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我妻能扛鼎(科举) > 6070(第6页)

6070(第6页)

于小英信服的点点头,并没有纠结祖洪才又再次提出这个谁都没有提过的回燕京城这件事。

转眼间,便到了燕王爷正式登基的时候了。

为什么之前隔了那么久?除了等徐王妃和世子等人从燕京城过来之外,主要还要等时间再往后推迟一些。

因为燕王怕别人说自己得位不正,便在赶走了南京城的新皇之后,将新皇拟定的这个年号废除了,重新用起了自己父亲先皇在世时候的年号。

到现在,时间过了很久,改年号的消息估计已经传遍全国了,燕王殿下才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

寓意便是——这个皇位是从我父亲那里传给我的,而不是我从大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我父亲本来就该把皇位传给我。

在登基典礼的当天,燕王爷登基称帝了,册封了自己的正妃徐氏为徐皇后,册封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以前的燕王世子为太子。

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新的称呼。

而燕王登基之后,一是大赦天下,让百姓们都感受到自己的皇恩浩荡。

二来便是重赏功臣,让跟着自己的人加官进爵,或者得到金银财宝,总之不亏待大家。

于小英得封了一个杂号将军,算是将军之中地位最低的,但她还是非常高兴,毕竟跨过了校尉与将军之间那道鸿沟,日后便有了无限的可能。

:=

现在她还年轻,日后机会多多,充满着希望。

祖洪才出了些计谋,有些功勋。也参与了守城,更新功勋不少。

最可惜的是,他乃一介白身,燕王和徐皇后不好过多赏赐,只能赏了他一些金银。

不过,二人心中倒是记着他的功劳,准备在日后好好的赏赐他一番。

周安博校尉此番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得以册封了一个杂号将军,算是与于小英平级。

可惜的是,他的岳父苗家骏虽然也跟着燕王殿下打天下,但所获的功劳还不足以升为将军,只是在校尉的范围内提升了一些级别和待遇,被赏赐了一些金银珠宝。

文臣方面,当年跟着一起协守燕京城的大臣们都得了一定的封赏。但赏赐并不算多,毕竟他们不像武将一样,在沙场上拼死拼活,立下汗马功劳。

之前朝廷和燕王军队武将这边的问题很好解决。

大家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以前朝廷的武将和士兵,顽固的那些,早已被斩杀,或者是沦为阶下囚。

燕王只会重用和封赏自己以前的武将,不可能将刀握在别人手中,也不会太过信任那些曾经为他大侄儿效过力的武将。

不过文臣这边,有着更加激烈的斗争,那就是要在朝堂之上争个位置。

文臣这边与燕王很少有生死之仇,他们当时滑跪的速度比较快,再加上有不少亲戚都在燕王麾下效力,燕王也不至于给他们定个罪下狱。

对于这部分人,燕王在登基后还是准备要继续留用的,毕竟国家那么大,没有那么多治理的人可不行。

但是,他们好多占据了高位,若是燕王不做一个好的平衡,之前跟他在燕地效命的那些心腹便提不起来。

虽然要任用以前留下来的官员,但燕王心中还是相信那些从燕地就跟着自己一起来的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官之首丞相的位置。

大侄子跑了之后,黄丞相却是躲在家中,后来投诚了。而燕王自然是更加信任他自己在燕地任命的孔承宇丞相。

在燕王心中,最好的方案自然是把原来的黄丞相踢走,让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去。然后换上自己信任的孔承宇丞相,组个自己喜欢的文官班子。

可是这样一来,就会寒了那些投降过来的文臣的心,若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让他们再怀念起自己的大侄子,再造自己的反可怎么办?

自己那个大侄子跑的不见踪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始终是自己的一个心腹大患。

因此,燕王登基后便一直头痛,那怎么样才能平衡原来的朝臣和现在的心腹,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啊。

徐皇后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还是先安抚黄丞相为主,虽然要把他踢掉,但也要有个过程,要拿到他的错处,才好动手。

不然,以黄丞相的学识和威望,必然会招致天下人的反弹。

至于自家心腹,那自然要好好的安抚一番,画个大饼,再赏赐这些财物、良田,务必让他也高高兴兴的,不至于觉得委屈。

皇上和徐皇后二人商量之后,花了一两个月才把这些东西理清楚。

之后便是开恩科了,皇上迫切的要选拔自己得用的新人,最好抛出一切自己大侄子的印记。

祖洪才他们这些太学生正好能赶上这次的恩科,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一番了。

王长风山长极度紧张,生怕自己带来的这些太学生考不好,堕了自己的威风,让他在与南京太学山长的比拼之中占了下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