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域广阔,采集业的规模也不小,这里松树非常多,所以松子和松油的加工生产规模也比较大,还有大量的各种蘑菇出产。哈卡的“天然蘑菇酱”和“天然果酱”系列产品,销售也逐步打开了市场。
其它的特色农业,主要就是甘蔗制糖、烟叶、咖啡和桑叶养蚕。在他看来,其中高山咖啡的前景是最好的,因为高山气候下咖啡豆的品质很好,“云咖集团”已经决定在甘白力,与县政府合资建设“哈卡高山咖啡厂”,准备把哈把卡咖啡,做成高端品牌。
所以哈卡的农业,已经真正地实现了多元化,而且每一个农产品,或者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品牌化,或者正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哈卡的各个乡寨,还有那些农场,也因此经济收入良好。这里哪里穷了?不过是那些外地人不了解罢了,他不以为然地想着。
从半山腰望去,能够听到不远处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的声音,他向着声音的地方望去,水电站白色的身影,隐约可见,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哈卡市缺煤,但是水电资源丰富,除了在两条河流上修筑的2个规模比较大的水电站外,在山区还有不少这样的小水电站,有的规模大点,一个站就能满足几个乡寨的用电量,而有的规模就比较小,需要不止一个水电站来满足用电需求。
总体的情况还好,因为每个乡寨的选址,都考虑了就近实现水利发电供电的问题。但是旱季有的时候,会导致一些水电站停止发电,没有水了嘛。所以统一的电网,还是铺设到了每一个乡寨,水电站发的电,也并入电网。但偶尔也会有困难,雨季电多,旱季电少,对电网的稳定造成压力。整个凤鸣省都是这样的情况,电多的时候就只有送出省去,不过传输距离远了,电力的损耗就大,传说中的“特高压”,现在连影子都还没有呢。
从山腰再下一段,马卡寨已经隐隐约约可见。
马卡寨其实就是一个山中的“坝子”,哈卡地域的乡寨,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有点类似贵州,在大山之中,选择那种偶尔相对较平的山谷区域,建设乡寨。当然这只是“相对较平”,实际上仍然是地势起伏,乡寨基本上就是一座小山城,高低错落,居民的住宅就像是梯田,一层一层的叠着。
这个寨,除了种一些玉米,并没有其它主粮,粮食需要从外界运进来,但是其它果蔬和经济作物,那可就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
快到“山底”了,这里说是山底,其实放大了看,都是在山腰,只是这一小块的山底而已。马卡寨在他俩的视野中,开始变得清晰可辨。
每一次田秋安下到乡寨,都被每一个乡寨的美丽所震撼。马卡寨是一个徽派建筑风格的乡寨,房子虽然各式各样,但那种整体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和砖雕门楼的古色古香,蔓延在整个乡寨,一种静谧与安详,不知不觉地就沁入人的心灵。
虽然是徽派风格,但总是要结合现代化,所以大概算是“新徽派风格”,砖雕门楼、前庭小院、后面多为二层小楼,是家庭生活的居所和主要活动场所。门楼的左右,一般还有左厢房和右厢房,有的用来住人,有的就是工具房。在左厢和右厢的顶部,是晒台和阳台。样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多数的面积,都在200平米左右。
田秋安曾经在马卡寨呆过,知道最早的住宅,可没有这样的“豪奢”,就是平房而已,一直到1955年以后,马卡寨的政府和当地乡民,有了足够的经济力量,才花了5年时间,对马卡寨进行了翻新重建。现在的新面貌,才出现了一年左右。重建之前,寨子还聘请了一家“乡寨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在国家“十万种乡寨房型”的基础上,对马卡寨整体进行了建筑设计。后来整个寨子的翻新,都是在这个得到批准的设计基础上完成的。
事前田秋安还骂过马卡寨的主任,叫马家英,是个不到30岁的姑娘,流动民兵出身,后来留在了这里。田秋安当时骂她,这么干,不就是把集体的积累,一把就梭哈了?结果人家姑娘回答他,集体积累不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何况马卡寨的乡民都期盼着呢?用于生产的钱,早就单独划拉了出来,不会影响太多的。
现在看来,这个姑娘比他有魄力,不愧是全国跑过有见识的。现在的马卡寨,才是让人感到实现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乡寨嘛,住在这样的乡寨,又体面又安逸,何况马卡寨的经济也发展得不错。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了多年之前李总理,到哈卡这里来视察,曾经说过的话。她当时说过,乡寨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让乡民们体面生活、安逸生活。乡寨从来就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国家的整体发展,靠的是发展工业和发展科技,乡寨是被带着走的。
