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宫精舍。
朱载坖终于又再次得闲有空来看望嘉靖皇帝了,现在的嘉靖皇帝养尊处优的一年,看起来竟然还有些胖了。
可见在他禅位的一年里,他的小日子比之从前都不知道舒坦了多少倍。
垂垂老矣的黄锦现在也不用时时刻刻的伺候在嘉靖皇帝身边了,他原来要做的事情,现在也都让更加年轻力壮且有眼色的年轻太监去做了。
所以在平时的时候,黄锦也只是陪在嘉靖皇帝身边,和嘉靖皇帝说说话,回忆回忆往昔岁月。
与此同时,嘉靖皇帝也在闲暇之余想起了自己的实录编撰工作。
要知道一般皇帝的实录,可都是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继任的新帝命翰林院组织人员修撰的。
所以在修撰这些实录的时候,即便是继任的皇帝再孝顺和维护先帝,也就难免会写上一些前任皇帝的过失之处,以警示后来之人。
但是现在嘉靖皇帝刚刚禅位一年,也没驾崩,他居然就惦记上自己的实录编撰工作了。
所以在这一次朱载坖来看望的时候,嘉靖皇帝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想让朱载坖下旨组织一群翰林院的编撰们,帮他修撰实录的草稿,以供他揽阅自己御极四十五年来的成就与过失。
朱载坖一听这话,就明白嘉靖皇帝葫芦到底想卖什么药。
他就是想要一个伟光正的圣君形象。
但是吧,这种圣君形象可不能真的自封,还得靠别人的承认与认可,这才是靠谱的。
要不然,除了徒增笑料,让后世之人笑话改史篡史之外,别的也留不下多少好名声。
就比如本朝太祖皇帝修撰的《元史》,就被人笑话了多少年,其中的错漏简直不堪入目。
若不是这本《元史》带有极高的政治属性,说不定早在建文永乐朝的时候,就被重新编订了。
但是这些也都不重要,毕竟老朱是真的有开天辟地这般的大功在身,《元史》修烂一点,也无所吊谓,反正这个元朝这个王朝除了疆域和忽必烈能被单独拎出来讲讲之外,剩下的真的是不值一提。
谁要敢夸元朝一句好,谁要敢替元朝说一句公道话,那必然也是会被一大批二极管民粹疯狂攻击的。
所以,对于《元史》的态度,朱载坖虽然也曾想过下令重修,但最后考虑到政治影响,也考虑到将来几百年后的一些思想影响,朱载坖也就作罢了此事。
现在好不容易按下一个葫芦,又飘了起来嘉靖皇帝这个瓢,可真是让朱载坖感觉一阵头疼。
但是吧,朱载坖又不能无视了嘉靖皇帝的这个愿望,而他不又能修一本毫无意义的《嘉靖实录》哄着嘉靖皇帝开心,然后自己背上美化历史,篡改历史的恶名。
所以,朱载坖最后想了一个更加骚的操作。
朱载坖哄着嘉靖皇帝说道:“父亲,关于实录的修撰,儿心里早就有了计划,也已经下旨让翰林院调取父亲御极四十五年来一切旨意奏疏文本等。”
“但是这四十五年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翰林院那边一时也难以取舍,并列出一个详细的章程和计划。”
“所以,儿就又下旨让他们先将父亲历年来所下的圣旨都单独整理出来,然后再将平时父亲起居注中所言的一些重要讲话,再单独摘抄出来。”
“儿准备先为父亲修一卷《圣训文选》出来,然后刊印成册,宣发天下。让世人都能看到父亲光荣伟大,为民着想,为社稷谋福的光辉一面。”
嘉靖皇帝听着朱载坖的这个回答,眼睛也不由发亮了起来。
这个好像也不错呀。
嘉靖皇帝惊喜道:“行,那就先这样办,先将朕御极四十五年来的各类旨意,以及重要讲话整理出来编撰成册,朕也要让天下人看看朕这四十五年来为国为民,是如何呕心沥血,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勤政爱民的。”
朱载坖笑道:“父亲英明,儿回去就下旨让赵贞吉领着翰林院和通政司办理此事。到时候,儿会让他们多编撰几卷出来,让大明上下的官员们都能够人手一本,他们时刻的牢记着父亲御极之时的谆谆教导,让他们感悟父亲的光辉伟大的深邃思想,然后更好的为大明社稷奋斗,更好的为一方百姓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