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8章(第1页)

第238章(第1页)

肖尹喃喃地说道:“GC党对于知识分子,从来就不客气,不尊重啊。”听美国人说过,他们那里要自由得多。他们的研究室,几乎都是不受联邦政府干预的私营实体,管理上鼓励学术自由,建立并保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稳定研究团队。尤其重要的,管理的教授就是研究室的老板,掌控科研的一切生杀大权。这些实验室,很多也是国家出资,但是国有民营(GOCO),关键是成果为私有。

如果当年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拿到在美国那样的利益,可能自己就不会发心去做一个“学阀”了吧?自己搞这一切,还不是为了曲线的利益?

唉,如果是建国初年,GC党还可能放过自己,那个时候科研人员缺乏得厉害嘛,可是现在,GC党在乎一个已经老去的科学院士吗?

肖尹这点没有猜错,中央包括李思华在内,都不在乎。借此事件,正在酝酿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的年轻化改革,未来两院院士,都必须在55岁后,就转为“荣誉院士”,他们的院士头衔,只是一种荣誉,再没有两院事务和相关科研体系上的实权,除非中央特聘,不服老的请专心研究,或者专心教育培养人才。而且国家一级期刊等涉及科学界权力的职位,都是任期制,最杰出最适合职位的科学家,也只能任期10年2界,大部分都是5年1界。

本身都是一流的科学家,过多的涉及科学界的“政治行政事务”有何益处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学家应该专注于本身专业方向的研究。

中国发展到1981年底,建国42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是非常丰厚的,本科学历毕业以上的人员高达2。5亿人(占人口总比接近17%),这还是每年都保持当年出生人口,只有大约20%出头能够上大学的比例的缘故。其中理工科毕业生高达1。7亿人(超过23),硕士以上人员达到4000万人,博士生700万人。

这样的“人才基座”,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的总数,大约达到了1350万人(美国170万人的8倍,欧共体225万人的6倍,苏联320万人员的4倍多),预计5年后,就会达到美欧苏三者研发人员总数的2倍规模,天下三分,中国居其二。

现在单单超过百名科研人员的科技和工业实验室,就已经突破了10万个,关从实验室的数量,就是美国的7倍。

这样庞大的人才基数下,GC党怎么还会在乎某一个年老的院士呢?不行就换是必然的,年轻化也是必然的。在李思华看来,科研与军队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需要头脑最活跃的年轻人。年龄太老是不行的,虽然有不少老科学家老骥伏枥,还能做出一些成果,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科学家最璀璨的成果,往往诞生于他或她,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一段时间。

原时空中国科研体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这种老年化掌权的学阀侵蚀,导致中国研发人员,在其2030岁这一段时间,往往遭遇的是一个最不友好的成长环境,很多人因此跑到美国或其它外国去,并不都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爱国无门的问题。

所以新时空对这样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必须要为年轻的科研者们,创造一个最好的能出成果的环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每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凡是管理人员僵化固化了,这个领域就必然腐朽。

这就像文史哲等文化领域一样,中央极度反感任何的“协会”,有一个打一个。因为这些协会,无不是一些试图变成学阀、操纵行业的企图。例如作家、画家需要什么协会?老老实实搞作品,才是正经。

肖尹垂头丧气地站起来,开始收拾东西,他留恋地看看办公室,一切如逝水流风,都过去了。

邶大团总支书记苏立阳,木呆呆地盯着电脑,他的脑子现在一片混乱,嘴唇已经被他咬出了血,他也没感到痛楚。楚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生大好的前途毁于一旦,他现在头晕目眩,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来自教育部和平津市委的批判是极为严厉的,无论青华还是邶大,党组织和团组织,都被证明了工作的乏力,变成一个小官僚的群体,而不是战斗的组织,对于在两校弥漫的精致利己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毫无认知和斗争性,如果不是有同学举报,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还要任由这样的乌烟瘴气,弥漫多久?或者干部们就是其中的构成?

