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随伯英这般的人,其实追随的是他,而不是皇位。
这个人,不好控制。
皇帝为他欢喜欣慰的同时,又心生出一些不满来。
很快,他就看见了结果。随伯英跟渝州书院决裂了。他很快就开始走自己的路。
等他明白过来,他跟渝州书院党派毫不相同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
这份明白,看见了他坐在皇位之上的身不由己,看见了他被江南世家辖制的狼狈,看见了江南百姓的困境之后的无能为力,看见了他……也只是在谋皇帝之利,并不为完全为百姓,只是为了对抗江南世家。
虽然念头奇怪,不符合明君的举止,但他确实不喜欢。他更喜欢宫里的太监们,他们只要听话,只要懂事,只要顺着他的心意去就好了。
宁朔低眉:“臣今日是想问……陛下究竟是想查随家案,还是不想查随家案……您让先生查,让臣担任督察院官职,好似是愿意查,但除此之外,您不让三司参与,也不让人帮忙……臣不懂。”
他走了一条孤道。
他好似一个少年人不懂人情世故,但又固执的问何为人情世故——皇帝如是想。
他现在想起来,依旧很愤怒。
为什么?
皇帝始终不太懂他。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皇帝当时心里就有了不满,但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顺着道了一句:“爱卿所说极是。”
皇帝当时就在想,将太子交给他好吗?
再后来,他登上了皇位,将最信任的位置交给了他,还将太子亲自交付他,殷殷期望,真情厚意,半边不掺假。但即便是亲如兄弟,也会随着日子渐渐长起来,便也有了长长的隔阂。
因为他知道,他任由随伯英去死,无论他是不是被愿望污蔑的,他都愿意让他顺其自然去死。不为别的,只为着随伯英年岁越大,便越来越活得明白。
他不贪图名,不贪图利,他太有自己的主意了,他连上位者都敢挑选——他不是挑选了一位君主,而是一位贤能的君主。
并不是因为他是君主。
那应该是个夏日。
倘若有一日,自己做错了事情,他就要失望而去了。
他忠心,是因为他是明君。
这怎么可能呢?
皇帝很愤怒。
他微微出神,半响才道:“你问的问题,朕也无法明确的答复你。”
所以后来随伯英倒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太子跟随伯英太过亲密,所以生了嫌隙,又或者是为了晋王打压太子,更聪明一点的便是猜测随伯英只是江南和北边之争的牺牲品。
随伯英……太聪慧了,太有主见了,他不可控,他明白了渝州书院跟他的不同,甚至都不来询问自己的意见。
他还发现了随伯英一个愚蠢的地方。像他那样的人,竟然也会看不清渝州书院党派,明明道不同,竟然还一味的跟着宋阁老等人走。
随伯英,背着所有人义无反顾默默筹划的图谋,他心知肚明,即便与他的道相同,但他依旧不愿意用随伯英。
他不像个奴才,倒像是主子。
5
补了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