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几天,林磊和方宇开始尝试不同的方式。
他们不再强调“画画”,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地涂鸦、拼贴、甚至只是在纸上随意地划动。他们用音乐、舞蹈、故事来引导,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温度。
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愿意动笔了。
一幅画上,是一个孩子站在悬崖边,手中握着一朵花。旁边的孩子说:“他说,这朵花是他妈妈留下的。他不敢走过去,但花会告诉他,妈妈一直在看着他。”
另一幅画上,是一只被锁住的鸟,但它的翅膀却张开,仿佛随时准备飞翔。孩子说:“我不能说话,但我的心可以飞。”
林磊看着这些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不是沉默,”他对王秀兰说,“他们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
王秀兰点头:“而我们,就是那个方式。”
---
一个月后,学校举办了一场小型展览。
孩子们的画作被挂在教室的墙上,每一幅都配有他们自己录制的音频。有的孩子用声音描述了画中的故事,有的则用简单的乐器演奏了一段旋律。
展览当天,孩子们的家长也来了。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用画讲述自己的故事,许多人忍不住落泪。
一位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女儿,声音哽咽:“谢谢你,让我们终于听到了你的心声。”
林磊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温暖。
他知道,他们做的不只是教育,而是一次真正的连接。
---
回到北京后,林磊和方宇再次站在“心灵画语”艺术中心的露台上,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在远处闪烁。
“你还记得我们最初的梦想吗?”方宇问。
林磊点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听见,被理解。”
方宇笑了:“我们做到了。”
林磊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这只是开始。”
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们已经准备好,继续用画笔、音符和舞蹈,去讲述更多孩子的故事。
而他们的画,也将继续,照亮更多人的世界。
---
就在这时,王秀兰的电话又打了进来。
“磊子,有个新项目。”她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次,是南极。”
林磊一愣:“南极?”
“对。”王秀兰解释道,“那里有一所科考站,站里有个孩子,患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他的父母是科研人员,常年驻扎南极。他们听说了‘心灵画语’,希望能为孩子开设课程。但这次,不只是孩子,还有那些常年驻扎在极地的科研人员,他们也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林磊沉思片刻,然后笑了:“当然。”
方宇站在一旁,听到了对话,也点头:“我们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