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苏联时代,这里主要的产业是冶金(铝材为主),木材,石油(炼油)和军工4大产业。
现在军工的规模不大,著名的伊尔库特集团(飞机制造厂)现在主要是亚俄采购中国军机零件后的组装厂以及维修厂。在俄罗斯分家以后,当时几千万人的人亚俄,显然无力支撑一个独立的大国军工体系,而且有了中国的保护,他们在军工上多花钱,毫无意义。现在亚俄的正规军不过是40多万人,还没有他们的国卫部队多——需要防守亚俄与欧俄之间的边境嘛。如果不是欧俄的存在让他们必须警惕,这样百万人的士兵,都让他们觉得是一种浪费,当时人口只有8000万嘛。
所以亚俄现在的武器,除了轻武器系统外,大多数现代化的武器,都是采购中国军工系统的,享受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低价。军工虽然萎缩了,但其它传统的3大产业,都可以说是鸟枪换炮,现代化了。
原来这里的冶金主要是铝矿,但亚俄的铝矿并不丰富,只是原来航空业的需求,刺激了对铝材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亚俄加欧俄,铝矿储量都不到4亿吨,连全球前十都排不进。所以对于铝材的生产,并没有扩充。而是在中国资本加入后,形成了一个“中俄稀有金属矿业联合集群”。
这个集群,更着重于对其它稀有金属的开采,重点是锰矿、锂矿、钛矿这3种,尤其重视的是钛矿——这是“世纪金属”,对于新时代的航空、火箭、化工、造船和食品工业,都非常重要。这些稀有金属,根本不愁销路,除了亚俄自用,其余有多少,中国就要多少,利润丰厚。
作为采矿业的外溢,化工产业也发展了起来。这里有超过150亿吨的钾盐,对于中北大市场而言,运输条件总归要比中国青海好很多,所以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北大市场的钾肥生产中心。而且伊尔库茨克这里,原来的化工产业基础不错,原苏联53%的合成树脂、塑料,45%的聚氯乙烯都是这里生产的。在新时代,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个庞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逐渐形成了。
随着整个亚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相应的水泥和建材行业,也在伊尔库茨克兴起,所需要的原料,在这里应有尽有。
有了上述的产业加成,随着大规模的基建,中国人来得越来越多,现在这座城市,人口是倒过来的,它已经膨胀了8倍,变成了一个500万人的大城市,而中国人已经占了70%,俄罗斯和其它民族的人口,不过是30%左右。
这也是整个亚俄的一个缩影,现在亚俄总人口大约1。6亿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欧俄,其中中国双重国籍人口1亿人左右,占到了全部人口的60%以上,俄罗斯人其实只有4000万左右,其余近2000万人是其它民族,其中还包括300多万来自东欧的移民人口。
或许是见怪不怪了,民粹上的反应,并没有因此而上升,相反,民族间通婚反而上升了。终究经济是最强大的力量,既然经济高速发展,都能找得到工作,薪水连年上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就不会太过关注民族这样的政治问题,人们更关心,什么时候亚俄的薪酬水平,能够完全赶上中国,对中北大市场薪酬一体化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对民族问题的关心。
发展到这个程度,“去民族化”基本算是深入人心了,因为人们发现,决定自己生活水平的,终究是个人的能力和本事,而不是你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人在亚俄,也有很多混得一般的;而有些俄罗斯人,现在薪酬和生活水平很高,尤其是科技人员。
这就是一个从不愿意接受现实,到被动只能接受现实,到把现实当作正常和平常的过程,当发现中国人“入侵”俄罗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其实是正面的时候,一切的敌视,就逐渐淡漠。
现在就算是亚俄的军队,都一样有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士兵入伍,他们在国内轮不到当兵,来到亚俄,发现有机会,热爱军旅生涯的他们,就申请入伍了,现在大量的军官,也都是中国双重国籍,本身两国军队间就有交流任职机制。
随着这些年情况的好转,刘昌贺逐渐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现在他的一些朋友是俄罗斯人,歧视的情况很少了。这也是他找了俄罗斯媳妇的背景——薇拉就是他的俄罗斯朋友介绍的,否则他这个对女性有点社恐的性格,找媳妇还是有点困难的。
时光流逝,刘昌贺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发现,伊尔库茨克这座城市,相对于中国,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他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大学。在沙俄时代,伊尔库茨克是沙皇流放十二月党人的地方,这些俄罗斯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留下了教育的传统。
伊尔库茨克市内,有亚俄科学研究所西伯利亚支部第二科学中心,贝加尔湖沼学研究所等一流的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东西伯利亚的重要文化中心,伊尔库茨克市有多所高等院校,以及亚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东西伯利亚分部等科研机构。
这里的科技研发,以纯科学研究为主,在地理、化学、地球化学、日地物理学、能源系统、地壳、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湖泊学、激光物理等方面,都是一流的。
他是来了伊尔库茨克两年之后,才知道当时那个60多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有10万多学生,教育是非常发达的。刘昌贺的妻子薇拉,就毕业于著名的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
