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李思华计划中的元始公司,对标的是她前世美国的微软,而天网公司对标的是甲骨文;至于鸿蒙公司,看似现在大型机软件的市场比较小,但它承担着一个最重要的长期任务,就是从互联网操作系统到后来的移动操作系统这条发展线,对标的可是原时空美国的谷歌这一类的企业。
另外还派生出生产大型机的“浪潮”企业,未来微机恐怕会有好几个企业。这就是李思华在推广中的、国家科技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模式,每成熟一项科技,具备了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就用混合制的模式,将之企业化推向市场。
当然,对于民间类似自发成立的科研企业,过程这可以反过来,他们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以其优势科研成果,申请国家投资基金,国投的资本,最终也会占有15%25%不等的股权。
所有相应的软件,在中文版成熟后,再反向“英语化”或其它语言化,以此为基础,准备渗透未来的海外市场。李思华最希望看到的是,在海外到处都是“英化”的中国中文软件,而不是她前世中国那种,到处是“汉化”的美国软件。
李思华还视察了国家电子元器件研究中心,参观了里面琳琅满目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不止是国家和国企,民间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
这个领域是个非常大的范畴,从电阻、电容器、电位器、电子管、散热器、机电元件、连接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声电器件、激光器件、电子显示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电源、开关、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继电器、印制电路板到集成电路芯片等,以及各种电子化学材料等,随便就能有几百个分类,所以这个国家中心其实属下有几十个研究所,超过200个电子元器件研究室。
这个行业在新中国,从晶体管诞生开始,就围绕着以晶体管为中心的电子产品产业群落而迅猛发展。前期的应用,主要是被家电产业带动,不管是黑色还是白色家电,厨电还是其它小家电,都少不了各种电子元器件,因此两个行业算是伴随发展,庞大的中国内循环市场,刺激了这两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民间持续对于家电需求的爆炸性成长,更是刺激了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多样化和技术不断发展。
这个领域也是获得国家投资最多的领域之一。李思华知道,家电还只是电子元器件的“初唐”而已,等到电脑和手机需求的连续爆发,这个产业才会迎来它的“盛唐”,而且应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例如未来的智慧汽车,也会变成一个电子的智能平台,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不会用到各种电子元器件,尤其是集成了这些元器件构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所以这个国家中心下属最重要的研发部门,就是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单单第三层级的各种实验室,就有超过30个,研究的器件,从基本逻辑门、触发器、寄存器、译码器、驱动器、计数器、整形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微处理器、闪存、单片机到DSP等,无所不包。
当然李思华最重视的,还是一些研究半导体加工工艺的研究室。例如光刻实验室和蚀刻研究室,这两个实验室是研究光刻工艺和CMOS互补式金氧半元件及制程的,说白了就是研究光刻机和蚀刻机的,这是半导体加工的核心设备,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思华已经为他们设置了代表任务完成进度的“里程碑事件”,要在1970年研制成功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工艺基础上的,第一代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这意味着,必须在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至少14万个晶体管。
她的思路是,一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成功,那么在芯片领域,中国的“英特尔”就可以设立了,当然在元器件领域,还会分出去对标“德州仪器”这样的企业。总之,原时空成功的美国电子信息企业,那些大品牌,这在个新时空,李思华都要推动在领先美国科技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标的混合制中国品牌企业,推动他们成长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巨擘。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些中国新一代企业,首要的基础是电子元器件和芯片产业,尤其是芯片产业,要在全球第一个建立起,包括芯片设计、设计服务、晶圆加工、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EDA工具、封测等产业在内的,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电子元器件和芯片外,李思华考察的第三个重点,是国家电子通讯科技研究院。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院,下属科研实验室超过上百个。
李思华的考察,让通讯院倍感鼓舞,也倍感压力。因为对程控交换机的研发,正好到了最后的阶段,总书记的到来,自然是关心这一项极重要的科研大产品。
