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很多欧洲本土资本的反抗是坚决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忠诚于他们的祖国,而是认为如果跑到美国,恐怕后果基本是被美国那些财阀生吞活剥,反而死得更惨,还不如与国同命,国家如果能维持下去,那么自己的企业也能维持得下去。
欧洲的底蕴毕竟也是深厚的,美国想要一口吞干净,也确实不可能。所以发展到1998年年中,美国人的评估是,同样只完成了原计划一半稍多的目标,欧洲的韧性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
如果美国的高息能够持续下去,最后倒是有可能真的把欧洲彻底打垮。但问题是,美国也没有这个能力呀。这段时间,美国最高加息到了8%,国内实体经济萎靡得一壶,通膨爆棚,为了老百姓不至于造反,美国人是实施了按照每年报税额属于底层70%的家庭,每月补贴200美元的“直升机撒钱”福利。
这意味着,有1。9亿美国人可以领导每月200美元的津贴,这相当于每月要补贴360亿美元,到1998年年中,美国差不多补贴了11个月,支出高达4000亿美元,再也补贴不动了。
要知道,美国石油系统每天出口大约2500万桶石油,按65美元桶算,大约是15。5亿美元天,每年大约是5400亿美元,新增的税收不过是几百亿美元,根本无法弥补这样的大亏空,直升机撒钱不过是扩充债务而已,而这样的国债之所以能分得出去,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对美国掠夺欧洲和海湾成功的预期回报而已。
所以美国如果持续下去,自己就会崩掉了,加息是有时间限制的。
于是从1998年7月起,美国开始宣布不断降息来刺激经济,同时停止了对老百姓的补贴。
应该说美国降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还是明显的,毕竟有那么多欧洲投资跑到了美国,而此前发钱的消费刺激作用仍然有部分“缓释”效应,其经济开始回升,让美国迎来了久违的“经济回暖”,后来经济学家们认为,从1999年到2002年这4年,算是一个美国经济发展的小阳春——美国的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确实是一枝独秀。
欧洲被打得元气大伤,不过美元降息,也确实让他们暂时缓过气来,部分资本回流欧洲,抄底廉价资产,带来了投资,经济开始有所复苏。不过欧洲相对于美国就差远了,没有人还认为欧盟能够与美国相提并论——就算是最强的德国经济,在这一波危机中,也有不少的百年老店企业破产。
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很多西欧、南欧和中欧国家,自然暗地里对美国恨得牙根痒痒,但他们又无计可施,有点像美国对中国无力一样,他们对于美国同样是无力的。法国和德国的想法,是只能抓紧推进欧洲的整合,要不然美国下一次再玩一次加息,反复来个几次,欧洲就要真的裸奔了。
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克服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油价。现在美国公开支持、伊朗暗地支持的也门什叶派,与欧洲支持的沙特逊尼派,在沙特境内形成了反复的战争,谁都无法完全战胜对方,这种情况下,要油价下跌是非常困难的。
高油价下,欧洲的复兴就显得非常艰难,媒体反复指出的4大劣势,欧洲并没有能克服任何一个。美国降息,不过是让欧洲暂时喘了口气而已,并没有解决欧洲的问题。欧洲似乎仍然在不可逆转地衰落下去。
西元1998年10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
希拉里和克林顿,正在盘算着美国的得失,基本的2个目的达到了,让油价暴涨,以及掠夺欧洲,让欧洲失去与美国竞争的能力。这让两人感到高兴,他们兑现了对于背后美国主人们的承诺。
但是当他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时候,这种高兴就不见了踪影。
中国最近几年,仍然保持在每年5%6%的增长率,而这一场资本主义内部的大动荡,使得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终于稳定地跌下了维持了七八年的1:1左右的汇率,现在基本上在0。9:1,1美元已经没有1元人民币值钱了。
