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83章(第2页)

第283章(第2页)

张婷开始了早晨的工作,她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登陆那几个全国统一的电商平台中的服装定制平台,心里默默地加了一遍总数,她新设计的这套女装,全国订购量仍然没有破千,她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这一次“爆款”的期望,又没有能够达成,想“升级打怪”,真的还是很困难,自己仍然是个小设计师。

张婷是个自由职业的服装设计师,并没有与任何的服装企业签约。她代表的,正是这些年崛起的中国新服装订购模式:全互联网的个人订购模式。

张婷这样的设计师,会把自身注册知识产权后的服装设计,上传到服装定制平台,向消费者进行展示。这种展示是人工智能进行匹配的,并不仅仅是根据大数据判断的消费喜好,这是“效率”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公平”的追求,服装设计师是分级别的,对于同一级别的设计师,人工智能会将其设计的服装款式,大致平均地推送到相同数量的消费客户那里——即每个同级别的设计师,分配的消费客户流量,大致是同等的。

这种“平均化流量”,初始的时候,有着一年的考验期,一年后累积客单成交率(成交数量展示流量数量),如果属于同级别设计师成交率最后的那20%比例,就会被降级,流量减少,展示机会减少,除非是这个成交率在减少的流量中,又重新增长了起来,才能恢复原有级别。不过这样的“复活”机会,也只有2次,否则三振出局,因为数据证明,你根本不适合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还是赶紧改行,做其它职业的好。

相反,属于最好行列前端的10%的设计师,则会被升一级,获得更大的流量和展示机会,也就有机会能赚更多的收入。通常这种升级,都是因为他们在初级的时候,做出了爆款的服装——成交数量展示流量的数量,远超常规的衣服。现在的张婷,一直在努力,企图做出这样的爆款,让自己的设计师级别,能够上升一级。

消费者又是如何订购服装的呢?国家纺织工业部下属的大数据服务中心,被国家授权可以取得每个人的身材画像大数据模块——这属于个人大数据体系的一部分,加上生物芯片,以及定期的医学体检,就可以建立起每个人的生理健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例如征兵的时候,就无需体检了,国家早就有详细的数据,无非是最后核对一下是真人罢了。所以可不是仅仅用于服装设计,其实这是其应用的一个小类而已。

每个人每次的定期医学体检,就是身材画像大数据模块的数据更新过程。而那几个服装订购平台,是允许在授权后调用个人的身材数据的。所以如果某个消费者,浏览看中了某个设计师设计的一套服装,他她可以便利地调用平台功能,直接在平台上模拟出自己穿戴的高仿真效果,完全是自己真实的数据,所以一眼可知。最新的科技,如果家中电脑的配置较高,是可以在个人的家里,在房间内播放出三维VR的高仿真效果,那和自身去线下实体店试穿,几乎就是完全没有区别了。

现在这种数据化,已经可以做得很精确,例如平台根据你上一次的大数据模块模拟后,还可以根据你坐在电脑前现场个人形象照片图像的上传,计算你身材近期的微小变化,进行尺寸微调。

当然,这也不过是当下的技术,据说发展到未来,是彻底的虚拟人化,个人可以犹如身临其境,要尝试哪个设计师的服装,只要在虚拟空间里,以虚拟人的模式,直接试穿就可以,完全与现实世界的体验无异。甚至还可以比现实更加强悍,例如试穿了某套服装,还可以模拟处于各种不同环境之中的效果,例如在某条繁华大街上,让你穿着这套服装在行走,你可以自己观察这样完全现实版的效果。这样的一个最终版,听说可能也就再有20年,随着VRAR科技的进展,完全可能实现。

消费者在经过这个线上试穿的过程后,如果下单购买,那么后面的系列流程就成立了。服装的价格,是由平台人工智能根据算法确定的,设计师自然是得到这套服装的设计费提成,一般是10%15%左右;平台自身也会留部分利润,从10%到12%不等。其余的利润,则分配给生产商、物流商、税务等各个相关环节。

定制生产,是通过发单给工业互联网中的服装模块,由服装生产模块的人工智能们,进行生产安排,一般是某个服装公司接总,然后再分单,不要看只是一件衣服,有可能构成这件衣服的面料、配饰等,仍然需要来自多个公司。不过当然不会为了一件衣服而调配调,而是接单的服装公司,就相当于服装生产互联网的一个节点仓库,拥有着大部分常见服装制造材料和配件的仓储。人工智能之所以分配给它某件定制衣服的生产,自然就是因为它有着全部的原料,或者至少有着大多数,而其它剩余原料的调配很简单。

准备好原料,生产是简单的,在无人工厂之中,面控板中导入数据,电脑生成版型后,智能终端将根据版型数据,自动进行断料;面料经自动传送至智能裁床,自动裁剪;裁剪好的衣片,再次启程,被传送至生产线上的不同机械手臂,进行流水缝制。

物流仓储和其它环节,都是类似的全智能化。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个人定制服装,变得简单易行,由此与购买成衣相比,成本的上升是有限的,现在基本已经可以控制在成衣成本的2倍以内。

所以很多民众,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如果要购买“好衣服”,例如在正式场合要穿的衣物,或者是比较时尚适合高大上场合的衣物,就使用个人定制,精益求精嘛。

至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衣服,还是如同过去的习惯,随便性地购买各种服装公司生产的成衣,现在也比以前要方便的多,因为提供成衣,现在一般细分程度也比原来要高得多,不会只有“L”、“XL”、“XXL”等几个尺寸,现在至少多了一倍,而且服装公司提供你的成衣,一定是他们拥有的规格中,最适合你体型的,都对比过身材的大数据模板嘛。