在最近的几年,这种在亚俄科研上的领先地位,更加得到了加强。主要就是因为来自欧俄和东欧的一些科研人才,更愿意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这样,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大城市”居留。
这使得刘昌贺坚定了留在伊尔库茨克市生活的决心。他是电子工程师,这是亚俄缺乏的人才,就算去亚俄的首府新西伯利亚,也很容易立足。但对伊尔库茨克有了信心,又成家立业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生活在伊尔库茨克了,毕竟亚俄可没有中国那样的流动体制,他所在的虽然也是亚俄中央的混合制央企,但也无需随时流动到其它城市。
触动刘昌贺的教育条件,自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有了小小薇拉以后,他觉得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里,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孩子按照中国的法律,出身就是双重国籍,但如果送回国,他担心父母看顾不过来,到时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最好还是在这里完成到高中教育,然后看她自己的主意,去中国还是留在亚俄读大学。当然,这一切都还是他自己的如意算盘,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还无法确定。
当然,他决定定居留在这里,也是觉得伊尔库茨克这里,与中国本土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例如这里毕竟是与中国最临近的亚俄大城市,他就不用像前几年那样,吃那些难吃的俄罗斯食物,或许本质不算难吃,但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长期吃那些“简陋”的食物,还是有些受不了。随着这里变成了大城市,又多了众多的中国人,现在中国各种食物和餐饮,伊尔库茨克都有了。
购物也是一样,中国的各种互联网平台,已经覆盖了亚俄,不过因为亚俄毕竟地域太过广大,例如电商购物,还是难以全域覆盖的,但对于伊尔库茨克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与中国本土是一样的,他和薇拉,可以网购任何商品,与中国内地的效率相比,也最多拖延12天。如果是网购的亚俄本地商品,速度还要快一些,这些平台,现在都有在亚俄的合资企业,他们已经构筑了在亚俄的服务网络,虽然还比不上中国本土,但对于亚俄大中城市的服务效率,却是已经赶上了。
或许再有个5年,就真的与中国内地差不多了,亚俄现在模仿中国的标准市制度,全国重点发展大约60个城市,所以正在建构串联这60个城市的干线和高速公路、重载铁路和高铁,以及改扩建每个城市的机场。虽然亚俄地域广大,但终究所有的60个城市,都落在南部适合发展地域的350万平方公里之内,所以建设规模虽大,但毕竟不是中国内地的那种超级规模,进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再有5年,整个框架应该是有了,当然完善的交通,恐怕还要1015年才能完成。
之所以采取标准市模式,是因为亚俄发现,只有这样的200300万人汇聚到一个个城市,才能形成每个城市的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人口太少了可不行。否则单独发展一个个大型工厂,留不住人的。过去前苏联那种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的小城市,构筑不起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所以也留不住人,城市就缺乏活力。
当然,每个城市也不能都搞成伊尔库茨克这样的500万人以上、未来甚至达到1000万人的大城市,不去说本身这样可能造成“大城市病”,而且那样的话,亚俄就无法进行全国性的开发了——城市的数量太少。
所以亚俄根据中国顾问团的建议,又自己研究下来,还是觉得中国的标准市体制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两个方向折中的最优解——城市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用标准市体制,来统合亚俄人口分布的“地域面广度”和“城市点密度”是最好的。
每个标准市的发展,中国人传授了很多经验。在中国,很多大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是盯着标准市的发展的,因为他们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北和西北大市场,一旦有新的标准市被批准,这些企业就会安排自身的发展计划,来新标准市,建立自己的区域市场和“地盘”,这使得新城市的发展,省了不少力。亚俄也广泛地采用了这样的手段,每个新标准市发展前,他们都会根据对新城市的定位,向一些亚俄和中国的大集团发出邀约,邀请他们来投资各自擅长的产业、建设或服务等领域。
刘昌贺很清楚,这是逐渐发展的中国与亚俄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也听朋友说过,在中亚那里要更深入——因为中亚各国自身的能力,比起亚俄来差得很远,所以那里基本是中国官员和专家,主导一切建设发展。那样也来的更干脆,大量复制了中国西北本土的发展经验,很多时候速度比起亚俄这面,还要快得多,现在的中亚,相比以前已经完全变了样。
当然独立发展的乌兹别克,其发展速度,相对就慢了很多,虽然中国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内部的政治还是比较复杂,拖延了发展的趋势,所以相比其它的4国,要差上不少。
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刘昌贺这样的普通人,也看得到明显的趋势——中亚和亚俄,都正在变成中国大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产业、资源、市场,都逐渐在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等上层领域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是中国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