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和佛利德曼气得发昏,拼命地为自己的学说辩论。很多对他们不满的其它经济学家,则借机攻击他们的理论,或者宣扬自己的理论才是正确的。西方民众也是大饱眼福,没想到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彼此撕逼起来,也像是戏剧般的有意思,如同连续剧一般。
不过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敢说李思华不懂经济,那就是自取其辱了,人家当年做成了美国顶级富豪,回头创立了人民中国,并把中国的经济总量做到了世界第一,事实证明,她确实是世界上对于经济问题最有资格发言的权威人士,是真实地一手一脚干出来的,可不是他们这些嘴炮能比的。
等到二十年后,在美国和西方七八十年代滞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让很多人又想起了李思华在十几年前的预判,让他们大为震惊——她居然在1958年就预判了西方的滞涨!简直是神一般的分析!这让很多美国经济学家都默认,李思华恐怕才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只是人家不屑于这个称呼罢了。
第294章主席退休与山河改造
西元1958年12月,65周岁的主席宣布退休,辞去了军委主席,由52周岁的李思华接任。此后,他将只担任中顾委主任,作为中央工作的总顾问。
消息传出,在世界上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
全球舆论比较一致的认知,是主席的退休,确定了中国未来政治换届的体制,高级干部65岁退休、普通干部62岁退休,将成为定制。这是中G为了确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体制,而做出的重要努力。中国肯定看到了苏联的教训——斯大林到74岁不退休,结果到底是不是正常死的?都没有确认。而赫鲁晓夫上台后,基于其对斯大林的批判,怎么看都有“政变”的嫌疑。中国肯定不想变成这样嘛。
各国左派的媒体,都高度评价了主席的大度豁达,认为体现了社会主义领袖对于权力的克制,对于革命的责任重于个人欲望的原则性。主席以自己的退休,为中国建立正常稳定的高层秩序,奠定了基础,用“伟大”来形容,毫不为过。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领袖,对于权力说放手就放手,这也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榜样。
美国和西方的右派媒体,当然就是酸溜溜的表现。他们的论点,就是主席这样的只是孤例,只有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领袖不会变成独裁者,不会大权独揽,像是斯大林一样直到死亡。中国不是民主国家,主席现在能这样做,未来的中国领导人能吗?依靠个人操守,是无法让体制长期延续的。李思华会在1971年退休吗?恐怕也还要观察。
不过所有的媒体,倒是没有讨论主席会不会继续在幕后,操控中国政局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李思华留给世人的印象太鲜明了,全球政界和民众都知道,李思华是一个强势到“令人发指”的领袖,他们可不认为,有人能操控得了李思华这样的人。
这个时候,全球最尴尬的,就是苏联领袖赫鲁晓夫了,他可是1894年出生,就比主席小半岁,明年就65周岁了,他退不退休?全球没有人相信他会退休,不过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笑话素材,一时间,无数关于赫鲁晓夫是否退休的段子被创作出来,开始在全球和苏联内部流传。
例如其中一个是:“赫鲁晓夫为什么不愿意退休?回答:斯大林说过:GC主义已经出现在了苏联的地平线上了,赫鲁晓夫在等待着那条能看到却永远走不到的线……”讽刺的,其实就是赫鲁晓夫永远不会退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主席退休了,但历史的大潮仍然在滚涌向前。
火车专列中,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对坐在对面的李思华苦笑一声:“年纪大了,看你这样的全部简体字文章,有几个字,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字,要琢磨一会,才能会意过来。”
李思华笑呵呵地回答:“彼此彼此嘛,我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看文章都是懵的,满篇的繁体字。尤其是要写文章的时候,更是痛苦。当时我自己搞了一个繁简字对照表,天天带在身边,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地查阅某个字的繁体是怎么写的,过了好几年才比较习惯了,脑子里也都记得了。那个时候可比您现在头痛多了。”
主席哈哈大笑:“所以风水轮流转啊,解放以后就轮到我们痛苦了。”
李思华乐了,说道:“那还是不一样,从繁体学简体多简单啊,反过去可难了。”
说笑一阵,专列已经快到宜昌了。这一次是李思华参加三峡水利工程的开工仪式,她知道主席非常关心此事,邀请他同行共同参观考察。
1956年,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这加快了三峡工程的准备速度。
1939年建国后,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就开始了,李思华是一直坚定主张必须要建设三峡工程的,原时空的事实,对她而言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生态环境这个领域,她一向都是坚定的“改造自然派”,而不是原时空那种所谓的“保持自然派”。
修筑三峡的理由,对她而言是很简单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这两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东部大区的膏腴之地、文明重镇,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和近千万的人民,由于长江边地域的海拔,往往低于大洪水来时的水位,因此长江洪水对这两个地域就构成了腹心之患。每隔若干年,总会有大洪水,造成这两个平原的重大人命和财产损失。
所以防洪才是最根本的,至于三峡工程带来的其它好处,例如万吨轮可以通航到重庆,使其年货运吞吐量从千万吨上升到两亿吨;例如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例如清洁水电替代火电的环境保护效应,再如对上下游水资源的调配功能等,都没有防洪这一条重要。
之所以没有在建国初期就正式开始建设,主要是因为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当时新中国的水利科技,还没有达到保险的程度。
她知道,原时空的三峡工程是2008年财务决算的,花费了2000亿人民币,正是由于如此高的成本,她才印象深刻,到现在还能记得起来,即使在开工的1993年,当时的静态预算就达到了900亿元。
因此在新时空的六十年代,她预计三峡工程的建设费用,也要达到200亿元左右,预计会相当于届时全国GDP的不到2%,现在从1959年开始动工建设,计划到1970年竣工,12年的建设周期,每年至少投入全国GDP的0。15%,这个数字很高了,现在的“西水北调”工程,也不过占到0。05%。当然,如果西水北调工程大规模开工,费用还是会远超三峡的。
不过在新时空,现在已经为三峡工程,省了一大笔钱,在建国初期大移民时代,就已经把所有库区可能淹没地带的民众,全部移民,并不再移入和建设,这些地域早就清理干净了。原时空单单是移民,就花了700多亿。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条件具备了,做得越早,成本越省。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每一块钱都恨不得能掰成两块用,自然还顾不上三峡工程。现在建国二十年了,在水利科技方面,新中国可谓也是发展到了全球先进的程度,三峡工程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开工也就水到渠成。
主席1956年到湖北视察,其中一个原因正是1956年葛洲坝工程竣工。而葛洲坝的建设,本来就是为了弥补三峡建高坝损失的水头势能,需要在下游建一个低坝,同时也是为后来的三峡建设储备经验。三峡大坝靠重力发电,位于中国地理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而葛洲坝主要是靠流量发电,属于低坝。两者相结合,就能充分地利用水能。
车到三斗坪,随行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地方政府领导人一起下车,三峡工程项目的施工领导团队和很多群众,都在等待着主席和李思华,附近至少10公里左右,都是闻讯赶来的群众。
三峡的总工,亲自向主席和李思华介绍了工程的概况: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总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毫无疑问的全球第一大水电站。
这些数据与原时空的差不多,因为要求的任务一致,而在同一个地点修筑水坝,都采用中坝方案,自然最后的设计参数也就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