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谢晦直截了当地表示,壁画你们就别想了。
莫高窟虽然是从前秦开始挖凿的,但他去的时候,前秦的壁画已经一张不剩了。
要么因为长期屹立在野外,被风化剥蚀,要么被人为地清理掉,给后来创作的新画腾地方。
就算当时真有一位画工来到这里,在墙上画了苻坚与前秦群臣,几百年一过,后世人也不可能认出究竟是何许人也。
观众一听,悬着的心终于死了,合着壁画甚至还不如文字记载靠谱!
也有观众觉得,话不能这么说,墓志铭就是十分可靠的史料!
毕竟,每一朝代的官修史书少则一百来卷,多则数百卷,空间极其有限,很多人落选了。
而即便是被列入其中,甚至大书特书的,也总会有某些方面被遗漏了。
比如羊侃,《梁书。羊侃传》已经算是篇幅详尽,厚爱之至,讲述了他全家三代的故事。
但也没讲羊侃的母亲崔神妃,好在崔夫人的墓志铭出土,填补了这块空白。
天幕前的少年羊侃:???
不是,你们不觉得很失礼吗!
墓志铭这种东西出土了,虽然对后世史学家来说是个重大利好,但同时呢,也意味着要挖开坟墓,打扰逝者的安眠。
为人子女,哪能不气?
【彭城才子刘知几:即便不考虑道德观念,以墓志铭作史料仍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很多坟墓或毁于战火兵燹,或因地质变动而漶漫沉陷,更有后来者,为了占据风水宝地,不断将前人坟茔迁葬。若坟墓豪华,更能遭遇各路摸金校尉盗墓贼大显神通,每逢战乱,就来你墓中化缘一番……】
【墓志铭能不能留存下来,即便留存下来,又能不能被后人顺利识别,这都是完全碰运气的事情。】
【张蚝这种情况,还是别太依赖墓志铭了。】
张蚝绝倒。
怎么话题转了一圈,又回到他身上了?
他真的不想思考如何才能光荣且青史留名地死去,这样的问题啊!
……
【金陵女史王贞仪:说了半天,由于史料匮乏,大家都是在推测张蚝的死法,并没有直接证据他就死在了慕容永的乱军之中。】
【北齐太子少傅魏收:正是如此。】
【北齐太子少傅魏收:我有一个想法,陈和尚之所以青史留名,而张蚝没有,差别并不在于他二人做了什么,而是什么样的人记录他们的故事。】
观众霎时来了兴趣,纷纷在评论区狂敲一通,追问魏收此话何解。
魏收眨了眨眼,淡淡道:“之前我看到,给陈和尚写传记的,是金代大文豪元好问。”
“我也看了评论区分享的他的作品,此人既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还是当世文坛宗主,才华放在整个万朝都能排到第一流。”
“正因为有元好问的推崇,才有陈和尚的扬名。”
脱脱不失时机地跳出来,捧了个场,表示自己修《金史》,确实有很多章节就是以元好问的国史资料为底本。
魏收一看,神色越发自得,感觉一切尽在掌握:“张蚝离名垂青史就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大文豪帮他写传,否则,即便是死得默默无闻,也能帮他写得轰轰烈烈!”
观众们恍然大悟,惊呼魏收大才,一席话好有道理!
魏收说到这里,差不多图穷匕见,循循善诱地引导道:“各位应当以张蚝为戒,提前找个大文豪,赶紧先把传记预订上,这样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个重要席位!”
嘿嘿,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吧!
这个大文豪,除了我魏。北齐第一才子。二十四史之《魏书》作者。人称惊蛱蝶的翩翩风流客。收……
还!能!有!谁!
魏收修《魏书》的时候就收了不少钱财贿赂,谁给的钱多,他就使劲夸夸,就连尔朱荣都大大洗白了一番。
这种事情嘛,也算是一回生二回熟了。
希望来自诸天万朝的邀请快点砸过来,他一定照单全收!
他想得挺美,奈何观众们完全不顺着他的意思来,往另一个方向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