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金国庙堂上,除了以赵昉为首的四百名太学生,联名上书反对迁都。
高级官员行列中,真正意志坚决、要抗争到底的,只有完颜承晖一个人。
金宣宗甚至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贞祐二年,他四月二十八日下诏议迁都之事。
五月十一日,也就是区区十三天之后,他竟然已经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准备跑路到汴京了。
更离谱的是,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留人。
金宣宗居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韧性,宁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挨了整整三天的大雨,也不肯在燕京城中稍作停留。
一开始,还说要把庄献太子留下守城,做个表率,结果半道上就把人给唤了回去。
古来迁都的君王不少,但仓皇逃蹿到这份上,以至于丑态毕露的,这还是独一份。
金宣宗带走了城中的所有女真精锐,和少部分追随逃难的当地居民,史称“贞祐南渡”。
燕京城的人口,有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按金朝制度,每户约6-8人。
就这样。
足足一百万人被无情遗弃在了燕京城,其中,大多数都是本土汉民,手无寸铁,被迫直面蒙古人的铁蹄和刀锋。
带领他们守城的完颜承晖,文人披甲,是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上战场。
从这一刻起,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
参战双方的实力,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成吉思汗带着自己所向无敌的铁军,虎视眈眈,纵横南北无人可挡。
而燕京,经历了先前的一波动乱和围困,本就存粮不多,装备寒碜,气氛更是低迷无比。
开局没几天,副元帅蒲察七斤就带兵出城,倒戈投降了元朝。
最坑的还是金宣宗本人,哪怕在南逃途中,都时刻不忘作妖。
他生怕随行扈从的契丹军生出异心,要收他们的甲胄和铠仗。
契丹军大怒,哪能忍下这口气,干脆直接反了,浩浩荡荡四万军队,调头直奔燕京,打算反攻。
多亏完颜承晖反应迅速,在必经之路芦沟设伏。
先佯败一场,丢弃大批兵甲辎重,而后,趁着契丹军忙于收获战利品,一拥而上,把契丹军暴打了一顿。
契丹军眼看在燕京讨不到便宜,转头就投了成吉思汗。
七月,成吉思汗随即开始了大举进攻,命撒木台率蒙古军、石抹明安率契丹军、王楫率汉军,三路齐出,围困燕京。
不料,完颜承晖虽然是第一次带兵,但守城却很有一手。
修城防、列兵阵、造器械,件件安排得有条不紊。
而他自己也始终在最前线,和士兵同吃同住,少有休息时。
成吉思汗从七月一直进攻到十月,燕京城居然纹丝不动。
这可真是邪了门了,大汗很生气,自己上帝之鞭所向披靡,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城池,当即决定换战术!
这一次,四路大军分别出辽东、古北口、高州、懿州,对燕京形成了瓮中捉鳖的包围之势,准备来场持久战,困死他们。
这一围困,就到了来年三月。
城中已经到了弹尽粮绝,人人乏食的地步。
完颜承晖苦心孤诣,多方周旋,试图从外面调集粮食进城。
最靠近的一批运粮船就在百里开外,却因为蒙古军的阻截,无论如何都运不过来。
运粮的军队怯懦畏战,不敢和蒙古兵交锋,将一船船粮食沉入了江心,自行离去。
他又设法向金宣宗寄去了一封告急文书:
“臣在中都,虽以死守之,岂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辽东、河朔皆非我有,诸军倍道来援,犹冀有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