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早春,养心殿里弥散着淡淡的檀香味,明黄色的帐幔低垂似动非动,两宫太后坐在后面,慈禧递给慈安一块冰糖,那是奕欣从洋人那里拿回来的。大殿高台上,小皇帝载淳(同治),歪在宝座上打盹。台阶两侧跪着群臣,红顶子一片,辫子低垂,偶有窃窃私语。突然一道明亮的声音传来,“启禀太后,臣有本要奏。”慈禧一听是小叔子“鬼子六”奕欣的声音,这声音太熟悉不过了。慈禧看向慈安,表示征求意见,慈安点了点头。“恭亲王,有事早奏。”慈禧尖着嗓子说道。奕欣往前迈了半步,神情庄重,朗声道:“如今英法联军暂时安分下来,可将来谁能保证,他们不再实施暴行,洋枪洋炮果然厉害,这是事实,承认有距离,迎头赶上才是正解,这不丢人。”“恭亲王,有话明说,何必拐弯抹角。”军机大臣文祥催促道。奕欣加快了语速,“太后,我们也要造洋枪洋炮,为了及时处理与洋人的事务,臣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办外交、洋务……”“等等,办洋务,还不丢人,恭亲王,你还是天朝上国的臣子吗?别忘了洋人是我们的藩臣,向洋人学习,亏你说得出口。”说这些话是工部尚书倭仁,由于激动,他花白的胡子如风中的小草,抖动不止。“倭大人此言,恕臣不敢苟同。”奕欣转过身,目光扫过殿内的守旧老臣,“如今的英法美俄,船坚炮利,两次鸦片战争已经证明,他们不是‘藩臣’。去年英法联军进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咱们连谈判都找不到专司之人,只能临时拼凑班子,这才吃了大亏!”他顿了顿,声音沉了几分:“这衙门不是为了抬举夷人,是为了‘办事’。各省办洋务的督抚,买洋枪、请洋匠,事事要跟朝廷请示,可六部谁懂这些?总理衙门能汇总消息,定个章程,免得各省各自为战,各位同僚,这点道理难懂吗?”户部侍郎宝鋆跟着附和:“恭亲王说得在理,去年跟俄国人谈《北京条约》,臣跟着跑前跑后,连个存档的地方都没有,有个专门的衙门,至少能有条理。”倭仁却梗着脖子:“设衙门就得添官,添官就得耗钱!再说,跟夷人打交道多了,难免沾染夷俗,坏了我大清体统!”奕欣冷笑一声:“体统?圆明园的火还没烧尽,八里桥的尸骨还没寒透,大人跟臣说体统?”他转向帘后,语气恳切,“太后,臣并非要学夷人之政,只是要学他们的技艺,这衙门就像个窗口,把夷人的动静看清楚,把咱们的事理顺了,才能守住祖宗的江山。难道不是这个理吗?”对于奕欣的反问,殿内静了片刻,帘后的慈禧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恭亲王说的是‘办事’,不是‘媚夷’。眼下内忧外患,办事最要紧。”她看了眼慈安,意思是准了吧,慈安点点头。慈禧便不再犹豫:“那就依恭亲王所奏,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总领其事。即日起,甄选干练官员入职,凡事以务实为重,别让洋人再看咱的笑话。”奕欣深深叩首:“臣,遵旨。”太监高喊了一声:“退朝,”坐在龙椅上的同治被惊醒,揉着眼睛看着眼前一切,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总理衙门的牌子挂出去那天,奕欣特意让人在西花厅设了译书馆,招来通晓洋文的学生翻译各国律例、军工书籍。没过多久,江南制造局在上海黄浦江畔考察建厂地址,两江总督曾国藩拖着病体亲自剪彩开张,他带着洋师傅调试机器,铁锤敲打钢铁的声音日夜不息。第一批仿制的洋枪造出来时,李鸿章让人送到北京。奕欣在神机营的校场亲自试射——铅弹穿透百步外的木板,烟尘散开时,他看着枪身上“江南制造局”的字样,忽然,他红了眼眶。“这枪,比八旗的鸟铳强十倍。”他对身边的荣禄说,“当年八里桥之战,若有这火器,何至于败得那样惨?”“恭王爷,广方言馆送来翻译的《汽机发轫》。”幕僚方志山递上蓝皮线装书,扉页还沾着油墨味。奕欣摩挲着书面,突然想起昨夜慈禧太后召见时说的话:“洋务可以办,但不可动摇国本。”奕欣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朝堂上的争论从未停过。保守派骂洋务派是“假洋鬼子”,奕欣却坚定推进新政,京师同文馆开了算学、天文课,福州船政局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轮船,轮船招商局的商船开始往来于长江沿线……载淳渐渐长大,偶尔会问起那些“冒烟的铁船”是怎么回事?奕欣为他制作了一把勃朗宁手枪。教给他如何开枪,奕欣简单粗暴解释说,“轮船冒烟,手枪杀人,都是为了大清江山。”,!末了他说:“皇上,您只要安心读书,朝政有太后和臣等打理,便是天下之福。”少年天子似懂非懂,他确实没添过乱,偶尔偷偷跑出宫“微服私访”,犯男孩子都犯的毛病——泡妞。顶多到琉璃厂看看西洋镜,哈哈,幸亏同治年龄小,这才成就了“同治中兴”这句历史名词。同治七年,李鸿章率淮军在山东剿灭捻军,捷报传到北京时,奕欣正在总理衙门看电报——那是他让人架起的电线,从天津到北京,消息传递快了不止十倍。他捏着电报纸,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轻了些。同治九年,金陵城外校场。戈登的洋枪队正在演示新式后膛枪,银亮的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李鸿章接过枪掂了掂,转头对曾国藩笑道:“比咱们的抬枪轻了三分之二。”“但造价贵了十倍。”曾国藩摸着花白胡须,“江南局今年预算又超了三成。”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轰隆巨响。众人转头望去,只见江南制造局的炼钢炉喷出数丈高的火舌,铁水如赤龙般在沟槽里奔涌。李鸿章翻身上马:"走!去看看咱们的第一炉钢!"同治十三年,大清国又迎来了一个小皇帝,四岁的光绪继位,慈禧专权的时代来到了。大清内乱结束,外患暂平,江南的桑蚕丰收,轮船局的股息翻了番,连洋人驻华公使都开始说“清国似有中兴之象”。谁也没料到,这“中兴”竟如镜花水月。十几年后,黄海之上,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炮火中沉没,威海卫的炮声成了洋务运动的挽歌。南方革命党起义风起云涌,此时,奕欣早已被罢黜,李鸿章在马关签下条约时,望着春帆楼外的樱花,想起当年在江南制造局试枪的那个午后,忽然老泪纵横。而那个被称为“同治中兴”的时代,终究成了大清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同治中兴”曾经短暂照亮过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清宫秘史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