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淮淡淡道:“赵兄的意思是?”
赵子安压低声音:“有些卷子,上面已经打了招呼,你若真的一一拒绝,恐怕……不太好。”
薛淮看着他,道:“赵兄是想提醒我?”
赵子安笑道:“我只是觉得,薛兄这般才华横溢,若因一时倔强而耽误了前程,实在可惜。”
薛淮轻轻一笑:“多谢赵兄好意,不过,臣只愿凭心做事。”
赵子安脸色微变,随即摇头道:“薛兄,你这性子,迟早要吃大亏。”
说罢,他转身离去,留下一抹意味深长的目光。
薛淮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已有计较。
果然,正如墨韵所言,春闱尚未开始,暗流已然涌动。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心中却愈发清明。
??
正月二十八,春闱正式开始。
贡院之内,戒备森严,所有考官皆已入闱,不得外出。
薛淮坐在“礼”字号房内,翻开第一份试卷,提笔批阅。
他知道,接下来的半个月,将是他在朝堂上真正意义上的“首秀”。
他能否守住初心,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将决定他未来在朝堂上的立足之地。
他缓缓落笔,写下第一句批语。
“策论通达,立意深远,可荐。”
笔锋一转,他心中默念:这一笔,我只写真言,不写虚辞。
??
(全文共计3875字)
正月二十九,贡院内依旧寒风凛冽,但屋内炭火旺盛,暖意融融。
薛淮端坐案前,翻阅试卷,笔锋稳健,批语严谨。他虽为同考官,但因前番在工部案中表现出色,又因那首咏梅词名动京师,故而不少同僚对他颇为关注,甚至有传言说他极可能在此次春闱之后,升任礼部侍郎,或调任都察院。
然而,薛淮对此并不在意。
他心中清楚,朝堂之上,风向瞬息万变,今日的赞誉,明日或许便成攻击的利刃。更何况,他已察觉到,某些人正在暗中试探他的底线。
午后,一名内侍悄然来到“礼”字号房,递来一封密函。
薛淮展开一看,字迹工整,内容却令他眉头微皱。
“近日有言,薛侍读拒太子之托,不识抬举。今岁春闱,望君谨言慎行,勿负圣恩。”
短短数语,却暗藏杀机。
薛淮将密函缓缓收起,心中已有计较。
他并不意外太子会派人来施压。太子虽未亲自出面,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显然是在提醒他??你已入局,不可退缩。
他沉思片刻,提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小楷:“臣本布衣,蒙圣恩拔擢,自当恪守本分,不辱使命。”
写罢,他将纸条折好,放入袖中,继续批阅试卷。
他知道,自己已无退路。
??
二月初一,贡院内气氛愈发紧张。
主考官孙炎召集所有同考官于内堂议事,宣布了朝廷对此次春闱的严格要求:“今岁科考,务须公正无私,杜绝舞弊。若有违者,必严惩不贷。”
众人皆肃然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