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支军队的主要成员都是从7个国家中招募和训练的,总数高达17万人,基本都经过了3年以上的训练,在这个时代,他们在非洲就是无敌的。为了保险,中国陆军派出了3个师,每路大军跟随一个师,作为压阵,避免任何的意外情况,例如预防法国达成了突然袭击的特殊情况。
只有埃塞俄比亚是特殊处理的,中国在埃塞的根基太深厚了,而埃塞GC党早已具备推翻政府的能力,不过是在中国的要求下按捺住而已,埃塞军队中的守旧派也完全不敢动,因为都知道中国的龙族,就在埃塞,谁动谁死。
所以在10月7日,埃塞皇帝海拉西黯然地宣布退位,将政权和平交给埃塞GC党,新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早已协调好,退位的海拉西皇帝,将到埃及的开罗居住。埃塞新的历史开启了。
法国的反应果然激烈,他们派出了外籍兵团,分为两路,一路从波斯湾的苏丹进入,试图通过南苏丹,进入刚果金,对抗革命,但这一路最惨,因为苏丹大部分是沙漠,军队调动难以掩饰痕迹,被中国卫星及时获得了情报,在南苏丹他们与等待着的中国特种部队遭遇,几乎被全军覆灭,只有少数人逃出。而法军的另一路,从海上试图登陆喀麦隆,还没有执行的时候,由于北路的覆灭,让法国政府泄了气,中途就撤退了。
完全不同的非洲历史,在1973年的12月达到了高峰,东非+中非地区,变成了14个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15个,还有赤道几内亚,不过这个国家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全球震撼!
第356章七种武器之后的中国“全球三角”
西元1974年1月,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两边常委的联席会议,对从1968年到1973年连续六年的大行动,进行了全面复盘。虽然政治局和军委委员们对于李思华当初推动的策略是清楚的,但直到这个会议,负责整个计划的中顾委主任李思华,才第一次向他们最完整地揭示了这些行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六年的7个大行动,被李思华称之为打击美国的“七种武器”,石油危机,黄金掠夺、爪哇政变、南洋赤化、南美暗洞、电子暗战,以及非洲横切,每一种“武器”,其实都是对美国的严重打击,即使其中的南洋赤化与非洲横切,表面上看起来对美国的打击不大,但从长远看,同样是对美国的重大打击。
例如南洋赤化,是要与全球其它地方的形势结合起来一起看,去掉了马来西亚与印尼,美国在全球“去工业化”转移库存压力的努力,几乎只剩下了爪哇民国这一个地方,剩下的墨西哥,其实并不是美国转移低端工业相对良好的地域,因为墨西哥国家的治理能力太差,组织工业化的水平其实是很低的,要不然原时空虽然墨西哥承接了不少美国工业的转移,但发展怎么还是那么烂呢?至于其它南美地域,从其国家治理、人力素质到民族性格,都不是很适合美国的低端工业转移。
去掉了南美,此时的美国环顾全球,确实找不到除了爪哇之外的,更适合承接美国低端工业的第二个地方——非洲当然不行,阿拉伯与其它穆斯林国家不行,剩下全球的地域,就是中苏与欧洲,怎么可能呢?
所以在新时空,没有了原时空的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国家这个最大的承接地,美国赫然发现,居然只有一个爪哇,而墨西哥可以算半个,这哪够美国人剥削呢?只有内卷一条路了。
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对于“去工业化”本能反感,在原时空对于美国去工业化,几乎都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但美国人的思路可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去工业化是必然的。自己生产,为了与中苏竞争,此时需要支付的劳工薪资极高,所以生产利润很低,而且制造业中比较辛苦和枯燥的工作,美国人自己是越来越不愿意干,需要薪资不断提升。
而且自己生产,从资本的角度看,就要承担一种重大的风险——那就是库存危机,原时空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实都是库存危机,总需求有限,过度生产后卖不掉,停止生产和解雇工人导致危机爆发,所以才有所谓“倒牛奶”之类的著名故事传到后世。
综合起来看,美国人自己生产普通的工业品,投资大、薪资成本高、库存风险高,最后导致的就是低利润。资本家的本性,当然是追逐利润的,即使美国政府还想保留强大的工业能力,资本家不愿意,政府也没辙——难道资本主义政府,还能强迫资本家投资和生产吗?
