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两个国家级系统已经建成:第一个是“学生个性化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统平台”,能够一直跟踪学生从小学开始的“数字轨迹”,记录所有的学习数据,分析其兴趣和能力的可引导性。第二个是“个性化方案规划和教育资源指导分配体系平台”,这个体系其实是完成两个层次的工作,一个是为指定的学生,生成数字化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方案授权需要的教育资源,通知到学生所在的学校,学校再组织老师予以配合和监管。
其余80%的学生,暂时还是大致维持过去的模式,他们倒是有些真的“减负”。教育部门整理了十几个大类的发展方向,属于这8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除了学习的主方向外,其余科目的要求深度,确实有所缩减。
说到底,推动科技往前发展的人力规模,能够在人口比例20%中选择,已经是充分得不得了,有个占每年新增人口2%比例的科学家,以及其它占人口比例2%3%的各领域杰出人才,已经足够。按照教育系统对未来就业体系的判断,其余80%的人力,大致主要的工作,就是各种基于智能机械的“服务管理”——服务是智能机械在做,人类是在管理。所以现在“普及教育”的目标,当然也是适合这种趋势。
当然,这样的情况下,必然有大量的“沧海遗珠”,很多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可能就早早被定性了,尤其是那些晚熟或者是早年心性未定的青少年。所以最终还是要转向100%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的: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做到给每个人发展的机会,但如果最后证明你自己是个普通人,那就不要抱怨。毕竟大多数人,即使在某个方面有点能力,但这点能力的强度,也不过是从一个普通技工,最多升级到了普通工程师的水准而已。
但无论如何,从国家的角度,个性化教育培养,确实能够普遍性地提高新一代青年的能力素质水平,这有利于未来国家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这在同时奠定了未来终生教育的基础:任何在职的技能升级或重新教育,都可以使用这一套教育模板,实现对人员的快速和高效培训。
当然,如果未来中国的教育科技,可以发展到“知识脑波传输”,或者是“生物芯片知识和技能下载”这样的程度,那么全新的教育模式,又要再一次革命。不过那个时代肯定还很遥远,现在正在进行研发有点眉目的,是“虚拟模拟学习”,目标是创造一个个虚拟空间,让学生可以直观学习。例如地理是最有效的,要了解喜马拉雅山,还有比自己完整“降临”仔细参观一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吗?
在不知不觉的发展中,中国本土的教育模式,已经与全球其它地区拉开了很大距离,目前只有少数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可以有能力模仿中国的模式。这样的大数据以及其它科学体系,可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建立的。
第466章盛世华章之医与养
著名的中医师陈岱翰,阅读着“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的实验报告,在最新的数百例实际案例中,该系统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98。3%以上,可以判定,基本上属于“堪用”了,他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建国以后,中医相对于西医的发展,一直是属于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没有一套可以量化的数据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民众普遍认为年轻的中医医生经验不足,无法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这就造成两类问题:第一类是同样的病症,由于病人的条件不同,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变的,不像西医是同一个可以大家都遵循的套路;第二类是年轻的中医师谁都不会相信,大家都认为由于没有量化标准,不能统计不能标准化,只能依靠经验。既然不相信年轻人,那么发展起来当然就非常困难。所以从建国到现在,中医一直处于弱势之中。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帮助中医的崛起,甚至可以说,开头的趋势,是进一步恶化。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西医需要的算力是有限的,其规则是明确的。一个医药AI,可以记住所有的西药药物和处方,配合医学仪器检查判定的症状,基本上就可以充当初级西医师给人开药。甚至开刀做手术也是一样,都是有程序可以遵循,区别在于细节的处理,但这也是AI不断学习进步的地方。
因此西医的AI和机器人应用,在开始阶段就进展迅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在医学领域里,大量地替代人力,诊疗的精准度也很高。
但是中医这种系统性然而非规范化非标准化的领域,应用人工智能,要达到西医的那种水平,难度就太大了,中医的名医看病,可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AI知道个啥?它只能要求一切都数据化,都有固定的算法,否则如何执行呢?
