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2章(第1页)

第222章(第1页)

这样的布局,当然不限于电脑相关这一个门类,以芯片为中心,其实渗透到了电子产业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能够形成大市场的消费电子产品。

例如现在“工业控制”这个领域,也渗透很深,这两年美国著名的“富达工业集团”,其各种的程序控制零件、温控零件、压力控制零件、水流和水位控制零件等,都是来自其在爪哇民国的分公司,业内人都知道,其实还是来自中国。

最引人注目的新潮电子产品,则是一家名为“任性天堂”的创新企业,所开发的全美第一台电视游戏机,仅仅3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20万台。这种游戏机可以连接电视,然后通过操纵游戏机,在电视上展现游戏的图像。

而在美国具备传统优势的汽车、家电、空调等产业的高端领域,也开始逐步使用集成电路芯片,而来源追到最后,几乎都是中国,不过在这些领域,使用量还小,也更不引人注目。

消费电子产业领域,现在开始广泛地使用集成电路芯片,因此开始渗入电视机、录像机、摄录机、收音机、组合音响、电唱机、程控电话、家用电子保健设备等广泛的领域。

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过去传统行业自身的递进,大多数的重要产业,都开始应用ICT的部分科技。这些隐藏在水下的“事业”,也是中国更关注的发展。

除了直接的产业和市场领域,另一个附属的战场,就是“专业舆论”,当下几乎在消费电子和电脑等几个领域的所有报刊,都是中国在美隐秘财团们控制的,这些“专业报刊”,需要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持之以恒地夸奖中国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科技等方面的优秀和性能,持之以恒地贬低、打压美国本土可能冒出头来的竞争性企业和产品。

通过他们年复一年地向美国消费者灌输“年度新品”、“主流科技”,来引领美国人在消费电子和电脑领域的时尚和主流概念——不使用中国最新芯片科技等的产品,就是落后的垃圾产品,美国厂商自己搞的独立产品,基本上都是骗钱和让消费者交智商税的垃圾产品。

有些在美国国内找不到自身独立出路的电子业研发人员,只好接受ICT产业联盟的安排,到爪哇民国、锡兰等地的实验室去做研发工作,那里的待遇不菲,比他们在美国还高。逐渐的相关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黯淡,欧洲的情况更差,这个领域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中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领先的情况。所以要吃一口好饭,就不能留在美国国内。

多个领域综合起来,李思华推动中国隐秘部署美国的财团和情报机构,在美国部署了一张ICT领域的“天网”,漏过的,是中国渊源的电子产业和科技渗透;而滤掉的,则是美国本土的电子科技发展和创新。

在新时空,没有所谓的硅谷,那里确实有不少ICT企业,但大部分是属于产业联盟的“来芯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其它配套企业。整个ICT领域,在美国高层的大盘中,似乎被忽略了,远不及航空和航天领域、医药领域这些产业,因为它们似乎才是关系美国国力以及最能赚钱的产业。

这既是中国对美国ICT产业“暗袭”的目标——彻底毁掉美国ICT产业大规模商业化良性发展的可能性,让美国拥有一堆“国产化自己的品牌”,但内核上,大部分是中国可以控制的科技。

毕竟,ICT产业在全球也是刚刚发展的态势,其未来巨大的产业市场空间和战略上至关重要的地位,现在这个世界,也只有李思华和赵云腾知道。美国的战略家,现在认知ICT产业有前途,但究竟多有前途,他们是不知道的。

李思华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等到1520年后,美国人完全醒悟过来,他们也只能发现,这部分民用科技上,落后太多了,再没有美国的私营企业,肯于投入这个被中国高度垄断的市场,他们最多不过是努力发展军用的那部分,而全球民用的市场,则与美国无缘了。

