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重生七零种田外传章节目录 > 第184章(第1页)

第184章(第1页)

杨妙华夫妻俩咬咬牙,还是决定让老大去县城高中读书。

这样一来,原本在农村还算比较宽裕的家里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而且杨妙华是知道某些城里人是有多势利眼儿的,她可不想自己女儿到了县城受太多这样的气。

杨妙华动了搬去县城的心思,但也仅仅就是动了这个心思。这几年他们家倒腾药材买卖是攒了点钱,但也就是相对于生产队社员而言比较宽裕,想要在县城安家生活,那实在是够呛。

偏生这个时候,杨招娣还跳出来,先是说女娃娃读书没用,迟早都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让他们别浪费这个钱,然后又是来介绍对象,说什么早早结婚以后啥啥的……杨妙华本来就烦心呢,听这话简直是当场就炸了,直接抄起扫把就给杨招娣打了出去。

给这事儿一刺激,本来趋于安稳的两口子又开始折腾起来,特别是赵福安,他们虽然在公社街上租了个药材铺子,但是并没有整天都呆在公社街上,相反,他们生产队的地和农村的副业养殖一直就没松懈。这些大多数都是赵福安在忙活。

说起来,这两年生产队开始养起了兔子,毕竟兔子生得多也长得快,反正就有好多人家都在养兔子。上辈子这个时候,老大已经结婚,他们已经扩建了房子,原本的住房空了出来,自然是跟着大家一起养兔子。但是这辈子,他们并没有扩建房屋,那点

地方都逼得他们必须在外头租房子屯药材,更别说还要养兔子了。

现在赵福安却一咬牙就提出也跟着养兔子:“反正老大不是要去县里读高中了吗?她在那里寄宿,住学校里头,你跟老二娘俩就住这铺子后头,我一个人在屋头就是了,那房间可以腾出来养兔子的……”

杨妙华也动过这念头,但马上就被否了,主要兔子味道实在太大,而且非要说的话,现在兔子也不是那么值钱的,还很麻烦,因为这东西特别能啃,要养兔子还得先做铁笼子,养的越多这投入越大。而这种养殖,除非真的扩大规模,否则你就是养个十几二十只在家里,到时候也赚不了几个钱,家里还会弄得乓臭,人也累得要死。

“不行,这能挣几个钱?你到现在还没看明白啊?这种地啊养鸡养鸭啊,就那点是挣不到啥子钱的,要想赚钱,还是得另外想办法。”

其实杨妙华也愁啊,现在虽然说改开了,实际上还是摸索着前进,他们这山区就更落后了。大家都穷的情况下,就是想做点生意什么的都很难。特别是在农村,衣食住行那都是能省则省,有谁会在外面特意买啊?他们的药材生意能做起来,那都是在农村收购倒卖到外头去,不然就靠在公社在农村做生意赚钱,那真的是想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从哪里带起来的风潮,附近几个公社都开始种桑

养蚕。

当被队长问到跟前要不要跟着养蚕的时候,杨妙华才想起来,上辈子也有这桩事儿,这就差不多跟他们开办粉条合作社一样,现在种桑养蚕的本质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要在除了粮食作物之外提高农村农民的产出,这一定程度上其实也算是有用的,但要说真正起大作用赚多少钱那还是没有的。

上辈子这养蚕的事儿在村子里也就折腾了七八年,到九十年代中期村里就几乎没有养蚕的了,倒是种下的桑树还留了挺多年,直到零几年开始大家陆陆续续大面积种果树,桑树才被砍伐。而要等到她都死了之后,外面才流行起吃桑葚,还卖得挺贵。杨妙华当时只是一缕孤魂儿了,看着都忍不住咋舌。怎么说呢,他们村子里以前种桑树到了季节桑葚多到根本吃不完,而且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这东西有毒(因为吃了舌头和嘴唇都会变色,其实就是染上了颜色),他们农村人都很少吃的,而且还都是教育孩子不能吃的,谁家孩子偷吃桑葚回家还要挨打,大孙女小时候就没少因为这个挨打。没想到桑树都砍完了,外面桑葚倒是卖上价了。这辈子养蚕是不养了,但是种桑树还是可以的,选好位置,以后也不砍,多留着哪怕不等着卖价钱,光是留给后人能吃的就行。想想上辈子,到她重孙那时候,都没吃过真正又大又紫饱满多汁的桑葚,也是

挺可惜的。

不过也是因为提到种桑养蚕,杨妙华想到了种果树。

上辈子,他们这地方后头发展成了柑橘之乡,尽管年轻人都往外跑了,可是仍旧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家种果树,漫山遍野放眼望去都是果树,而且种果树比起种粮食,那真的是没那么累,收入还更多。

