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在会议上是这么说的:“贾不器年方二十五,功勋资歷都是够格的,然则现在入阁,实则是在害了他。不若待到而立之后再提。”
岳齐则主张:“今林贾联姻,贾不器入阁与林相翁婿共事,不妥!”
潘季驯也是类似的观点,认为林如海和贾璉,不能一起在內阁,只能留一人。
林如海则表示:“林某素不栈恋权位,为国家计,林某愿意退出內阁,外放一地。”
张庭恩待眾人的观点都发表之后,令人整理会议记录,交给皇帝决断。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再怎么吵,贾璉能不能入阁,全看皇帝的意思。
別说入阁了,就算想从四品到三品,都要皇帝批准。別的不说,高级官员人事权,皇帝是有权利一言而决的。
日常各位阁臣的选拔官员,建立在吏部推荐的名单上,而皇帝决定三品以上大员,则是在內阁推荐的基础上。
但是到了尚书和阁臣这个级別,那就只能是皇帝钦点了,不存在推荐的。
这就是承辉帝登基以来,通过人事权彰显权威的方式。
原则上,只要不出大问题,內阁大臣都能一直干到十年期满,皇帝留任则留,不留则未必能有第二任期。
承辉帝知道大家会吵架,只是没想到,反对的一方各有各的不同意见,並没有拧成一股绳。
由此可见,李清在团结同僚方面,不如寧克和郭衍。这两位阁臣,好岁还知道频频联手,意见统一。
皇帝其实也很头疼,现在这个內阁的情况,他是最为满意的。
即便是来往较多的张、林二人,实际上也不是一伙的。
首辅张庭恩素来不结党,这是他能坐稳首辅的原因。相比之下,李清在朝中的党羽倒是最多的。
不过党羽多,在內阁却没太大的用处,毕竟当今权利结构的设计,內阁的权利很大。
而內阁的权利,则是皇帝授予的。
皇帝不喜欢看到一个强势的內阁,这才是当下內阁格局的根源之所在。
贾璉虽然忠诚,但却是个不確定的因素。一旦他入阁了,就他那个倔脾气,想要做的事情如果皇帝不支持,一定会请辞。
加上一个首辅张庭恩,这师徒俩一旦达成了一致,皇帝都要让步。
所以,承辉帝才是不愿意让贾璉入阁的根源所在。
乾清宫內,皇帝看著站在面前的诸位阁臣,靠著椅子背,手在御书桌上一下一下的敲著,想著用什么样的法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既然內阁中反对贾不器入阁者为三人,那便不入阁吧。六部可有空缺?没有空缺,
总督可有空缺?”
承辉帝终於开口了,他再不说话,这个事情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张庭恩等到这个时候才开口:“陛下,微臣之见,何不问问贾不器的意思?”
这话问的很有水平,皇帝和內阁大臣要安排一个臣子,还要问问臣子的意思。
离谱么?那是真的离谱!
別说六部尚书里头,最差的刑部尚书,吏部户部礼部,三个尚书都是从一品,其他三个尚书,那也是正二品。
这么高的级別,还要问一下臣子的意见?
这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