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三郎告诉她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过意不去,崔时钰倒是觉得没什么,只要有新鲜水果就成了,当即换成了林檎,也就是苹果,滋味也很不错。
墨竹一路赶来确实有些口渴,道了声“多谢娘子”,双手接过瓷碗,只见里面的饮子清清透透,杯底沉着几片淡黄色的果肉,浮冰碰撞间发出细碎的声响,凑近一闻酸酸甜甜,杯壁凝着的水珠顺着他的手指直往下淌。
他小心啜了一口,眼睛顿时亮起来。
初入口是蜜渍林檎的甘甜,滑到舌根又泛起些微酸,碎冰碴子在齿间咯吱作响,半杯下去,暑气顿时消了大半。
崔时钰笑着看他鼓着腮帮子猛灌,笑着道:“好喝不?”
林檎虽然随处可见,但要做成冰饮子也不简单,从工具上就有讲究,得用瓷刀切,铁器碰了会发黑。
“好喝!”
墨竹捧着喝空的瓷碗连连点头,总算明白了弟弟为何总对崔记的吃食念念不忘。
窥一斑而知全豹,店里的饮子都这么好喝,吃食得好吃成什么样?
可惜待会儿还有事要做,没法坐下来好好一饱口福,墨竹喝完一碗林檎冰饮子便告辞了。
崔时钰亲送少年出了食肆,回到庖厨,目光落在案板上那方纹理如雪花的牛肉。
这么好的牛肉若是做成菜挂食单上卖,肯定能卖不少钱,但崔时钰莫名不想那么做,总觉得那样好像糟蹋了谢小郎君的心意。
她打算留着和家人们一起吃。
那么问题来了,做点什么好呢?
这么大一块肉,一顿肯定吃不完,分成四份,一份做酱牛肉,一份做小炒牛肉,一份做芫荽拌牛肉,剩下的那份……就做成牛肉粿条吧!
夏天,吃些汤汤粉粉最合适。
不过,想要吃牛肉粿条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时候还没有粿条,得自己做。
但这对于崔时钰来说并不是个问题。
她先把大米用水泡了,接着拿刀把牛肉分成四份,其中三份放地窖里存着,剩下一份逆着纹理切成薄片,用酱汁子腌了,另一边汤也熬上,牛筒骨搭配牛脊骨,熬出来的汤能融进骨髓与肉质的风味。
做完这些,米也泡得差不多了,崔时钰家里没工具,打好招呼,带着泡好的米去王五娘的豆腐铺子里用石磨添水研磨,雪白的米浆顺着磨盘往下淌,稠得能挂住手指头。
接着便是开蒸,铺开薄薄一层,大火一催,米香就喷了出来,揭盖一看,蒸好的米皮子又透又亮,弹软晃悠,能照见人影,切成银带似的细条,粿条便成了。
崔时钰添柴点火,大铁锅烧得青烟直冒,挖勺猪油进去,把腌渍好的牛肉片往锅里一滑,粉红的肉片瞬间蜷成小卷,再把熬好的牛骨汤倒进去,抓把雪白的粿条往汤里一放,筷子飞快搅散,米香混着肉香腾起来,热腾腾的蒸汽糊了满窗。
还没结束,最终要的沙茶酱还没登场。
这是以鱼露、花生、芝麻、蒜、葱等为原料,经研磨熬煮而成的酱汁,既有海鲜的咸鲜,又有香料的辛香,能将牛肉的嫩、粿条的滑、骨汤的清串联起来,可谓是牛肉粿条的必备之物。
唐朝自然没有这东西,依然得自己做,崔时钰把芝麻倒进石臼,几下捣成碎末,又把虾米、干贝碎倒进石臼继续捶,海鲜的鲜味混着芝麻香,浓郁极了。
另起一锅,倒进小半碗胡麻油,烧热后放葱姜蒜末爆香,随后放花椒粉、八角粉,再把刚磨好的海鲜芝麻料添进去继续翻炒,最后加糖调味,酱料浓稠得能挂住铲子。
崔时钰趁热尝了一口,尽管不能百分百复刻,但那种浓而不腻、香而不冲的风味算是有了。
接着装盘,粿条捞出来铺在碗底,高汤浇进去,再放豆芽、青菜,铺上牛肉片,撒上炸得金黄的蒜粒与鲜嫩嫩的芫荽段,最后淋上一勺自制的沙茶酱。
瓷碗里,雪白的粿条根根分明,浸在金黄透亮的牛骨汤里,汤面上飘着几朵油花,主角是一层铺得厚厚的嫩牛肉,炒得极嫩,还带着点粉红色,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沙茶酱的浓郁和牛肉鲜香,引得门外的妹妹们直咽口水。
“开饭咯!”
崔时钰话音未落,阿宁已迫不及待端起碗。
她先夹起一筷子浸满汤汁的粿条,入口软嫩爽滑,米条清爽,高汤香浓,配在一起好吃极了。
接着又咬了口牛肉,沙茶酱的香激发出更多肉香,鲜嫩多汁。
这还是她第一次吃牛肉呢!
李竹也是第一次吃牛肉。
曾几何时,吃一顿饱饭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如今竟能吃上牛肉。
他捧着碗的手都有些发颤了,低头猛扒几口粿条,舌尖触到柔软的牛肉的,眼眶微微发热。
他李竹誓死守护崔记食肆!
崔时钰倒是没什么,毕竟上辈子吃过不少牛肉,对她来说还不算稀罕物,但毕竟许久没吃了,也有点犯馋虫。
先喝了口汤,牛骨熬的汤头又鲜又浓,带着沙茶酱的微辣,从喉咙一路暖到胃里,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