想到这里,杨妙华就有些蠢蠢欲动,因为等到集体都种果树了,其实赚钱也没那么多,而且那还得等多久啊。上辈子隔壁蒋家大队的有家人就是在大家都还在种桑树的时候,就去外面搞了蜜桔和椪柑树苗回来栽种,那时候大家都笑他,结果人家就靠着那么十几棵树,每年收获的时候就在附近几个集镇上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人家九十年代就进城租房做生意,赚钱买房,到她重生前,人家早都不回农村了,倒是那一批果树还留着,老树老品种,村里还有人会去摘来吃,因为没人管理,不施肥不打农药纯天然,反倒比村里大家种的什么不知火清见春见明日见脐橙血橙爱媛果冻橙的还要受村里自己人欢迎。

只可惜,杨妙华打听了一转都没找到卖树苗的,这年头,他们这地方有柑橘树,但都是本土老品种,就是后来叫红桔本地叫书柑儿的那种,不甜,还容易上火,村里人都不喜欢吃。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剥皮来卖,没错,杨妙华这里也在收这种橘皮,毕竟是做

陈皮的上选材料。就连上辈子最早种果树的那家人,现在都没个动静,杨妙华细细想了一圈,明白过来这还是早了,那家人种果树至少也是87、88年的事了。

想到这些杨妙华就感觉很泄气,明明有那么多想法,可不是囿于山村不好施展,就是由于本钱不够,甚至时间太早,真是太令人憋屈了。

其实要说完全的本钱不够倒也不是那么回事,要是他们真能豁得出去,也可以大胆到县城租房赚钱,不过那就得舍弃现在的药材收购了——废话,很多药材就是在山里才能有这么比较便宜的价格。杨妙华觉得不划算,而且她到底还是缺了那么一点胆子,不敢做出那种决定。

谁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们急于开拓局面想要多赚钱的时候,章家那边也在积极图变,想到了倒卖粮食这个法子,找上了杨妙华两口子,一下子一拍即合。

赵福安其实都还有些犹豫的,主要说是改开了,但其实国家对粮食的管控还是挺严的,粮站的存在感直到千禧年后才慢慢削弱,按理来说,现在除了交完公粮,农民富余的粮食要卖也只能卖给粮站。但粮站的收购价格嘛,大家都懂的。而且就运动的时候,都有人铤而走险倒腾粮食,更何况是这个时候。

杨妙华则是因为早就知道了,上辈子章家就是靠着倒腾粮食发家的,他们一开始也招

揽过大女婿,对,上辈子此时老大已经结婚,大女婿比她年长了十岁,正是青壮年能干活的时候,章家那边就想着带他入伙,结果大女婿不去干,他们自家也是瞻前顾后怕惹麻烦,结果就是人家胆大心细发了家,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一辈子也没能走出农村。

这辈子她都快忘了这茬,结果人家再次来邀请,她又怎么会错过?

眨眼到了八五年,这一年老大高考了,到了县城她本来不属于成绩特别拔尖的,但是一直努力,又有于书彬和孙菁菁两口子的帮助,最终还是很顺利的报上了省城大学——谁也没想到,这两人最终会走到一起。

不过其实想想也并不让人意外,在那些年里,于书彬就给了孙菁菁很多帮助,只不过那时候都还没开窍,两个人真正走到一起,还是在大学里,是的,恢复高考后于书彬也考了省城大学,两人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慢慢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结了婚。分配工作一个分到了省城服装厂,一个分到了机关单位。干了三年,于书彬调到了陵县。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下基层镀金,这在什么时候都不少见。

杨妙华还记得上辈子跟在那个上岸的外孙女身边,就看过到他们单位来“学习”的,一个个小年轻却因为是省厅直属单位的,整天班也不上人都见不到,但是工资可比基层领导

都高,而且那些个对外孙女这样刚考进去在体制内没人脉背景的小科员呼来喝去随意压榨各种劝酒甚至逼酒的基层领导,面对这些人也得客客气气挤出笑脸开口就得称呼人家“领导”……别说外孙女看的羡慕极了,就杨妙华那时候身为阿飘都羡慕。

但于书彬又是不一样的,他到了陵县并没有待在县城天天坐办公室,反而经常下公社到处跑,后来“河口灰包蛋”以及“红旗粉条”这两个品牌的建立,并且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厂,都跟他有关。甚至他还搞起了榨菜生产厂……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且说孙菁菁在服装厂待的不痛快,夫唱妇随也回了陵县,不过她并没有就当全职主妇,而是一直在学习,说是想要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还要去南方考察,甚至还说要去进学,不过这些杨妙华都不太懂,也就听听,安正知道都是往好的在发展就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