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的学生们之前多多少少听过去年朝中的争论,学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有心理准备。
对于大多数监生而言,地球是圆是方不重要,只要和儒家经典不冲突,他们就能接受。
至于后面的什么计算田亩的方法,反正科举不考,考完再学也是一样。
谁料科举虽然不考,国子监却要提前考试。就考这本书的内容。
考试结果惨不忍睹,乾隆这才得知,许多人根本就没看到三章。
乾隆本来只是想看下监生对新世界观的态度,结果这些人竟然不当回事。
永璜、永琏去九州清晏时,就听汗阿玛在那和五叔抱怨。
“看看,这答得都是什么?怎么还有人把地球是圆球写成圆盘的?”
国子监送来几张试卷,乾隆看的气不打一处来。
弘昼也很生气,他和十六叔辛辛苦苦编写的书,这些监生根本不好好学。
“让他们学习一下计算田亩面积怎么了?日后治理地方难道用不上吗?还有这个算河流速度的,去了河道衙门,必须要会。”弘昼觉得十六叔加的这点私货都非常实用。
见永璜、永琏进来,乾隆就道:“连这兄弟俩都能学会,就这么薄薄一本书,学起来能用多少时间?”
永琏忙附和汗阿玛,“就是就是,他们大概以为这书和科举没关系,等下回科举的时候,加几道实用的题目,他们就傻眼了。”
乾隆和弘昼闻言都是一愣,科举考试的内容改起来可没这么容易啊!
不过监生们八成就是这么想的,只学和科举有关的内容。八股策论之外的都不重要。
“这还没入仕,就开始不听朝廷安排。以后朝廷可不敢用这些人。”永琏故意把事情说的很严重,“汗阿玛让我们学,我们就算晚上少睡几个时辰,也要把这书读完。”
永琏说着还凑到汗阿玛身边,“儿子昨晚读这本书,亥时才睡,计算河流速度的方法我已经会了。”
乾隆见小家伙仰着小脸求夸,就摸摸他脑袋,“那可不得了,这世上还有能让我们二阿哥熬夜苦读的书。”
他说
着看向弘昼,“看看,你和十六叔的面子多大?”
小侄子喜欢读自己编写的书,弘昼也很高兴,对永璜、永琏道:“你俩可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别说,最后那一章挺难的,当时十六叔写出来,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懂。”
乾隆:“你还好意思说。”
弘昼:“真的很难,皇兄你学会了吗?”
“朕不用学,本来就会。”乾隆赶紧转移话题,“这件事不仅是监生的问题,老师们也有责任。没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
弘昼点头,“就是就是,一定是国子监那些先生们没把朝廷的旨意传达到位,监生们才不重视。”
乾隆就说要追究国子监先生们的责任。
永琏又问:“那各地官学怎么办?汗阿玛还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吗?”
“朕再想想。”乾隆不想轻易动科举,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已经引得许多读书人不满了,若再动科举考试,恐怕又要出罢考事件。
牵扯科举改革,是要循序渐进。永琏于是没再说什么。
科举虽然不能改,京城的旗人官学却不用考虑这么多,乾隆次日就下旨,京城以及关外各旗人官学,今年年底进行一次考试,就考《乾隆新要》的内容。
乾隆还在谕旨里说了,两位不到十岁的皇子,都能在几天内学完这本书,官学的学生只要认真,就不可能学不会。
但乾隆忽略了一个问题,永璜、永琏在读《乾隆新要》之前,已经学会“日心说”“地圆说”了,也稍微有一些几何学基础,读这本书当然轻松。可官学的学生们之前没接触过这些。
很多人学到什么地球要自传又要公转的问题时就开始头秃,这么难的书,两位皇子竟然两天就学会了,真是天才!
永琏还不知道汗阿玛又在外面吹儿子,七月底,他们从圆明园回到宫里。
先帝三周年马上就到了,乾隆要准备带着太后去泰陵祭祀。
虽然知道先帝魂魄在太庙,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因为正值收获之际,御驾所经之处难免踩踏田地,乾隆还特地下旨,给受影响的百姓补发银钱。
然而各项礼仪都定了,直隶一带连日阴雨,地面泥泞不堪。
就有官员上奏,要不暂缓至霜降后启程?被乾隆否决了。
又有官员表示,这一路上影响百姓秋收种麦,与其补发钱粮,还不如暂缓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