没有战斗力的党员和团员干部,自然不是组织的选择。邶大和青华的党组织和团组织全部改组,原来的干部全部下马,如果还想保留干部的身份,那么组织也会给你一次机会——去祖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域或者非洲工作,在这样的基层,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热情,将功赎过。

苏立阳凄苦地摇摇头,一般的干部,这样做,组织不会计较,确实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吃苦和流动,本来就是在中国当干部的必由之路,根本没什么好计较的。但是自己是邶大团委的最高领导,这不是一般的错误,是没有坚守中央政治路线的问题,甚至有偏向资本主义路线的嫌疑,哪里还有翻身的余地呢?

自己糊涂啊,选择政治这条路,就不可能有什么岁月静好,领袖的著作、中央的政策,自己读得精熟,但都是为了做官的基础。在邶大的现实中,自己却没有一点的敏感度,觉得团委以学生为主,不太应该去管老师们的事情。这在上级看来,这不就是一种典型官僚的想法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则性和斗争性呢?

他还记得市团委书记对他的怒吼:“知道为什么一切的团委,都是独立于所属单位的吗?就是因为共青团是党的预备队,是独立的战斗组织,党会依附于政府吗?党是政府的领导!否则不会让团委隶属于学校管辖吗?话说学校本来就有学生会,那要团委来干什么呢?身为一个团委总支的书记,居然连这个都没搞明白,只学会了把自己当成学校官场的一员是吧?组织培养一群小官僚干嘛?有病吗?”

自己居然把一个战斗组织当成了官场,难怪上级是如此失望了。现在个人的能力、人品、政治坚定的程度、政治敏感度、革命精神,都被贴上了极其负面的标签,还谈什么前途呢?

他不由想到了青华的团委书记罗岑飞,两个人曾经明争暗斗,谁都不服谁。现在倒好,一对难兄难弟。

他点上了一只烟,被呛得咳嗽了两声。他平常是不抽烟的,备烟都是工作用,给别人抽的。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大祸已经铸成,无可挽回。自己该何去何从呢?真的要去室韦,在大漠风沙中劳碌一生,让岁月看着自己当年的宏图大志,尽化云烟吗?那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一个完全普通人的人生?

两天后,邶大曾经的风云人物,前团委书记苏立阳,跳楼自杀,轰动平津各大学,传说纷纷。

大时代的面前,个人的遭遇往往微不足道。苏立阳去了,没有改变中国整顿大学和学术科研界进程的任何步骤。邶大和青华两所大学的教授,大约最终有13被解聘,很多院系重新聘请组织了教学体统,而党团组织更是全面重组。

其实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整顿,科研和市场化体系,也进行了全面整顿。现在的中国科研体系,变得有点“企业化”。例如大学为主的基础科研体系,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固然压力很大,一边要努力做科研,一边还要兼顾教学和系里的杂务。而副教授和教授也轻松不了,没有了终生的教职,每五年一次的考评,会决定职位是否延续,或者获得进一步的升职。五年中没有值得一提的成果的话,除非是有足够的理由——例如那种只能长期研究等待突破的项目,但也应该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和中间成果外,整个实验室可能都会被干掉,这种干掉,可不是仅仅关掉实验室,而是整个人员体系,都会被大学解聘。

如果要“职业安全”,那必须要做到两院院士,才有“终生教职”,这也是国家相信,个人努力到了院士的程度,正常来说,总不会再躺平混饭吃。就算有,国家也认了,毕竟过去有过重大的贡献。

就连期刊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各学科的国家重点学术刊物,除了负责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外,所有的审核教授,变成了根据计算机数据库,实施盲选的轮换制,每种期刊,5年一次,从过去5年中本行业研究成果最强的科研人员中,选择审核员,例如200名。未来5年对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评审,就是计算机从这个数据库中的200人随机盲选。

这样的审核员,当然也可能放水,但变得非常不容易,因为不是他一个人审核,而是5位审核员分别给出意见。单单他个人通过了没有用,还要其它他并不知道的审核员同意。如果其它人都否决了,那么他还可能有麻烦,为什么只有他通过了?可能会面临调查。

基本上,就是对国内的基础科研体制,全面强化了管理,在审核评判上强化公平,在具体研发上强调效率,对青年科学家提升激励,对既得利益者加以鞭策和限制。

相对来说,以国家技术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为主的应用科技体系,更有效率,更少大学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不过这一次中央也还是推动,大大强化了实验室之外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市场化联系得更紧密、更合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