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三年。
一转眼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就过去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明也发生了很多事。
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其实也都是在为同一件事酝酿。
就比如发生在隆庆元年腊月的一件大事。
当时都传说罗龙文藏有巨额脏银,也传说倭国富银。
但这些仅仅也都只是传说,除了最早接触的人,知道这是真的,剩下的人即便是相信,也都是热闹多过事实。
但随着赵文华和谭纶两人,大张旗鼓的将罗龙文在朝鲜窝藏的三百万两脏银,从天津卫运上岸,让一路吃瓜看热闹的百姓们都看到了这装满三百万两白银的银车之时。
原本只是吃瓜看热闹的老百姓们,就真的沸腾了起来。
这可是三百万两白银啊!
普通人就算是努力十辈子,也未必能赚到其中的零头。
但是只要有机会出海,有机会去到倭国,有机会弄到倭国的银矿。
那么这一切都将不再是梦!
所以从那一刻起,原本只是看热闹的普通百姓,这一刻就化为了巨大的民意海啸,他们都无比鲜明而又坚定的支持着朝廷对倭国的征讨。
朱载坖在看到这一幕后,内心也是无比感慨的。
本来他是不想这么利用民意的,毕竟这种方式利用下的民意,也是很容易失控的。
可是如果用教育的方式去利用民意,这个过程又太过漫长。
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电视剧,也没有广播站,消息传递起来所受到的局限性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朱载坖下令建议一些乐府机构编撰一下当年倭寇入侵沿海地区的戏文故事。
但是这些久坐太平的戏曲人材,根本就编不出那种接地气的苦难戏曲。
他们最后编出来的故事,让朱载坖看了一遍之后,都嫌弃的直摇头。
所以,想要利用文化传播的思路,宣传倭寇的穷凶极恶,宣传沿海百姓的苦难可怜,宣传大明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是有些难度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认知里面,他们即便是听闻过一些,当初倭寇肆虐的沿海地区的故事,也只是当做是故事听听,并没有任何感同身受的感觉。
毕竟遭受倭寇之难的不是他们。
所以,想要调动这些百姓们的民意支持朝廷对倭国用兵,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作为皇帝的朱载坖虽然也可以不在乎这些民意,就单纯的只从利益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就可以召集百官决定对外用兵的事宜。
可是这种缺乏百姓支持的战事,打的时间短,取得的战果丰厚,损失又相对较少,这还能接受下去。
但万一战事陷入焦灼,拉的时间久了,朝廷和民间又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朝廷此举就是劳民伤财,在打不义之战。
那么坚持的越久,收到的反噬就会越大。
就像千年前的隋唐征服高句丽之战一样。
如果此战是放在数百年后的民意基础上去打,那绝对是正义到没边的战争,老百姓们也肯定是举着双手双脚来支持的。
可是当时时代除了王朝高层看到了高句丽带来的威胁和风险之外,大多数的老百姓是并不知道高句丽在哪,打它又有什么用。
所以,当隋炀帝一次一次的征召大军和民夫,发起对高句丽的倾国之战时,老百姓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一旦前方战事失利,又导致了极为严重的连锁反应,那么作为发起此次大战的第一责任人,隋炀帝即便是再能甩锅,这些责任还是会换一种更加严峻的方式反馈到的身上。
因此,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无果之后,不管他再做什么的奇观政绩来补救自己的名声,大隋内部的人心也都已经不行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在地方上直接蹦出了十八路反王,在世家统治的阶级基础里面,也出现了很多三心二意的世家大族在阴奉阳违隋炀帝的权威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