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十七年仲秋,俨城忽有大雾泛起,经久不散。
九重宫阙之上,碧瓦琉璃。金色大殿外,韶乐齐鸣,仪仗惊人。
武王萧焕龙袍加身,乘撵而来。长公主萧芷蓝随侍在侧,太子萧长川、二皇子萧明暄居群臣前列。
朝中文武百官齐跪,山呼万岁。
“平身!”低沉威严的声音响起。
“今日朝事繁琐,诸卿可逐一奏来。”萧焕扫一眼殿中乌泱泱的大臣,神色有些疲倦。
“王上,小臣有事启奏。”杨天翊一身监察御史朝服,执白圭而出。
他把头垂得低低的,站姿十分恭敬。
“是天翊啊。”武王神色稍缓,询问道,“可是和月神祭有关。”
“正是。”杨天翊回禀,“回王上,陵州桐城祭祀盛典已圆满结束。子民皆感念天恩,无不颂扬。更有四国宾客行商齐至。城中箫鼓弦歌,车马盈门,往来俱欢,大扬我南宁国威。”
武王仰面大笑几声,纯黑冠冕下,一双眼睛锐利如剑。
“小子自重回我南宁朝堂,灭匪寇,察百官,主祭礼,勤心履职,颇有建树。”他点点头,黑眸藏着探究,对百官之首杨清道,“太傅,你倒是有福。”
“王上谬赞。”杨清执圭而应。
“何来‘谬’之一说?”萧焕龙心大悦,问杨天翊,“你想要何等赏赐?”
“王上容禀。”杨天翊道,“臣此次去桐城,寻到一得力之人。他不仅于音律一事颇有造诣,更是才华横溢,七窍玲珑。”
“臣斗胆,请王上准许,将此人派职拨给臣,做个小小幕僚。”
“这有什么难的。那就封他一个九品太丞,仍归你使唤吧。”萧焕道,又随口问上一句,“此人叫什么名字?”
杨天翊神情微动,躬下身去,更加恭顺道:“林枫。”
萧焕歪头倾听,似在思索:“这个名字倒有些耳熟。”
杨天翊心弦一动,握紧玉圭。
“孤这两年头疾愈加严重,一时倒是想不起来。罢了,就随你吧。”
“多谢王上。”杨天翊退回群臣之中。
杨清慢慢扫他一眼,垂眸深思。
“父王,”太子出列,带着一份肖似萧焕的冷漠道,“北狄战败而来,居驿馆之中,提议用比武胜负,来决定岁贡名目、数量的多寡。”
“不知各位大人们有何想法?”太子抬起眼皮,高傲地看向众大臣。
“这……”朝臣交头接耳,商量对策。
“此事还应交由太子殿下负责。”杨清道,“殿下府中护卫,武功高强者众,可胜北狄。”
“那此事就交给川儿。”萧焕一锤定音。
“儿臣定不负所托。”萧长川挥袍拜道。
萧焕颔首肯定。
“王上——”“这事你去……”
像是接到个热烫的山芋,群臣忽地推诿瑟缩起来。
“何事启奏?”萧焕眸色骤冷,带出股森冷威压。
“回王上。”户部尚书丁尧战战兢兢开口,“沧和州大坝昨日因暴雨塌毁,我南宁百姓受灾死伤无数。”
他忽地匍匐在地,痛声道:“还请王上拿主意,尽早拨款赈灾啊!”
“王上!”众大臣都露出焦急沉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