第355章第七击之横切非洲

西元1973年秋,由苏联飞往华京的专机上,中国外交部长林金华正在回忆着与苏联沟通的情况。

自从中国推动东非社会主义化后,随着苏联这些年逐渐强大,勃涅日涅夫静极思动,开始对非洲感兴趣起来。

以往的苏联兴趣,主要集中在北非,尤其是埃及与阿尔及利亚两国,因为这些国家与欧洲关系密切,苏联可以通过北非国家对欧洲发生影响力。

但受到中国在东非成功的刺激后,苏联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非洲其它地区,由于在安哥拉有一个受到苏联意识形态影响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发展得比较好,这使得安哥拉成为了苏联对非洲的工作重点。不过美国人可不愿意苏联在安哥拉轻易地胜利,所以他们支持了“安人运”的对头“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安民阵)”,现在双方在安哥拉打得不可开交。

安哥拉在中部非洲的西部沿海,本来也属于中国在非洲“中部横切”战略的一部分,但看到美苏在这个地域斗得热闹,中央决定先把安哥拉踢出去,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是中部非洲的其它国家,主要对象是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刚果布、中非、喀麦隆、赞比亚、马拉维、加蓬8国,它们的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与原来的东非6国合在一起,14国的疆域,高达约750万平方公里。

从非洲中部的东海岸到西海岸,“红色中非”会把非洲切成了三块,非中国模式的非洲国家,分成了北非西非和南非两大块,而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占据非洲中心,未来可以辐射南北西三面,当然,那是未来的目标了。

这一次林金华访苏,就是为了理顺中苏在非洲的竞合关系。达到的成果是,苏联不干涉中国在中部非洲8国的行动,明摆着,这对苏联在安哥拉对安人运的支持,是有好处的,再怎么样,邻国可能都赤化了嘛。

不过苏联的条件是南部非洲,南非7国加上岛国马达加斯加,总共8国的地域,苏联要求中国推动的革命不涉及,说白了就是让中国把这些“地盘”留给苏联。北非苏联倒是没有提,可能他们巴不得中国去碰北非呢,那会引起美国和西欧的激烈反应,中国能倒霉,苏联当然也是乐观其成。

当时林金华将苏联的要求电告中央,等来的是中顾委主任李思华的亲自干预,她定调了中央在这个方面的政策:答应苏联,但是有限期:规定7年,要是苏联到1980年,还不能在南部非洲,取得社会主义成功的突破,那中国就会自行其是。

其实当时李思华得知此事,心里是好笑的,毛熊这是被中国刺激了呀,要不然原时空他们,对非洲可没有那么大的兴趣,1975年推动安人运在安哥拉胜利后,除了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争端的时候,为了苏联国威,出了一次手以外,基本上对非洲的兴趣很淡薄。

其实美国也是一样,美苏在非洲的争夺,相对于欧洲等其它地方,真的不能看,他们其实都不重视“这个鬼地方”,现在中国重视非洲,结果他们也开始重视起来,其实就是一种对中国被动的反应而已。

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非洲的行动,李思华都不是很重视,因为两国愿意投注在非洲的资源和人力,都极为有限,本质上还是不重视。例如苏联虽然支持安人运,但其实根本不舍得动用自身的人力,而是让古巴出人、苏联出物资和武器这样的雇佣兵模式。

美国也差不多,除了中情局的少数特工,以及偶尔的特种小队以外,也舍不得在非洲投入人力。最近美国经济不好,连援助非洲“盟友”也变得非常吝啬。

所以李思华让外交部爽快地答应了苏联的条件,在拿下中非14国以后,本身需要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重点发展好刚果金这个234。5万平方公里的非洲之心,这是所谓的“万世之基”,踏踏实实地实现13国的发展,那么其它大多数的非洲国家,就是不攻自破。

这样的思考下,让苏联一头又何妨,但又不能让苏联“站着茅坑不拉屎”,所以加了一个7年的限期,再有7年时间,中非14国可望初步成型,如果苏联还没有动作,自然中国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

表面上,1980年这个时间,只是取个整数而已,连林金华也是这样认知的。其实李思华是考虑到了原时空1979年,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的问题。

阿富汗的情况,基本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受到李思华和新中国蝴蝶效应的影响,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由于苏联在那里很早就在形成影响力,中国也从来没有介入阿富汗的内政。李思华自己就比较好奇,这种轨迹发展下去,苏联还会不会像原时空一样,在1979年末附近的时间,真的重演原时空入侵阿富汗的一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