按照CIA的预计,1998年底美国GDP,大约是4。2万亿美元多一点——两年多的搞事,美国自己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加息和高油价,本来就是双刃剑,导致经济整体一直是萎靡的。而中国则从1995年的62万亿美元,发展到了84万亿美元,这是其稳定增长,加上美元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双重结果。
所以,中国已经无限接近美国GDP的20倍了,这样的差距,使得美国的经济体量,相对于中国已经无足轻重。即使美国能号令欧洲和加墨,总和在一起,也只有中国的110而已。
难怪中国都没有对海湾战争和欧洲事件多做反应,恐怕在他们看来,这不就是典型的“茶壶里的风暴”吗?欧美自己看起来天翻地覆,实际上放到全球,就是微不足道。世界本身,早已经是天翻地覆了,已经完全不是西方的世界了。如果没有核威慑,恐怕西方早已被中国人颠覆了。
认知清楚了眼前的局势,希拉里与克林顿,都感到像是被一盆冰水浇了下来,固然清醒了,但也感到透心的寒冷。
美国还只是走出了复兴的第一步,完全没有逆转与中国相差越来越大的逆势。如何利用美国现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让美国真的走上复兴之路,才是正解。
欧洲仍然在担心美国会利用加息降息不断地收割欧洲,其实他们是想多了,除了要维持石油的高价,为美国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以外,美国并不会再次轻易地对欧洲发动加息战,原因很简单,美国仍然需要欧洲作为美国金融业和制造业的大市场,如果彻底摧毁了欧洲经济,这个市场也就被毁掉了。
对于美国接下来要走的道路,通过这几年与美国战略家们不断的探讨,已经基本定下了战略路径,那就是一定要复兴美国的制造业。
这里有个大的机会,那就是随着中国人均GDP趋向于美国人均的3倍,他们的薪酬成本,远远超过了美国,这就使得美国拥有了原来没有的优势。中国享有的大规模生产的效应优势,在巨大人力成本的抵消下,并不一定还能保持对美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
美国在科技和制造业方面的人才优势,虽然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但相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系统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具有相对优势的。
所以美国的战略应该是:通过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绝对优势战略地位,对部分美国锐意发展的产业,例如ICT和互联网产业,实现半封闭的市场效应,通过政治上的运作,将中国产品排除在西方市场之外,以此养育美国自身的产业,通过这种贸易保护的手段,逐步壮大美国自己的产业。
为此,必然与中国代表的全球大市场,有一定的脱钩,这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西方市场的半独立运行,代表着各种产业成本的一定上升,但这种高成本,换来的是更多的产业安全,也能够培育美国的制造业复兴。否则,与社会主义世界展开自由贸易,成本是低廉了,但美国的产业发展机会,根本就没有了。
美国接下来,就是巩固这两大市场,一个是美洲市场,主体是美加墨加上中美洲和南美的巴西、智利与阿根廷;另一个是欧盟市场,包括20几个国家。这里面原来算得发达的,大约是美加的3。2亿人,与欧洲的4亿多人,合计大约7。5亿人,其余附庸国家,包括东欧和欧俄,大约有7亿多人,其中有消费力的大约1亿多人。所以两大市场,大致是有9亿人左右的消费者。
而作为一个半封闭市场,这些国家内部资源无所不有,主要集中在美国力量便于利用的美洲。而人才资源,美国加上欧洲,研发人员就有约400万人。
所以这个市场半封闭起来,足够支撑美国复兴所需要的产业。
这些年美国经济一直困难,甚至一场大疫死掉了一千多万人。但这不是没有好处——民众不再那么趾高气扬,而是被生活压迫,开始能够低头了。随着西方高福利时代的结束,他们如果不肯老实忍受剥削,生活就会越来越凄惨。而民众也都知道,指望过去的福利不下降,根本没有可能性了。如果他们要怨恨,也只能怨恨中国人,是中国人夺去了美国人的饭碗,美国与中国过去竞争的失败,导致他们失去了高福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或许能够倒逼地驱动美国人,去从事他们此前已经不愿意干的有苦又累甚至又不安全的制造业,反正轻松的职业越来越少,根本轮不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