量大约是1。08万亿美元,相比原时空已经偏低了15%左右,但苏联的水平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虽然二战时更惨一些,但与中国的长期贸易弥补了这一点,按照中国CFIA的估算,大约苏联的GDP,已经可以估算为约77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75%。
但是中国1972年GDP,已经达到6。1万亿人民币,按照1972年平均汇率计算,大约超过了3万亿美元,已经是美国的近3倍,而是苏联的4倍,这是巨大的国力差距。
所以勃涅日涅夫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资源推动非洲革命,但苏联可不能这样浪费国力,非洲不是苏联的主要目标,甚至连次要目标都不算。中国人现在能够大大地退一步,应该还是看重当前稳定的中苏关系和中苏贸易,也是给了他个人充分的面子,他当然必须接受。
中国推动非洲中部横切战略的第二阶段,当然必须考虑世界主要强国的态度,以及可能对中国行动的反对力量投入。
排除了苏联可能的小动作,作为资本主义侧的美英法三国,按照此时的情况,中国都是不怕他们在非洲的动作的。
在美国,尼克松政府虽然摆平了海湾国家,但也不得不接受8美元桶以上的油价,实际上油价还在缓慢地上涨,因为很明显,因为货币超发和通膨,美元仍然在实质性地贬值。
这个年代,美国每天进口200万桶原油,相比油价上涨前,每天多花1000万,1年多花40亿,对于国内物价当然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通膨仍然居高不下。
尼克松政府仍然现在做着美梦——再有一段时间,美国的物价就能稳定下来,此时西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将是至少绵延10年以上、在1929大萧条之后的第二次现代经济大危机,“滞涨”将至少伴随西方政界和民众十多年。
更何况,尼克松现在个人已经陷入了“水门事件”的大麻烦,这个事件正在逐渐发酵,让整个民主党都开始狼狈不堪,此时非洲的事情,难以让美国全力以赴地对敌中国。
英国则更是不堪,二战后每况愈下,其经济发展缓慢,实力地位不断下降,被称为“英国病”。在1970年代初期,形势更加严峻:国企效率低下,大面积亏损;工会势力空前强大,扭曲市场机制;社会福利支出过于庞大;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国际收支逆差大幅扩大。英国的情况要再次好转,要等到撒切尔夫人时代了,而且在新时空受到中国的连续打击,衰败的迹象更是明显。
至于法国,则是这一次横切非洲,肯定会反应最激烈的国家,因为行动的重点,例如刚果布和刚果金这两个国家,原来都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当年在非洲,可是超越了英国的霸主,北非到西非,再到中非,主要都是法国殖民地。
法国此时的经济情况,相比英国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相对英国,在外交上要独立得多,因此在石油危机冲击后,恢复得比英国快得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阿拉伯国家平衡外交的策略,他们在向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向法国采购武器,作为一种与大国外交的平衡;第二则是法国的国有化远比英国要深入,虽然法国国企的效率一向被舆论诟病,但在危机面前,国企体系让法国明显比英国要更能扛。
既然法国的情况还不错,这一次中非横切战略的执行,预计的主要对手就是法国,他们的手段,无非是派遣外籍兵团,加上发动中非8国的反动势力,来对抗革命。所以这一次中国派遣在非洲的军力,可能需要与之进行直接对抗,击败他们。
近期中国在非洲的驻军,已经达到了此前预设目标即20万人左右。而法国受到中国强大核威慑的压力,大举派兵是不敢的,说白了,就是为中国制造麻烦,但不敢像当年干预阿尔及利亚一样,大举出兵,现在法国的兵力,也没有以前那样大了,可派遣的人手,更是有限。
即使法国派出全部的外籍兵团9个团,总兵力也不会超过3万人,其实根本不可能动用全部人力,总参预计法国最多会动用一半,即1。5万人左右的兵力,45个团,就了不起了。
与法军战斗的关键,是丛林战而非正规战,面对全球第一大国的20万大军,法军再狂妄,也知道正面对战必然失败,所以只能是通过在非洲茂密丛林中的角逐,来试图让革命的各个队伍不断失血,以此消耗革命的力量。
在这样的考量下,总参将以在非洲的特种部队2个师约2。3万人,作为对付法国外籍军团的主力,不仅是兵力上的优势,而且这两个师在非洲已经驻扎了4年以上,非常适应非洲丛林,对本地的丛林战进行了深入的训练,成员多为老兵,总参相信战力必在法军之上。