所以即使中医可以提供完整的可供判断用的一切数据,其运算力的要求,起码是西医同等病症的万倍,甚至要十万倍以上。一个是判断单兵,一个是运算系统,差距当然是天堑。简单的理解,就像是解数学题,西医可能是二元一次方程,只有2个参数。而中医可能是高阶方程,有着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参数。这样增加的难度,简直是天堑。
所以一开始中医对此,简直是绝望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进一步拉大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差距,仿佛中医就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只能被淘汰的落后体系。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转机还是来临了——就算是相对西医需要的算力,必须扩展上万倍,甚至是几十万倍又怎样?超级庞大的算力需求,一样可以提供并满足了。
于是一个国家主导的“智慧中医诊疗系统工程”开始了建构的过程。采取的完全是“笨办法”,就是利用庞大的算力,彻底地穷举。
全国超过上万的属于最好之列的中医师,都必须参与这个工程。他们每天的诊疗开药过程等一切的医疗信息,都被大数据记录并分析,对于每个医疗案例,这些中医师必须口述其诊疗的所有依据,做出判断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参数分析的过程,从每天数万案例的分析中,逐步建立了一个“中医参数矩阵”,可以用来描述中医“医望、闻、问、切”每个步骤中,通过什么样的参数组合,来判断症状,这符合中医“对症不对病”的诊疗逻辑。
建立了七十多种参数构成的中医诊疗参数体系后,第二项大的步骤,就是确立这些参数各自的算法:中医现在同样需要现代医疗仪器检测出的各种身体数据,明确的思路就是,将身体检测数据,与中医师诊疗所需参数体系对照起来,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测,计算出中医诊疗所需的所有参数量化后的数值。
第三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建立基于中医参数体系的对各种症状的诊疗算法。上述第二步参数体系的建立,相当于数学上把题目的方程式列了出来。但是这个方程式如何解出呢?第三步的诊疗算法,就是解方程式。
这一步首先是建构人工智能,AI最初是比较参数,模仿参数体系最贴近的中医师案例,进行比对诊疗。其学习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实际案例,在中医师亲自诊疗治好的基础上,让AI发现自身设置参数的错误,或者诊疗算法的错误,不断改进,一直到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那证明AI已经超过了国内90%以上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AI由于有着国家主导的全国中医诊疗的庞大数据,所以其“智慧”成长的速度和程度,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那些疑难杂症,集中名医联合会诊后,AI能够很快地学习并“掌握”,这使得中医的统计化、数据化、标准化,逐渐从理想变成现实:未来的青年中医师,就像西医师一样,通过现代医学仪器对病人进行充分检查,得到充足数据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诊疗体系,得出可靠的中医诊疗结果和治疗方案,这与西医相比,就完全没有落后的地方了。因为差别在后台,中医诊疗体系运行所需的算力,至少是西医体系的万倍以上,需要国家来承担这样的基础设施建构。
现在中医界已经在发展最新的“百大中医AI诊疗体系”,这是在中医诊疗系统发展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各地,发展上百个人工智能AI,他们将在日复一日的庞大诊疗案例提供的数据中成长,不断进化智慧,最后就相当于中国有了上百个最厉害的顶级中医师,每一个都可以每天为几十万患者进行高水平诊疗的那种超级中医。
这些AI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各有特点的,例如华南的病症环境,与东北的病症环境,当然不会一样,自然也就发展出参数体系上,具体参数构建上的差别来。
西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发展,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完全普及,不像是中医,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之中。
中国如此重视中医的发展,倒不是因为什么民族主义情绪,非要用中医最后来打倒西医,中央在这个领域的态度,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中医确实对于国家很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能力远在西医之上。因为西医是依赖大量的先期医学检查数据来做诊断,换成AI和机器人,它还是这个流程,检查得出来,就能确定病情,数据不符合,那就没办法。
但是中医不一样,中医擅长于在各种疾病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能够进行预防,因为它看的是人体的整体环境,是大参数系统,是否平衡和健康,这尤其有利于针对亚健康的人群,对症不对病嘛。
国家最重视的就是这个——最好的医疗,就是把病症消灭在发病前,因为这样成本最低而且牺牲最小,耗用资源最少。有了“智慧中医诊疗系统”,配合每年对国民要求的体检,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类发病率。例如西医诊断癌症,是患者真的有了癌症,才能确诊;而中医得到体检数据,就有可能做到提前预警,要求潜在患者,立即进行相关身体调理,从容避免最终癌症的发病。也可以实现用户自助健康管理的中医人机交互系统,自我管理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