所以“个人定制+成衣”,构成了中国新的以互联网为主的服饰体系,现在包括鞋帽等次级纺织工业,也已经纳入了其中。不过社会主义的特色,仍然很明显,没有奢侈品的体系,西方那种天价的时装,在中国是不允许的,从李思华时代,就将之视为智商税。

所以中国服装的“奢侈品”,其实就是那些做到“高端”的设计师,通过平台销售的款式。由于面料、辅料、饰品都使用高端,肯定要比普通的服装售价要贵,也与设计的复杂层度有关,但其售价,总是根据成本和设计耗费为基础的,可不是西方那种,反正就报一个匪夷所思的高价不同。中国服装中最高端的,也不过是普通服装的数十倍价格。这也是中国物价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每一种产品的定价,要有合乎情理的充分理由,理由必须主要是物质的因素。

无论如何,中国的这一套“效率+公平”兼顾的新服装消费体系,为无数的设计师,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达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创造了一个极为繁盛的服装市场,同时也让消费者的服装消费个性化大大发展。中华有服章之美,现在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服装设计和加工能力大发展带来的。

一般人不太注意的是,互联网服装产业链体系的构成,体现着从李思华时代一直强调的“市场和消费力平均化,以促进需求最大化”的原则,互联网是很容易“极化”的,体现在少数平台、少数个人,如果没有约束的话,会囊括垄断大多数的流量,其余的多数平台、多数个人,根本没有流量,其业务和消费,当然没有可行性。

现在中国实现的体系,表现在服装产业上,就是设计、消费、生产等各个环节,在同等质量下的均等机会。如果是西方社会的资本决定,那只能是少数垄断化;但现在是人工智能算法决定,就实现了多数均等化,这不会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但让资本主宰下的1个机会,至少可以变成现在的算法主宰下的1万、甚至是10万个机会,分得更散更多的机会,其实能带来更多的消费,满足更大的需求,一块蛋糕被更多的人分享,而不是被极少数人垄断,而且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不同成本的选择——选择权的增加,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在这些领域的优势。

工作中的张婷,忙碌了一天。今天的傍晚,她比平时要稍早一些时间,停止工作,因为她与她的两位闺蜜约好了,要一起去吃蒸汽海鲜。

现在除了周末时间,很少有人在家做饭的,平时张婷也是点外卖或者在外堂食的,基本都不会自己做饭做菜。

这并不稀奇,外卖几十年前就有了,真正的关键是,现在外卖的质量与过去相比,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得益于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科技的推广。

例如最简单的一个蛋炒饭或者是扬州炒饭,现在的方法是,找到最好的大师,精心制作数十次,所有的制作过程、时间次序、调料分量等等一切烹调的细节,都会被记录,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大师”做的最好吃的一次口感为基础,综合其余数十次制作的数据,最终得到蛋炒饭或者是扬州炒饭的“数据化秘籍”,这样的秘籍,基于不同的大师和风格,一个食品或炒菜,可能就有上百上千份。当然,其中的食材,是基于市场的普通质量,不能选最高质量的,那没有意义。

各种餐厅或者外卖的供应者,其实就是购买这样的“数字秘籍”,然后由自身智能化餐厅或者中央厨房的人工智能消化,然后在推广中,根据需求数量而精准地复制,既然所有的数据都完全克隆,那么高超的口感,也同样被克隆。每个人能够吃到的外卖,都是人工智能和烹饪机器人,近乎对大师手艺的100%复制。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自己动手呢?偶尔只有在周末,作为一种情趣,有的人仍然自己做菜做饭,不过这样的情况,总是在越来越少见。

目前“千平米住宅”已经开始了初期的发展,少数的家庭,已经开始享受这样的住宅,例如张婷的父母(在江西南昌)就是第一批新型住宅的入住者,因为两人都是科学家,贡献值积分很高。

在这样的大房子里,倒是个人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实现个人智能烹饪,但那不过是自购食材,然后购买“数字秘籍”,让人工智能通过烹饪机器人,在家里烧制同等水准的美味佳肴罢了,说到底,不过是自己替代了外卖或餐厅的功能,从外部换到了家里而已。模式是一样的,多数人只可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个上面。

普通的组屋,自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难道在小小厨房中,去配齐那些智能烹饪设备吗?还是外卖或者出外堂食,来得干脆。

食材的质量,基本上是高度标准化的。这是由于物联网科技的普及,以及食材物流仓储体系的标准化和可搠源。

物联网的普及,使得植物食材,在种植期,或者动物肉食材,在饲养期,就能得到监控,不过也没多少人,有闲心去关心这个过程,主要都是监管部门,用来监管种植或者养殖质量,例如化肥、农药的施用,例如各种检测环节的有效。

等到农作物采摘或牲畜屠宰,食材正式成型,一个数字可搠源体系,是从头贯穿到尾的,每一样最终抵达消费者或者餐饮业者手中的食材,都能倒过来反追每一个环节,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控体系,还会在海量的数据中,对部分食材的数据进行抽检;所有异常的数据,在大数据分析软件的运行下,也会自动报警。

所有上述的一切,同样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智能自动管理的,算法决定了一切的流程,并不容易作假。如果个人有兴趣,是可以查得到食材产品主要的搠源流程关键节点的信息的,而如果自己再支付点数据调查费,还可以详细地搠源到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不过那都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