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山河破碎,改朝换代,殉国者数量以金末为最。
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农乡小民,捐躯赴难多矣,而变节投敌者寥寥。
这其中,固然因为蒙古军不干人事,逼得所有人只能与他们死磕到底。
但完颜守绪本人,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他朝代的慷慨殉国者,遗言大多都是“国家怎么怎么样”,“社稷怎么怎么样”。
只有金末这一群殉难者,口径非常统一,都是“吾君怎么怎么样”。
面对危难绝境,无数人放弃了苟活,在绝境中最后一战,而后追随自己的帝王去了九泉。
《金史》说,这一段岁月——
“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人发愤而死,皆其所也。”[14]
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
那么问题来了。
完颜守绪是一位仁君,麾下又有那么多的忠义之士,对他无比推崇爱戴、甘愿效死。
甚至满朝官员都真正做到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面对入侵者前赴而后继,折首而未悔……
为何最终还是亡国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打不过。
这世上有些事,不是单靠努力就有用的,即便竭尽所能、粉骨碎身,战至了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依旧回天无力。
金朝全盛时,五京十九路的京、府、州,合计有一百七十九座。
完颜守绪登基时,仅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实控面积仅有二十万平方公里出头。
而他对面的敌人成吉思汗,一统蒙古,消灭西辽,万里西征,身经六十五战,覆灭三十二国,疆域面积多达1407万平方公里。
以20万对1407万。
他从登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亡国,任何挣扎、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既定命运。
此乃无罪天诛,无错亡国。
无关乎他是不是一位仁君,无关乎他做了怎样的决策,甚至无关乎三峰山上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
与其说,这座王朝在他手中覆灭。
倒不如说,在这样朝不保夕的绝境下,完颜守绪居然还能为金国续命十年,中间甚至一度在大昌原、平阳,太原等地,打出了几场漂亮的反击战。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然而,正所谓“明知不可而为之”,命运的悲壮与风骨的坚韧,也正体现于此处。
知道必亡,难道就可以直接投降放弃吗?
前方无路,再进一步就是深渊,难道就可以跪下给敌人当狗,腆颜求生吗?
何况即便跪了,到头来还是逃不脱一个死字?
汴京保卫战打响了,完颜守绪颁布了罪己诏,言辞沉痛,感人至深,巷陌间皆能传颂。
国家的主力已经葬送在了三峰山,便以民众来凑,全民皆兵,就连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学生都上了战场。
一名亲历者王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彼时,“民情踊跃,视死如归,皆以不得出战为愧。”【15】
汴京之外,还有若干城池被蒙古大军围困,形如「孤岛」,依旧在坚守,信使冒死将诏书送到各地,所到之处,往往满城失声痛哭。
各处「孤岛」虽然大多自顾不暇,但还是竭力凑出了援军,准备支援汴京勤王。
但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最被给予厚望的中、西两路援军,都是刚出发没多久,尚未行过百里,居然就遇见了速不台率领的蒙古精锐主力,大败溃散。
而东路援军完颜仲德——也被称作金国最后的名将,麾下只有一千多名死士。
他们抛弃了辎重,粮草带的也不多,日夜兼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