程控机,就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有线电话交换机,它以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交换机的接续动作,优点非常明显:接续速度快、功能多、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容量大。但在这个时代,它的出现也需要很多前提,需要微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技术有一定的成熟度,最需要的,当然就是晶体管基础上的大型机。
现在有了107-III型大型机,具备了科技基础,所以第一代商用万门程控机,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在国防和民用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整个研究院现在都像疯了一样,日以继夜地投入其中的研发,院长亲自向总书记保证,会在1963年春节前拿出原型机,在1963年内开始商用。
研究院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线通信科技,重点就是第一代的商用移动电话。这个需要等待电子元器件能够突破一些瓶颈。去年研究院已经研发出一款无线通信的移动电话,但是体积很大,要放在一张小桌子上才行,这样的产品显然没有实用价值。
因此,必须等到部分元器件的体积能够极大地缩小,而且元器件的功能能够大幅度提升,这实际上也和芯片的发展密不可分。
目前对第一代可实用的商用移动电话的规划,是到19671968年拿出原型机,然后在两年之内即1970年左右,投入小规模的市场商用。
第一代的4英寸芯片生产线,正在开始搭建,准备启动批量生产,这是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但这远远不够,从这里开始,中美芯片制造的长期竞争刚刚开始。
在李思华对原时空的反思中,她一直认为,前世80年代中国全面放弃了电子产业,是那个时代由于缺乏资本而“经济调整”上的最大失败,这种失败的惨烈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大量放弃的军工项目带来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体,而80年代初中国对电子产业的放弃,完全是在新工业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却全面自废武功。当然,这是原时空上层建筑,对产业认知不够造成的,否则80年代再困难,单独保下一个电子产业,还是有机会的。这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倒洗澡水,结果却把孩子也丢掉了”最典型的失败案例。大飞机不可惜,电子产业才可惜。
要知道在原时空的七十年代,电子产业上,美国是第一,而中国至少可以和苏联竞争第二。1972年就研制出了光刻机,开始制造芯片;1979年上海元件五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逆向工程成功单片8080八位微处理器,要知道西德仿制出8080芯片是在1980年10月!
1979年,甘肃天水国营天光电工厂,研制出了256位超高速集成电路—256×1双极全译码随机存贮器——在绿豆大小的超薄硅外延层上,集成了2600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等元件。清华大学研制的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在1980年获得成功,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
当时这样的电子业成果,不胜枚举。后世的台湾、韩国、荷兰,德国,甚至是日本,影子都追不上中国。可惜这样的良好局面,在80年代被完全粉碎,一直到差不多30年后,才重新开始追赶。想象一下,本来有蒸汽机,而且发展得不错。结果蒸汽机时代终于开始了,结果自己却已经不会造了,这是什么感觉?而原时空中国在电子产业上,完全就是这样。
在新时空,当然不能重蹈覆辙。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是必须发展,还是中美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最根本的产业。
这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长期竞争中,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原时空越战后如果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能发展起来,它到八十年代中期后会对苏联形成那么大的优势吗?会最终赢得冷战胜利吗?
这就是李思华现在试图引导的一种格局,让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大量消耗国力后,并不能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弥补和重建国力,至少要让他们在这方面的收获,大打折扣。要让这种电子信息优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即使不能完全做到,那也要“隔江而治”,让美国人只有西方的局部市场,而且在产品的性价比上落后于中国。
这种“如意算盘”最后能不能成就,李思华现在并没有把握,即使在参观了这三大研究系统,对中国的电子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信心之后,也是这样,因为无法把控美国自身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从技术领先的现在,先发展出几十个有竞争力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再说,让它们构成中国新一代的“国际著名品牌”,树立起新中国“高科技国家”的形象,开始渗透全球市场,争取建立竞争优势。
西元1962年,在新时空,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商业应用爆发的元年。一个超级庞大的产业群,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