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然是味道。陈记的白案师傅都是从学徒做起,历练多年才能独当一面,基本功自然无话可说,可配方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或许有改良,但底味终究不会有太大变化。
若是面对普通百姓,重油重糖做出的点心十分讨喜,可这次的客人是从中州来的贵人,参与挑选品评的又是出身不俗的书院学生和夫子。
他们什么好东西没见过,百姓舍得掏钱买点心是因着平日极少尝到甜滋味。可王杰他们呢,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太过甜腻的点心反倒适得其反。
她做祈愿糕时用的枣泥做馅,没另加糖,虽也是甜的,却不发腻,加之清苦的茶粉,自然合了他们的口味。
除了味道,第二个至关重要的便是花样。
陈记铺子大,每日做的点心不计其数,
哪有闲心一一雕琢,偏偏越是讲究的人家越是看重这些。
遥想她当年为了讨崔馨月欢心,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将每样点心都做得精致可口,引得崔小姐多尝一口都是莫大的幸事。
让书院帮着准备时盛锦水便想过了,她只有一人,纵使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如今有陈师傅和他带来的学徒,人手肯定是够了。
回想自己的点心单,她准备做几样花酥,再做道酥油鲍螺,最后配上咸口的虾饼和裙带面,该是足够了。
陈记师徒的基本功果然不错,他们虽对自己心存偏见,但干起活来却一点不含糊,早已照她的要求提前开酥。
开酥后,做花酥便简单了许多,盛锦水对此驾轻就熟,三两下便能捏出玉兰花酥和荷花酥。
虾饼和裙带面也不难做,她调味后盯着几个学徒就是了。
真正麻烦的是酥油鲍螺,早在捏花酥前,盛锦水就让学徒将牛乳倒进竹筒使劲摇晃。
陈师傅见此还曾不满地瞥了她一眼,打心眼里以为她是在公报私仇。
盛锦水顾不上解释,等她用半个时辰捏好了花酥,装在竹筒里的牛乳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44章第44章打架(小修,可不看)……
捞出竹筒上层浮起的奶渣,捣成细腻滑顺的酥油,再掺入适量蜂蜜蔗糖,等凝结后挤入盘中。
盛锦水的手极稳,转动盘碟时还能挤出一枚枚点心。
点心上尖下圆,周身勾出圈圈细腻的螺纹,像螺蛳儿一般。
她随崔馨月到中州时,酥油鲍螺已经风靡,成了各家女眷交际时必备的小点。
酥油鲍螺出自西域,能在中州蔚然成风,自有它的缘由。
盛锦水随崔馨月初到中州时有幸尝过,入口即化,口感柔顺滋味清甜,难怪会对贵人们的胃口。
后来为了讨崔馨月欢心,她下了苦功练习,这才熟能生巧。
此时的中州或许已有酥油鲍螺的做法,可在小小的云息镇却还十分稀罕。
陈师傅本有些不屑,见她让自己的学徒干这费力的活计不禁翻了个白眼。
可当她捏好花酥,又变戏法似的做出酥油鲍螺时,眼中轻视渐消,反倒多了几分认真。
做了这么多年点心,手上有没有真功夫,陈师傅还是能看出来的。
他背手站在离盛锦水几步远的地方,瞧她柔嫩的指尖灵巧地塑形,除了惊叹外,更多的还是疑惑。
厨房里几人干得热火朝天,忙到午时才得闲吃上几口热食。
成江帮不上忙,便守在门外,间或瞧一眼屋内忙碌的盛锦水,见她手上动作不停,还要顾及几个小学徒,当真是忙得脚不沾地。
出神间,一个中年男子步入院中,看着四十出头的年纪,面色黝黑,眉间几道深刻的褶皱,见到成江后一顿。
成江却已十分有眼力见地喊人,“闫山长。”
说话声惊动了屋内几人,其中却没有盛锦水,她仔细将热油浇在花酥上,盯着花瓣似的酥皮层层绽开。
闫山长不明所以,朝他点头后进了屋里。
乍然见到盛锦水,又是一愣,眉心褶皱更甚,眼中甚至有浓浓的疑惑,等看清起锅的花酥后才好转了些。
“你就是王杰请来的师傅?”闫山长问道。
盛锦水这才注意到他,不过手上还在忙着,便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用筷子小心夹起花酥摆在盘上。
时间紧迫,她只来得及做两种花酥。
一种玉兰花酥,嫩绿花蒂,莹白的花瓣层层叠叠,绽放在花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