每个乡寨地域有限,人口有限,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可能有少数的乡寨,会把某种特色产业做得很大,远远超出了乡寨的范畴。但多数的乡寨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需去这样的追求。
所以乡寨的基础干部,虽然发展经济也是很重要的责任,但管理好人民,让他们实现体面生活和安逸生活更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只用在发展经济上。
马家英的做法,在田秋安现在的认知里,就是对李总理当年设定方向的一种实践。正因为符合了政策的导向,现在整个哈卡市的乡寨,都在逐步模仿马卡寨的做法,逐步地翻新和改建乡寨,当然上级政府严格要求,至少需要5年时间以上的逐步发展,否则对各乡寨的财力,造成的挤压太大。
走在马卡寨的街道上,田秋安感到很安逸,这里的主道是柏油马路,便于车辆通行。但各个街区的小道,全部是用石板铺设的,不仅牢靠,而且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有多重花纹和形式,一些石板路上有着青苔滋生,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在下雨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那种“诗意”。
马卡寨的商业街只有3条,他正在走的,是一条餐饮街,每天晚上的时候,这里很红火,现在乡民也习惯了不是只有自己做饭,下馆子也成为了另一种习惯。还有两条商业街,一条是综合商业的,各种百货和工业品,在那里基本上都能买到,最后一条则是生产资料的商业街,销售各种种子、化肥、农具、农机等等。
建国二十多年,农业的机械化已经是普及了,在马卡寨这样的山区,现在使用很多的小型农机,例如小型的翻地机、微耕机、播种机、脱粒机、抽水机等,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这些机械,是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农机公司在每个乡寨,都有一个租赁仓库,突然有需求但平时缺乏的农机,一般也会在几天之内调过来。只有在合作社,会自备一些常用的农机。
现在的合作社,由于农机的普及化以及普遍的经济收入的提升,其实共同劳动扶持弱小的功能已经弱化了,就算是孤儿寡母,没有多少劳动力,也可以花点钱,请农机操作员来帮忙播种或者收割。合作社现在的功能,更多的是组织社员,共同发展某种特色养殖或者种植,对接供销社组织销售,以及向社员提供各种农业服务。
大部分的合作社领导,现在逐渐都被来自流动民兵的年轻人替代,他们的见识更广,能想得到很多当初老人想不到的方法,政治水平也比老人强。
田秋安注意到,每条街道的两边,都有专门的排水沟,说明建设的时候,注意到了细节。这里雨季的雨量很大,如果没有这样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很可能会淹没街道。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很多不知名的花,街道中有很多已经生长了20多年的大树,街道其实都被这些大树遮挡住了,很难看得到全景,但这样让人感到更舒适。
他和马薇很快走到了马卡寨的文化广场,这里是整个马卡寨的中心,各种意义上的,当初这个文化广场的修建,可是国家“五通五建新农村基金”直接拨款的,广场挺大的,大约有三四千平米。虽然是上午,也有些老人在这里休闲,有唱戏的,有锻炼的,有下棋的,还有闲聊的。
田秋安一眼就看到了广场两侧的两个“电视房”,这里放着两台大电视。他知道,晚上的时候,很多人聚在这里一起听新闻,看电视。虽然有一些家庭,已经有了家里的电视,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到广场上,和熟悉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到深夜了才回家睡觉。
广场上的大广播喇叭依然在,乡寨传达国家和地方政府通知,以及某些时候传达重要通知的时候,仍然会播放大喇叭。
整个广场,也是徽派风格的,这让田秋安哼了一声,那个马家英是安徽人,结果搞得马卡寨,跟她家乡似的,以权谋私!干嘛不搞个齐鲁风格的呢?想到这,他内心琢磨着还有哪几个乡寨没动,也许可以撺掇其中的一个,搞个山东风格的?
第307章六十年代见闻之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