装备上我军也居于优势,例如可以调动的各型直升机的数量,远远不是法国外籍军团能相提并论的,特种部队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召唤陆军地地导弹部队的远程打击——届时在非洲上空的卫星,可以提供初步的精确导航服务,这些都是法军以举国之力,也不可能做到的。当然,美国届时会全力向法军提供情报支持,但除了少量的卫星情报,美国在非洲的情报系统,本身是薄弱的。
在非洲本大陆而言,各国上层对中国非洲革命的认知是非常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人本能地将中国视为新殖民主义,但除了少数的原教旨主义者,多数人也不得不承认,东非六国的事实就放在那里,坦国发展6年了,现在被多数人认为是最先进的非洲国家(没有人拿南非来比较,他们都认为南非是一个白人国家),大量的企业崛起,农业生产的粮食是“连年翻番”,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对坦国有认知的人,都能看得到。而其它五国也经历了4年的发展,同样是巨大的变化,尤其肯尼亚,因为人力资源条件最好,现在的繁华程度,还超过了坦国,但在制造业上比不过坦国。
这让非洲上层人士的感觉非常复杂,东非六国取得的进步,是所有非洲人梦寐以求的,但这似乎并不是非洲人自己主导的,完全是被中国人计划并强制执行的。例如东非的乡村社会,都完全经历了彻底的重塑,“种植标准村”现在成为了东非乡村的代名词,偏偏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每一国的农业产量,几乎都翻了几番,完全解决了吃饭问题,而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幅提高。
这种中国体制的伟力,让他们在震惊之外,有着复杂的情感,非洲上层几乎都是在西方教育出来的,要不然就是从军队中崛起的,对于中国这种彻底的社会变革,是完全陌生的,他们的情绪,因此而恐惧、敬畏,恐惧在于这种体制的“非人化”和“强制性”,没有什么西方常说的个人选择,个人只能服从集体,这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敬畏在于体制表现出的巨大力量,迅速地改变了东非乡村的原始面貌,他们可以看得到一个现代的乡村社会,正在被强制形成。
他们都很清楚,之所以东非社会被迅速地改变,是因为中国派遣了百万干部,在武力支持下,直接主导社会变更的缘故。本地干部,一开始都是作为中国或次大陆干部的助手,跟随学习。
这种模式好不好呢?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民族情绪”被伤害了,有的人则觉得这是落后的非洲,唯一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方法,要是等待本土干部拥有同样的能力,在国家稳定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大几十年,或许还永远不可能具备同样的组织能力。
但在坦国解放的第五年底开始的中国干部撤出行动,让非洲各国上层的心理趋势发生了变化。1972年底,第一批中国干部撤出,坦国自身的干部,完全接手,而中国干部全部撤出,则将在10年完成!也就是说,未来再有5批轮替,坦国本土干部,就将完全接手坦国自身的独立管理!未来除了在坦国中央,有一个继续辅助5年的、不到百人的中国顾问团外,坦国完全自理。
这个事实震撼了整个非洲,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声音,一下子退潮了,很显然,没有殖民主义者会这样干的。中国人说到做到,事实胜过雄辩。根据进一步的了解,其余的东非五国,也是一样,1974年底,中国干部会有第一批撤出。
消息传遍非洲,影响很大,各国在中国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中国模式GC党,在各国的影响力,开始占了上风,即使是那些出身剥削食利阶层的非洲人也认识到,恐怕只有GC党,能够迅速改变国家,这让他们彷徨无措。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73年10月,中非横切行动全面展开。
攻势是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三个最靠近非洲中心的东非国家启动的。4年训练达成的7支“人民解放军”,从刚果布、刚果金、中非、喀麦隆、赞比亚、加蓬到马拉维,7个GC党带领着7支解放军,分成三路,北路从南苏丹与刚果金的边境向迂回中非、喀麦隆与加蓬;中路则直接从刚果金的南部进入,目标占领刚果布和刚果金两个国家;而南路则从坦桑尼亚向南,进入赞比亚和马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