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个运动会,规模可能不会比奥运会小多少,影响力肯定很大。如果这些国家觉得中国单独这个国家太大,作为一国参赛,太欺负人,也可以考虑分为几只队伍参赛,例如东北、西北、中北、华北、华南、西南、中南等队伍,这样可能易于劝说苏联同意。
这样的一个运动会,就可以应用东方体育体系,还允许苏联亚洲加盟国的优势项目加入,尽量做到广泛的代表性。
他在退休前,已经向总书记汇报过这个想法,总书记很赞同,她建议在1965年,在秋天9月的平津市,搞成第一届亚运会。亚运会是没有冬季冰雪项目的,主要是这种项目,在亚洲只有苏联和中国才能开展,对其它国家没有意义,所以没有代表性。
总书记还建议,要搞好开幕式和闭幕式。到六十年代中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苏联,黑白电视都已普及,彩电处于初始普及状态。但无论如何,通过电视观看比赛已经成为时尚,即使是黑白电视,无法传递光电的精彩图像,但很多文艺表演,还是可以通过电视让观众们惊艳。开幕和闭幕的表演,能够吸引全亚洲,甚至是亚洲之外的大量观众,是很好的宣传中国文化、中国韵味的机会。
贺隆并不知道,李思华正在考虑,在1965年发动一连串的外交攻势,而亚运会如果能召开,正好是一个邀请各国首脑访问中国的机会。最重要的无疑是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原时空在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到1965年9月亚运会的时候,应该已经巩固了其新政权,可以出访了,中国为他搭个梯子,是提高他威信的机会,那么改善中苏关系的机会就比较大。
体育从来不是单纯的体育,很多时候,它充当着政治和外交的润滑剂,也是经济和工业品的推广平台。原时空的奥运会成就了很多西方品牌,在新时空,李思华也想推动很多中国品牌,至少先在亚洲和苏联,建立起知名度。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威信进一步下降,而且苏联会对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至少是短期的绝望,所以等到赫鲁晓夫下台,就将是改善中苏关系很好的契机。从原时空的历史看,不能说勃列日涅夫是个完全的蠢材,在他担任领导人的前期,苏联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从1965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为止,苏联是一个国力不断上升的趋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错,正是中国开拓市场很好的方向。
体育事业的一点一滴,也是中国冷战大战略的一环,整个的大战略,就是由这样无数个“小细节”累加起来的,这是冷战与热战的巨大差别。
第310章六十年代见闻之科技事业
李思华带头鼓起了掌,在场的人员都兴奋地鼓掌和彼此击掌。
夏培书的眼睛红红的,而在她身边的同事康朋,更是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他赶紧走到边上,去控制自己的感情。
西元1962年3月16日,国庆刚刚过去6天,107-III型大型机在总书记亲自视察下,当场实用成功,这是新中国的第三代晶体管大型机了。
1945年新中国研发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05型,不过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主要算是锻炼了队伍,到1949年,第一台实用的晶体管大型机107-I型研发成功,算是真正的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此后1955年研发出107-II型,运算速度达到100万次秒。整整7年之后,新一代的107-III型终于研发成功。
新一代的107-III型,能够在一秒之内,完成1660万次加法运算。这个速度,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政府机构和军队需要的运算能力,甚至可以满足此时的航天中心的需求。
而下一代的108型巨型机,目标是突破1亿次秒的运算速度。不过,预计至少需要78年的研发,能在1970年前完成就不错了。
李思华感到很欣慰,当年晶体管的领先,是“认知的领先”,虽然早了美国十几年,但在1956年美国搞定晶体管后,在计算机领域就不断快速追赶,离中国领先的进度越来越近。
美国毕竟有着全球最强的科研力量,即使现在到了1962年,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已经达到了370万人左右,是美国的2倍,但也不敢说在尖端的科研力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还是有点差距的,按照李思华的判断,要到1970年左右,中国才敢说,自己的科研能力追上了美国。
所以虽然内心想到计算机的发展,就感到焦虑,她却不敢将这种焦虑传达给科研人员,他们本身的压力够大了。
这一次107-III的成功,让她的信心强了一点。她得到情报,美国IBM正在研究他们的IBM360大型机,虽然与中国上一代的107-II不太一样,但目标的运算速度,正是100万次秒,与107-II同级。按照现在的进度,预计IBM会在1964年研发成功,其后经过改进,也许会在1968年左右,达到现在中国最新的107-III的水平。
这样看来,或许中国总体还领先美国67年的样子,这可是她作为穿越者,抢尽了先机的结果。不过再有67年,她相信中国的计算机人才的水平,应该可以达到美国的同级,而人数规模则可能是十倍以上,这也将是新的巨大的优势。在这个领域,她的目标是无论如何要保持对美国的先进性。
除了大型机,同样重要的当然是微机的研究。不过这还处于早期,因为微处理器还属于研发阶段,预计要到1965年前后,才可能完成。现在处于大规模集成电路不断发展的阶段,目前刚刚突破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几百个晶体管的水平,而至少要发展到例如在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能够集成3000个左右的晶体管,相应研发的微处理器才有实用价值。
所以李思华推算时间,能够在1968年左右,实现类似她前世8080这样的微处理芯片,就是最快的了,很可能要1969年,到那个时候也只能领先美国5年左右。
她微微地笑了起来,等到我们提前有了微芯片,呵呵,形势就不同了,因为新中国的首代微型机,准备的其它武器,是美国人一时万万跟不上的,绝对是降维打击。
现在包括图标、菜单、视窗、鼠标、个人计算器局域网(以太网)、软磁盘等的预研,早已全面展开,为的就是在微处理器(CPU)成功后,推出的首代微机,形成完全的专利壁垒和对美国微机的降维打击。
除了硬件的研究,当然还有软件。在这个时代,普通的应用软件还发展得不过,核心的重点,是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这三个其实是所有软件发展的根基,是计算机软件系统最基础的存在。
与原时空最大的差别是,首先搞定了可以使用拼音和五笔两种模式输入的中文键盘,编成了中文语言处理系统。现在西方人看到中文键盘肯定是懵逼的,因为没有一个英文字,虽然格局与英文键盘相似——这是免不了的,因为既然采用了拼音,那么26个字母就是一样的,26个字母键上有26个中文发音同拼音的字。还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是相同的。
如果说首字母和数字还可以猜得出来的话,那么其它键,如果不熟悉中文键盘,仅有英文键盘的经验是不知道的。整个设计,是在李思华提供了拼音和五笔两种汉字输入法的逻辑设想后,科学家们再反推设计的。然后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种中文计算机程序语言,用来编辑软件。
与英文键盘格局类似的好处是,未来在出口微机的时候,改成英文键盘很方便。
所以在中文语言环境下,操作系统一开始就是中文的操作系统,目前大型机使用的多通道多任务“鸿蒙1型”分时操作系统,已经在107系列大型机上被广泛使用,并正在进化成为图形视窗系统。而针对未来微机应用开发的“元始1型”图形视窗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刚刚进入开发阶段,准备配套微机使用。
而数据库系统也是在中文基础上从头发展,第一代的网状数据库系统“天网1型”已经成熟商用,可以让多个程序共享数据库。
鸿蒙、元始和天网,在研发成功后,都单独成立了商业公司,都是采用李思华总结前世华为发展经验,设立的新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的15%利润归属国家投资基金,毕竟国家出钱让公司能够初期发展嘛;公司的另外20%利润归入全民分红基金;30%属于企业发展基金,主要应用于公司研发和扩展;而剩余最后的35%,就是属于管理层、科学家和员工们的分红基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