在原时空,因为有强大美军支撑下的美元霸权,美国人发现去工业化无可避免后,采取了以金融代替制造业的模式,对中低端制造业定向转移美国可以控制的国度,用资本和金融,来吸血这些国家的制造业,自身则维持高利润能够支付高薪资的高端制造业。所以后来人们见到的美国经济危机,几乎都是金融危机,库存风险都被美国通过去工业化,转给了承接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原时空的中国也是一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外向型企业,都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被库存危机,搞得欲生欲死。
即使在原时空美国的策略,还是执行得比较有效的,但到了2010年以后,也逐渐越来越狼狈,不仅仅是中国崛起的影响。而且因为美国缺乏了制造业的基础,单单靠着金融资本来维系,本来就是越来越困难的。
在新时空,李思华构想的战略,在7种武器执行后,就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麻烦:
金融美元霸权与去工业化两者,都变成了半吊子。石油危机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强加之去美元化的结果,使得美元的信用,远不及原时空的强大,包括中东波斯湾的石油输出国,现在都不敢完全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例如与现在的中国,就是采用“货币互换”的形式——因为美元都与黄金脱钩了,再不是完整的硬通货。
而去工业化则缺乏了合适的去向,爪哇和墨西哥承接力有限,向他们转移越多,其议价能力就越强,美国可剥削的程度就必须降低。而大量产能不转移,就会在美国内部“憋死”,可千万别以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会大不了自己继续生产——第一美国的资本家根本不可能去管政府的意图,他们必然会因为缺乏利润而撤出;第二更关键,在新时空的中国,对美国工业产能的绝大部分领域,都构成了强大的竞争,而且大多数产品的性价比,远超过成本高昂的美国和欧洲,抢占了全球的多数市场,这让资本家们,更不愿意继续投资或维持中低端的工业产能。
这种情况下,甚至美国政府再警觉也没用,没有资本家,会投资他觉得毫无优势的低利润产业的。例如美国禁止进口中国产品,那么资本家会怎么干呢?他只会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在美国幸存的产能,能不能重新获得高利润,如果可以,那就继续生产,不行的话,还是继续关掉或转移。指望资本家投资在全球无竞争力的新产能,则是妄想——他们会想,万一哪天美国被迫重新开放进口,此前的新投资,将毫无价值,让自己变成了蠢货。
利润决定一切,导致美国去工业化不可避免,而李思华推动的策略,则导致美国的“落后”工业产能,根本转移不了多少出去,这就是让美国这些工业产能,不能在金融霸权加持下,换到发展中国家,重新生产,而是自己让其憋死和消失。长此以往,自然导致美国在工业和金融两个方面,都无法达到战略目标,最终逐渐萎缩。
美国当然也可以强行转移整个大南美,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以南美可以组织的生产力,美国资本家,根本达不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与提升利润的目标——如果到南美生产,最终成本与在美国一样,他们吃饱了撑的吗?但偏偏这种可能性很大,南美的人工极其便宜,但是其劳动生产率也是低得可怜呀,综合起来就未必合算了,或许还不如直接关厂的好。
再如中非横切,似乎对于美国的影响是7种武器中最小的,但从长期就不能这样看。非洲15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以及中国投资“千万干部+千亿资本”,必然让这些国家所在的中部非洲,成为非洲的经济核心,整个非洲的经济,未来必然是围绕着这个经济核心运转,对于中国来说,完成这15个非洲国家的初步发展,其实已经掌控了至少80%以上的非洲市场。
未来全球的工业品市场,中国除了自身的东亚市场,还掌控了苏联、西亚、中东80%、印度次大陆、非洲80%、南美30%、南洋90%、欧洲40%、美国20%,而美国还剩下多少呢?大约是美国70%、加拿大70%、南美暂时算70%0、欧洲20%,主要就是这4个地域的部分市场,至于其它的澳洲、新西兰这种小市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是最珍稀的资源,有了非洲市场,未来中国几乎可以锁定全球60%的市场,而美国大约20%,欧洲15%,其余国家5%,这就能奠定未来全球的经济格局。7种武器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让美国仅剩下20%的市场,而且还要在这剩余的20%上,继续挖洞。
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美国拿什么来维持美元的金融霸权?别国凭什么来继续使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导致各国获得的人民币,才会变成全球最珍贵的“硬货币”。而没有了美元和美国经济的霸权,美国又如何维持长期强大的美军?重蹈原时空苏联覆辙的危险性就变得很高——苏联崩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就是因为国力已经不许可,仍然要勉强维持一支最强大的苏军吗?最后把整体国民经济,都拖入了深渊。
发展到1974年,中国的全球市场体系,已经初见真章——这是一个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大三角”结构:
第一角自然是中国本土,附属的还有暗中可实控的爪哇民国、印尼、马来西亚,亚太地区的精华,已经全部控制,美国在亚太,只剩下了澳洲和新西兰这两个加起来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其中新西兰有300多万人,反而地域庞大的澳大利亚,因为澳日和核生化风险的影响,现在仍然只有200万人左右。从市场角度看,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角是从次大陆开始,通过西亚(从巴基斯坦开始,沿着伊朗延伸到伊拉克等地),这里虽然人均收入目前较低,但拥有着最重要的石油资源,而且人口众多,在石油逐渐开发后消费力并不弱。
第三角自然是非洲,通过横切下来的东非和中非地域,形成非洲经济中心,从而统合非洲市场。未来的非洲,由于中国输入科技、产业和管理的缘故,估计人口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不至于达到李思华原时空到2022年非洲总人口超过14亿的程度,按照李思华自己的估算,她预计会在11亿左右,其实就是从一户家庭,生个810人,降低到了35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